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彦的头像

王彦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6/28
分享

一本书的“莫逆之交”

我的朋友徐国卫先生近年来将他收藏的名人签名书和信札,进行了系列梳理,对原著、版本、赠与及信札人物关系做了解读、考证、引申,编著出版了一本厚厚的大书:《百年风华:民国名家签名版本及信札选》。厦门晚报的何况先生偶然遇见此书,标价186元,却未嫌其贵,断然买下,读后在厦门晚报“文园夜读”栏以《大开眼界的名家签名本和信札》为题,对该书做了品味评介,很有见地。而这篇文字又恰被徐国卫看到,转发在公众号里,于是我也看到了。我觉得两个爱书读书人,因这本书产生的一段穿越时空的交集,实在是颇有机缘和趣味。

徐国卫是个杂家,收藏、鉴赏、策展、直播、写作,还偶有书作画作……被聘为几所院校客座教授,常去给大学生们讲课、开讲座。我有一搭无一搭的收存名家作家学者送人或赠我的签名本,就是受他的启发。国卫夫人秦女士与我妻是艺术学院美术系同班同室同学,国卫还做过我岳母陈凤玉教授的策展人、代理人,所以两家很熟悉。

国卫最为成功和满足的事,恐怕要算斥资创办“山东(聚雅斋)中国文学艺术馆”啦。这个馆收藏了大量近现代文学艺术文物,不少还是孤本、珍本、善本。近年他率员工夜以继日甄别、分类、整理、布展,免费向公众开放,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接受高品质文学艺术陶冶、滋养的好去处。我觉得,这个民办文学艺术馆的创立,不仅为泉城增色,给民众文化和精神生活带来福祉,更重要的是守护了民族文化的根脉,个中意义,华彩非凡!国卫是位有情怀、有趣味、有梦想的文化收藏家。

这本《百年风华:民国名家签名版本及信札选》,就是国卫带领馆里那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工作的背景下产生的。该书介绍了177本民国名家签名书和10件名家信札。签名本有辜鸿铭、梁启超、萨镇冰、钱玄同、刘半农、于右任、冯玉祥、赵元任、丰子恺、郑振铎、林语堂、赵家壁、韦素园、郁达夫、周而复、夏衍、苏雪林等人的字迹;10件信札尤为珍贵,分别出自林纾、梁启超、胡适、周作人、何香凝、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张爱玲的亲笔。

何况先生在福建,原是位军人,曾就读军艺文学专业(与莫言系师兄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发表作品。他写长篇报告文学,也写小说散文,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文艺奖、福建优秀文学作品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厦门作家协会副主席、厦门文学院签约作家。

何况对此书的评介文字,揉入了他的一些资讯、知识和分析,很是耐读,引领着读者慢慢走进那本书中。不妨摘录几段:

“沈雁冰(茅盾)一向给人们的感觉是古板严肃的,但书里却收了一通他的花笺信札,是不是很惊艳?花笺是古时的笺纸名,指精致华美的信笺、诗笺,起源于唐代女诗人薛涛的亲手制作,故名薛涛笺。总感觉用花笺写信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茅盾的这封花笺信札却是写给我国著名编剧、戏曲改革运动领导者之一刘芝明的,大意是希望刘芝明对自己写的《关于曹雪芹》一稿修改指正。这篇系统精辟地论述曹雪芹和《红楼梦》许多重要问题的万字长文后来由刘芝明拿去《文艺报》发表,反响很大。有意思的是,茅盾不仅用精致华美的花笺写信,而且在花笺信札的底部,海棠花之下还隐约题着一句诗:“而今秋色无人问,留得残莹照海棠。”落款为“蜀中张善孖”,还钤有“虎公”一印。徐国卫说,张善孖是张大千的二哥,善画虎,人称“虎公”,但花笺中的这幅海棠图和诗却是取自张大千的画作,不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张冠李戴的差错?”

评介到张爱玲的信札时,何况这样写道:

“张爱玲是叙谈民国文学无法绕开的话题,但她1955年搭乘游轮赴美后,几乎与故土失去了联系,因此张爱玲的书信在内地难得一见。这次在书中看到张爱玲写给香港明报月刊编辑部的一封信的影印件,颇感新奇。信中说:‘拙著《再详红楼梦》一九六九或一九七〇年在贵刊发表。可否请空邮一本给我,抽印本也行,请注明出版年月。多谢!附奉支票美金一元。’没有花笺漂亮的图案,没有书写者精心的布局,在寡淡的白纸上用淡蓝色的墨水写着稚拙的字,虽貌不惊人,却彬彬有礼,甚至不忘付费,正是那个骄傲的“临水照花人”的作派。” 在介绍著名女作家丁玲的《母亲》签名本时, 何况将那本书问世时的一段历史背景提供了读者:

“丁玲《母亲》签名本背后的故事惊心动魄:楼适夷主持的《大陆新闻》1932年5月创刊,小说《母亲》在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但发表不足二十天,报纸被迫停刊。接着发生了震惊“左翼”文坛的大事,丁玲“失踪”了。“左联”启动营救工作,出版没写完的小说《母亲》是营救工作之一,据出版家赵家壁回忆,这是鲁迅先生提议的,“书出得越快越好,出版时要在各大报上大登广告,这也是一种斗争方式”。三年后,丁玲到达陕北,成为最早去延安的文人之一。”

何况先生近年多写一些书评,他并非就书评书推介一番罢了,而是提供更多详实的史料、融入自己的分析见解,帮助读者深入了解那本书,也使评介文字更引人入胜。比如他在2020年出版的《在书香里呼吸》,皆为读书随笔,写到王蒙、余光中、汪荣祖、莫言、陈丹青等人文学轶事,皆亲历亲闻,颇有情趣,又具资讯价值。文学评论家朱向前撰文评介:“他的书,见幽发微,触类旁通,最后略略提炼归纳,便举重若轻地将全书主旨和特色以及个人心得传递给了读者,使人掩卷闻香,更欲一探究竟。”

的确,何先生的书评文字,既有可读性和趣味,又能撷取颇具文史资讯价值的东西,对于读者和研究者来说两相宜。也难怪,据说何况有一间个人书房,藏书逾两万册!书评写的多,书当然就买的多、看的多。

一位收藏家,久居泉城,藏书出书;一位作家,长驻鹭岛,看书评书,都在文学艺术瀚海里畅游多年,都是爱书人,但两人并未谋面,却因一本书而相识,不约而同地发见了那些签名书和信札珍贵的文化含量及价值,出自对书的热忱以及授人以渔的情怀不期而遇,以书会友,神交于文化的光芒之下,为承传光大文化铸成了一段“莫逆之交”。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