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国栋的头像

张国栋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8/06
分享

倾听花开的声音

——长篇纪实文学《家国梦》书序

这是一本关乎孩子成长的书,读来如听花开的声音。

多年来,我看过许多名家类似的著述,唯独此本印象最深。它以纪实的风格,披露了一个千千万万家长都非常困惑非常想知道的秘密。不仅真实感人,而且细腻生动,令人不由想起当年风靡全国、影响极广的《傅雷家书》。不过,这不是一封封靠飞鸿传送的理论家书,而是一段长及十几年天天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心育历程。应该说,这比后者更富有鲜活的真切感。

如何教育子女尤其大多是独生的子女,已成为现时代中国父母一个最为头疼的难题。靠足够多的金钱?靠显赫的地位?靠聪明过人的智商?靠包办一切的呵护?许多人在行为上可能都是这样体现的,可有太多的事实证明这些都靠不住。不少事业有成者在子女教育上铩羽而归,败得一塌糊涂,甚至毁掉了一生的清誉和前程。这些为人之父母,可能从来就不屑于把教子育儿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认为这只是一种生活智慧的附带物;从来就没想过一个“自然人”是需要转变才能成为“社会人”的,认为只要有充分的物质保障就足够了;从来就没意识到孩子的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影响的结果,而认为是先天使然水到渠成的事。他们对孩子的爱,往往有动机没方向,有方向没方法,有方法没坚持,在茫然的路上操心伤情,焦虑彷徨。直到儿女长大后才猛然发现,孩子其实都是无辜的,完全是自己的行为才使得他们成为现在的这样。他们在最需要正确帮助的无数个时刻,得到的却是父母无数次自作聪明的倒忙。

书中的庄子林的确是优秀的。这种优秀不只是体现在学业成绩上,还体现在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上,更体现在心性品性上。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不正是这样倡导的吗?庄子林的茁壮成长靠什么?本书为我们作了详尽的揭示。这一篇篇看上去平实无华的家常叙事,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让我们明白,教子育儿是有途径可循的,也是人人都可以掌握的。现实生活中许多优秀人才出自寒门就是佐证。只是那些叙事往往被许多家长看轻了、疏忽了。他们不明白正是这些,才是应该给予孩子最珍贵的东西。如同欣赏19世纪俄国杰出画家苏里柯夫的油画,近看黑一块黄一块的极为平常,远看正是这些在熠熠生辉,成就了辉煌。

首先,他们的教子定位就充满智慧,就是“培养一个省心放心的好孩子”。这个“省心”,就是让孩子有一种高度的自觉,不需要你时时忧心的提醒就能去做正确的事;这个“放心”,就是让孩子有一种深刻的自信,不需要你用金钱、地位去支撑,就能凭借自己的努力把正确的事做好。这里不刻意追求“卓越”和“最优”。庄子林的成长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他是快乐的,不仅成了同代优秀群体中的一员,也使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具有了过程的生动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在父母是自豪的,分居多年竟没有上下辈之间通常都有的那种陌生的心理代沟,更没有那种情绪上互不理解的对立,有的多是无比愉快的回忆和那种“还没一起玩够孩子就长大了”的留恋感叹。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科学的教子定位,作者在书中分析孩子未来发展道路时,才有底气说:“我们无意也无法预期孩子将来一定能够干到顶尖,但可以断言他一定不会混得一般。”或许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科学的教子定位,作者才有如此不凡的勇气和自信,敢于在孩子求学阶段而不像他人通常所做的那样,在孩子事业取得相当成功之后方出版其书。

其次,他们的教子理念也是可圈可点的。其中有些理念虽然与现实是冲突的,却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如对待学业分数上,他们主张“求分数而不唯分数,不求第一求尽力”。这个理念被孩子所接受,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学习了大量课本以外的东西。结果是,孩子在班级分数不是最高的,却始终是在高分行列的。再如,在高中已做了两年班长还被要求继续做下去时,父母建议他把机会让给别人。理由是:不是凡事都需要精益求精的。要学会放弃,以确保做好当前最主要的事,最终也得到了孩子的认可。作者就是这样,经常有意识地针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讲述自己的一些经验和理念,让孩子明白事情的本质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如何抉择才最恰当。这既解决了孩子当下的困惑,也在不经意间将这些理念潜移默化于孩子心中。

再者,就是该书对情景教育方法的成功运用。情景教育是随时随地因境而生的即时教育或随机教育,唯有情理交融,寓理于事,以小见大,方能达到春风化雨、入脑入心,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效果。每天一个故事,每天一个道理,书中讲述的家庭故事我们大都似曾相识,却因司空见惯而很少用心思考过。作者通过运用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将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娓娓道来,循循善诱,最终转化为孩子的自觉认同。比如书中讲到,有一次,全家人外出吃饭时,看到路中间撒有一个大泥块,就连遭遇刮蹭下车察看情况的司机都扬长而去,而是与此毫不相关的孩子的姨父主动跑过去将其搬走,赢得全家人的喝彩。作者借机教育孩子要“择其善者而从之”,让他认识到“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认识到这是品质高尚的体现。书中作者列举了数十个日常成长话题和上百个这样的情景教育案例,让孩子析事明理,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

情景教育说到底就是细节教育。细节决定成败。优良的家庭教育正是通过细节实现的,而且是通过无数不间断的细节链接才能奏效的。作者将大量的生活细节幻化为一条沐浴精神的河,让孩子畅游其中,渐渐内化生成为性格和品质。其中,不少教子育儿情景故事(如先有爸爸还是先有儿子,散步数出25只宠物犬,1+1为什么可以等于3,端着拖鞋学走路等)幽默睿智,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给人启发,堪称一部当代中国版的《天方夜谭》。不仅如此,作者还顺应家庭教育日益社会化、国际化的大趋势,紧扣时代脉搏,善于把公共事件、影视书籍和网上资料,变成充满思想寓意的教育媒介,还将古今中外名家名著家训名言、励志成才谚语格言等结合渗透于家庭日常教育实践,并在书中辟为专节“他山之石”赠与远行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该书不仅是一部个体家庭情商教育的备忘录,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世间万象、人生百态的真实记录,堪称一部家庭情商教育的小百科全书。

言教之外,他们还格外重视身教。作者来自山东农村,家境贫寒,没有任何社会背景,是完全靠自我奋斗、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一代。他们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充满自信地将这种艰辛转化为一种财富,贯注到孩子的精神家园之中,始终给孩子传递昂扬向上的正能量。如为了培养孩子崇尚节俭的品格,爸爸总是一张纸抽作“三用”:擦完眼镜再擦手机,最后再用来擦茶几;妈妈更是勤俭持家,用小了的肥皂块舍不得扔,积多了捏在一起继续用。勤俭的家风,使孩子明白了一丝一缕的不易。尽管家庭条件早已今非昔比,但孩子已经养成了从不乱花钱、从不与别人在物质消费上攀比追风的好习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未来素质之争,最初其实是父母教育方法之争。一个人如果真有所谓的起跑线,那一定是从父母这里开始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该书思想的独创性。作者不仅将一串珍珠般的故事写得生动有趣、颇有文采,还结合自身实践进行了许多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创新。十几年前,“情商之父”美国学者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概念提出后,迅速风靡全球。情商理论虽然在中国也叫得很响,但距离真正应用距离还相当遥远。特别是家庭情商教育,目前还是一个开创性的崭新课题,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书中作者积极借鉴吸收国内外情商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集中研究回答了当前中国家庭教育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致力于揭示情商生成和培育的一般机制,总结提练出家庭情商教育的“七个不等式”,鲜明提出了“亲情为源泉”“价值观为根本”“家庭为主导”等重要观点,不仅揭示了家庭情商教育的机制原理,也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具体路径。纵观全书,创新思想点俯拾皆是、亮点频出。比如,作者提出情商教育应当从亲情教育抓起,从婴幼儿抓起,并贯彻到可塑性较强的中小学时期,必须建立以家庭教育为主导,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补充的立体教育网络,这就使情商教育成为一个全时空、多领域、多主体联合同步实施的终生教育的重大话题。再如,作者经过深入研究创造性地提出,情商是贯通于“德”与“才”之间的活性因子,是“德”对“才”施加影响的具体实现机制;思维力是贯通于情商和智商之间的活性因子,是综合反映两者(而非单纯智商)发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并据此独创性地提出了“情商创造力”的全新概念。在有关情商教育的若干重要关系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纵比教育”“柔性教育”“外挂式教育”“嵌入式教育”“爱的循环传递机制”等新概念。特别是对“纵比教育”“柔性教育”的透彻阐发,可谓鞭辟入里、独具匠心。还比如,针对当前部分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常”(生活常识、人之常理和人之常情)、“三生”(生命、生存、生活)和“三代”(上代、本代、下代)教育模式等等。另外,书中还就如何理性地融合中西方两种不同而又相通的价值观、走多元化成功之路,如何建立理想的家庭情商教育模式,如何看待从政与从业、个人潜质与发展道路,如何看待早恋和与女生处朋友以及网上交友,如何处理好做人与做文章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逆反期的叛逆现象等家庭教育的共性和热点问题,深入展开论述,不乏真知灼见,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并非教育专家,但是这些观点即使是在专业教育领域,也是一种非常前沿的极富现实意义的探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该书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富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情商教育的开创之作。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独创性的思想源于作者的亲身实践,继而又反哺他们的个体实践,从而使该书洋溢着原汁原味的生活芳香。这一点与现在市面上同类主题的一些书籍不同,它们有的虽然不乏自我的经验事实,但难免囿于就事论事,缺乏应有的深度和理性阐释;有的只是一味转述他人的经验事实和实证资料,缺乏彻骨的切身体验,往往陷入泛泛说教。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该书作者在亲情、善良、感恩、名利、担当、意志、挫折等方面的情商培育实践中,注重总结并积极尝试、自觉运用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在该书“成长记忆”部分里的隔代亲情、出国空运回一瓶“新生水”、为母亲过生日等大量生活实例中,已经得到充分印证。同时,作者十年磨一剑,将日积月累的育子故事和理性思考全面真实地呈现出来,令人不能不由衷感叹,这是何等的坚毅有恒和深情大爱。

眼下,无数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成绩好、脑瓜子灵,殊不知,这只是智商的体现。智商和情商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人缺乏责任感,不敢担当?为什么有人缺乏人缘,没有知心朋友?为什么有人缺乏爱心,自恋自私?等等,这些都是情商没有得到良好开发的结果。许多家长看不到情商的存在,甚至和智商混为一谈,一味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成功与否的标志,实在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一大缺陷。作者在书中尖锐地指出:“当前国人家庭教育的最大问题主要出在情商教育上。”我以为这句话切中了时弊,值得好好回味,从中也不难看出作者理性思考的深度、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在现代家庭教育中,我们最缺乏的究竟是什么?是钱?是时间?是精力?是爱?其实都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就拿爱来说,应该说是最不缺的,天下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问题是我们的爱多数被异化成了溺爱。在这种溺爱下,孩子变得任性、自私、不合群、怕挫折、缺乏自主能力等等。在精神世界里,甚至与父母都成了陌路人。实际生活中这种不健康的爱真是太多太多,几乎成了这一代人可怕的通病。

那么孩子究竟缺什么?我觉得就是作者所说的情商,或者说是一个良好的情商教育环境。人其实就是环境的产物。有的父母平时常常争吵、打骂甚至闹离婚,让孩子生活在恐惧悲伤之中;有的天天打麻将、喝小酒,让孩子生活在无聊低俗的影响之中;有的事无巨细、包办代替,让孩子生活在“乐不思蜀”之中;有的倚权傍势、有恃无恐,让孩子生活在虚妄骄横之中,等等。这样的孩子即使智商再高,其人格心智也是难以健全的。

无数事实证明,情商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基本素养。这个素养的形成,一定是在孩子懵懂无知性格尚未形成的早期。而这个早期,一定又是父母年轻力壮精力充沛而又经验不足之时,令人纠结的地方也正在这里。然而,一切又不能等,等到我们醒悟积累了一些经验时,孩子已经悄然长大成人,可能已正在经历我们以往的同类时期。化解这个缺憾,关键是看谁意识得早,看谁下的正确功夫多。

由此,我愿将此书推荐给所有的家长,特别是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还处在困惑和苦恼之中的年轻父母,因为在你将孩子送入幼儿园和学校时,无论你意识到与否,孩子已经被你打上最初的生命底色。较之老师,你的努力必然最先抵达孩子的心灵。也愿推荐给所有的老师,因为通过揭秘家长的心理和做法,便能知道沟通和借用家长力量的奥秘,还能发现你绝非在孤军奋战,家长这个最为可靠的天然同盟,其实一直在殷殷呼唤你、配合你。更愿推荐给所有从事教育的研究者,因为童年的世界是神秘的,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了什么,在探索中被启蒙了什么,在冥想中出现了什么等等,我们往往是混沌不清的,所发表的各种理论见解,许多也只是现阶段的“哥德巴赫猜想”。此书将成为你一个难得的研究孤本,显然这比理论的推理更为可靠。

有一句人们耳熟能详但一直令人心悸的话,叫做“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不知此话起于何时,但我相信它可能要流传永恒。因为这是一句来自心灵深处的呐喊,其中蕴含的期盼、欣喜、无奈、辛酸、绝望等杂陈的五味,只有父母本人才能体味。作为孩子是很难知道的,到真能体味出其中一二时可能已为人父母,到知道并有能力报答时可能已是“亲不在”。人的觉醒,往往需要付出青春付出岁月的代价。有谁知道,在这漫漫的人生征途中,空留有多少嗟叹?

读读这本书,正是让我们穿越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去感悟生命潜能的本质,少些不可挽回的遗憾。千百年来,这个潜能经常被我们的至亲所误读所扼杀,以致无数具有优秀潜质的人才被湮没在俗流之中而碌碌无为。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其内在的潜能几乎都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否则,我们可能会更优秀更卓越。智商如此,情商更是如此。这说明,在家庭教育中可期创造的空间还非常之大。我们只有循着那些成功的个案中透露出来的一缕缕曙光,才能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找到潜藏其后的规律和秘密。

本书就是那其中的一缕曙光。

                                  2014年元月于北京中关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