搜索
彭新平的头像

彭新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04
分享

火笼里的温暖

  天冷了,总爱想起儿时的火笼。

小时候,每到隆冬霜冻时节,母亲总要把收捡在楼上的火笼找出来。南方的冬天,山湿气大,即使未下雪常常早上起来也是满山白,霜风凛冽,叫人冷得直打寒颤。那时的“取暖器”就是火笼,在乡村,家家户户几乎人手一一个。 

火笼由火钵和外筐组成。火钵用来装火炭,筐子是用竹篾编织成的,筐子上端还有用竹片压弯安装的一个手柄,远看有点像小花篮。

那时,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是烧柴灶,火笼里的火炭都是做饭时灶膛里烧的。大家都会把材质硬的柴留在冬天烧。这样的柴烧出来的炭火经久耐烤,少则可保温三四个小时,如果火笼大,火炭好,就能取暖大半天。 

早晨,母亲做饭,待灶膛有好多的柴火炭时,就用火铲将火炭铲进火笼里,然后铲些热灰轻轻地盖在炭火上面。她把铲好的火笼提到房里,上面罩上一个烘衣物的焙笼,将我们要穿的衣服放在焙笼上烘。等到衣服暖烘烘的了,母亲就叫我们起床。我们从暖和的被窝里爬出来,穿上母亲烘暖的衣服,在火笼的温暖下开启了新一天的生活。 

读村小时,因穿着单薄,如若天气特别寒冷,母亲则会叫我们提着火笼去上学。只是每次她总要再三交代,提着火笼路上一定要格外小心,一旦摔跤,火笼摔破是事,关键怕烫伤人。她还告诉我们遇到起大风,人要背对着风来的方向,退着或侧身向前走,万不能让风把火笼里的灰吹进眼睛里。在学校上课时,我把火笼放在课桌下,脚冷就烤脚,手冷就提在手上烤,一身暖烘烘的,比多穿一两件衣服还管用。 

放学时,火笼已经冰冷了,但不影响我们一路疯野。有时,一路疯玩回到家里,身上虽然热乎乎的,手脚却冻得冰凉。这时,母亲便抚摸着我的手,嗔怪道,手都冻得冰条样了, 然后,便赶紧拿出火笼,让我把冻红的手靠着火笼取暖,只-会工夫,手就暖和了。 

晚上睡觉前,我们喜欢先将火笼底部用抹布擦一下,然后放进被窝里,先把被窝烘暖和,然后把火笼提下床再去睡。有时,舍不得提下来,躺在床上了还要用它烤一会儿脚。只是,脚暖和了人极易睡着,弄不好,睡梦中将火笼一脚踢翻在床上,太危险。这种情况,每每被母亲看见,便总是教导,要养成火笼先下床、人再上床的习惯。但每次她说后,也不会霸蛮地来将火笼提下去。她总好像在头脑里调好了闹钟一样,在我们脚已经暖和、人即将睡着的时候,轻轻地把火笼提走。在母亲心里,孩子暖和是大事,安全是更大的事。 

火笼不但给我们带来温暖,还带来温饱和快乐。

小时候,肚子饿是常事。冬天,我们就用火笼来烤红薯吃解饿,先把红薯埋入火笼里的炭火灰中,微火慢烤至火笼冒出轻烟,香气弥漫诱人时,就会迫不及待地把黑乎乎的红薯从火笼灰里扒出来,然后稍微吹两下甚至皮也不剥、烫也不顾,就直接送进口中,饱了口福再说。常常吃得满嘴灰黑,只要嘴里吃得香甜,也不管干不干净,脸上总是洋溢着愉悦。

那时候,天放露天电影,或生产队开会,人们都会提个火笼去。看电影时,若听见“啪”的一声,就知道准是谁家的孩子又在打瞌睡,火笼掉地上了。这时,如若听见了大人的骂声,火笼的火钵肯定四分五裂了。其实,人们不仅仅是看电影或开会才提着火笼去,就是平时串门也会提着火笼走。天寒时节,父老乡亲们除了生产劳动,几乎火笼不离身,因为这东西轻巧,携带起来非常方便,人走到哪就把温暖带到哪。 

而今,太平盛世,物阜民丰,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冬天取暖用具早已各式各样,应有尽有,环保安全,但用火笼取暖的童年时光,却烙在我的记忆里,抹不掉,忘不了。


(2022年1月21日刊发《荆门日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