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成栋的头像

孙成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07
分享

巍巍太行入梦来

巍巍太行入梦来

孙成栋


高耸入云的峰峦,深逾万丈的峡谷,险峻绵长的山路,逶迤不绝的流溪,险象环生的绝壁……面对这山重水复之境,我披荆斩棘、顽强跋涉,却不料在爬一处陡坡时脚下一滑,朝着无底深渊栽去!

顿时,随着耳畔呼呼的风声,我头朝下脚朝上地向下猛坠,一种绝望如电击般袭来,又立即向全身蔓延。我既紧张又焦急,冷汗像豆粒般层层滚落。节骨眼上,冥冥中仿佛有一个声音对我说:莫慌张,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奇迹垂青于百折不挠的人……

听罢此言,我一下子冷静下来,艰难地转动眼珠以余光向崖壁上扫描。突然,一棵树的粗壮枝桠映入眼帘,我来不及细想,一把狠狠地抓住了树枝,几经周折才脱离了危险。随后,我又继续苦苦登攀,趟过一番艰难险阻后,终于抵达目的地。想到刚才惊险万分的一幕幕,想到自己艰难闯过鬼门关,并夺得最终的胜果,我不由得激动地大吼一声,以示庆贺!

 “你怎么了 ,做恶梦了吗?”妻被惊醒后,关切地问。哦,原来是在梦里,真是匪夷所思!“不是恶梦,是我又梦到了太行山……”我抹着额头上密密的汗珠,告诉妻子。

太行山是我数月前赴河南省林州市时,艰辛攀爬过的一座山,也是我生命中邂逅的为数不多的大山。不知怎的,从太行山回来后,我就一直念念不忘,常常情不自禁地在脑海里回放它的一峰一壑、一草一木、一石一水。尤其是遇到堵心之事或是什么难题,感觉跨不过去时,太行山总是神奇地浮现在心间、在眼前、在脑际。近些日子,工作上压力山大,真是应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之说,我数次在梦里回到太行山,回到步步撼心的崎岖之旅上。

最早听说太行山,是少时学唱抗日歌曲《在太行山上》时。从老师的介绍中,我得知,这首由冼星海作曲的民族之声,创作于烽火连天的1938年,是为在三晋大地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的军民而写。曲中,充满朝气的抒情性旋律同铿锵有力的进行曲旋律有机融合,既充满战斗性,又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该曲问世后,听众好评如潮、共鸣强烈,迅即传遍全中国,太行山上的游击队更是以它为队歌。而作为后来人,我每每唱起这首歌,脉管里总会肃然涌起爱我中华的豪情壮志,仿佛在熔炼一腔不屈不挠、砥砺奋进的民族之魂。

想不到,数十个春秋后,我得以零距离拥抱魂牵梦萦的太行山,而屐痕尤深的是名闻中外的太行大峡谷,那也是整个太行山最为险峻、最为壮美之处。

作为大自然在太行山上留下的一个巨大切口,太行大峡谷绵延于豫晋两省交界线上,是由浊漳河支流切割于林虑山中形成的一个长约50公里、宽约1.5公里、海拔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的幽深峡谷。放眼两岸,处处可见独特的嶂石岩地貌,台壁交错,谷幽峰奇,断崖突起,群岭峥嵘,苍溪水湍,流瀑四挂,令人目不暇接。侧耳聆听,峰、峦、台、壁、峡、瀑、嶂、泉等“自然之赐”在山风中流连,发出雄浑而清冽的交响……这一切,在我的感官里融会成一幅气势恢弘、阳刚劲展的奇美长卷,说它是“北雄风景线”的典型地标应该不为过吧。

而走进大峡谷深处,是我一直以来的梦寐之求。至于走法,有两个选项:坐缆车或者徒步。毫无疑问,坐缆车轻松惬意,而徒步分外累人。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步行,因为我觉得,这富有传奇色彩的巍巍太行,唯有用脚步作为钥匙,才可能真正打开它的心扉。然而,真走起来,那几十里山路不亚于一次“长征”。那毗邻悬崖绝壁的路,全然不似平原之路那样“横平竖直”,凹凸不平、坑坑洼洼、弯弯扭扭、逼仄湿滑是常态。不到两小时,我已汗流浃背、腰酸腿痛、气喘吁吁,但犹如长跑运动员挺过“生理极限”就能迎来转机一样,我一直咬牙坚持着,记不清走过了多少道坎、爬过了多少层坡、攀过了多少座崖,还真渐渐恢复了不少体力。

尽管徒步跋涉付出了体能上的巨大代价,我依然倍感庆幸。如果不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叩问,哪能真切地阅读太行浸透悲怆与喜悦的诗行?那有曲有直、有深有浅、有明有暗、有光有色、有奇有险的“太行绝唱”星罗棋布,仿佛有一位倚天挥艺的大师,用那双巧手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融,使其珠联璧合、相映生辉,让人由衷慨叹峡谷世界的鬼斧神工。那些景致姿态万千、精彩纷呈,姹紫嫣红的山花,绿浪滔天的林海,刀削斧劈的悬崖,千奇百态的山石,如练似银的瀑布,碧波荡漾的深潭,暮鼓晨钟的庙宇,引人入胜的溶洞……如一部集雄、奇、险、幽、美于一体的诗集,真可谓步步见景、处处含情、字字生韵、句句有心,不以全副身心去携手,岂不是暴殄天物?而联想到大峡谷里四季景色迥异、八节各有千秋,更是引人遐思、使人神往、让人眷念,恨不能每月来此一次,用脚步丈量每一寸交织着苦难与焜煌的土地。

基于此,我更加珍惜脚下的每一步,恨不得腾空所有记忆将它们悉数珍藏。随着一种看不见的力量的引领,我艰难却笃意地行走在太行大峡谷里,走过泉潭叠瀑桃花谷、百里画廊太行天路、太行之魂王相岩、原始生态峡谷漂流、人间仙境仙霞谷等一系列“重量级”太行印记,历经过栈桥上的晃晃荡荡、颤颤巍巍,体味过绝壁上的心惊胆战、身如筛糠,感受过天阶上的腿若灌铅、举步维艰,却更领略到青崖如点黛、赤壁若朝霞的大美气象和树翳文禽、潭泓绿水的奇秀景章。特别是那个叫虎咀的地方,堪称整个跋涉之途上最艰险之处,虽然有扶手护栏,但悬崖峭壁上的悬空栈道仍使不少人心惊肉跳、浑身哆嗦,甚至不敢向下看一眼。想到当地群众不畏艰险,终日腰系绳索,打钎凿眼,插铁为基,建起长长的栈桥,我的心头隐隐浮现起一种风雨不绝的情愫,那是太行之魂的小注吗?

峡谷内的民宅也独具特色,令人眼前一亮。这些建筑大都就地取材、依山配料,石街、石院、石楼、石墙、石瓦、石柱、石桌、石梯……清一色的山石风情,氤氲着浓郁的原生态气息,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古色古香,耐人寻味。那些石料虽来自于大山,可砌上房院后比先前又有了变化,似乎更为光洁、鲜亮与润泽。我知道,这是因为那每一块石材上都凝聚着一腔匠心与汗水,一份热爱生活、不畏天险的达观,一种拥抱自然、天人合一的生趣,一缕永恒不灭的烟火气息……留连于莽莽大山深处这细若散珠的人间桃源,一路端详着、抚摩着、记录着、感叹着、思索着,一时心涛起伏、久难平静。

如此壮丽的河山,岂能让敌寇染指?如此温馨的家园,纵然付出一切也要去捍卫!如此静好的岁月,对得住所有的热血与赤诚、曲折与艰危。眼前的太行大峡谷,无限风光在险峰、在心头、在脚下,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慰藉、自豪与期冀。我也愈加读懂了那一个个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一个个永载史册的传奇。那场彪炳千古的抗战,何其悲壮,何其艰巨,何其惨烈,却终究以中华民族的昂然奏凯而画上句号。无数英雄儿女将满腔碧血倾洒在神州大地,倾洒在巍巍太行,倾洒在满目疮痍的家园,现世的满目风景、满心安然里,想必有他们殷殷期待的目光。

太行大峡谷还是华夏之魂一面旗——石板岩供销合作社“扁担精神”的发祥地。“一根扁担两个篓,肩挑货担绕山走。”如履薄冰地行进在紧依悬崖峭壁而建的挂壁公路上时,我脑海里一直有一个疑问,几乎与世隔绝的太行山百姓怎样与外界取得联系,怎样将自己的农作物换成生活必需品?这个问题在参观扁担精神纪念馆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

纪念馆所在地——林州市石板岩镇位于太行山腹地,连接外界的只有一条条无比险峻的蚕丛鸟道,仅听“阎王鼻子”、“手扒崖”、“蒙眼道”、“鬼门关”等路名就令人不寒而栗。1946年,共产党员尹兴德等4人利用简易的房屋、工具成立了石板岩供销合作社,成为“扁担精神”的起源。从此,风风雨雨数十载,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用一根扁担、一副铁肩、一双脚板,把一担担生活用品送上山,把一担担土特产品挑下山,让绵绵温暖到达千家万户。

一根扁担,挑起的是责任和担当,连起的是党心和民心。这背后,是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情怀。那每天往返的道路堪称陆地版的“天堑”,即使空手爬上爬下都危险重重,更不用说提背着重达百斤的货物了。是什么支撑着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一班人不畏艰险、攀山越岭,竭诚服务群众?我想,唯有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这次太行之行,最令人震撼、令人铭心、令人难忘的“太行印记”,要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这条享誉中外的水渠,是20世纪60年代当地干群在极其艰难、极其严苛的条件下,在太行山腰上修建的跨省引水的巨大工程,创造了一个古今罕见的人间奇迹,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中国水长城”。据介绍,红旗渠工程共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先后有81位干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枯燥的数据背后,是攻坚克难的信念,是风餐露宿的征程,是感天动地的壮举。

渠水清清,碧波粼粼,松涛阵阵,思絮翩翩。想到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靠着一锤、一铲、一钎、两手,硬是在悬崖峭壁上筑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并孕育了永不凋零的红旗渠精神,我的眼眶禁不住有些发湿,而目光却越发地清亮。

告别红旗渠很久了,我依然频频回望,视野里山山相连,郁郁葱葱,云雾缭绕,红旗渠像一条银色巨龙,弯弯曲曲盘绕在太行山腰。我仿佛走进了当年撼天地、泣鬼神的宏大现场,那锤声、钎声、炮声、呐喊声在耳畔交相回响,一幕幕生动的画面久久无法消逝。

对每个不甘沉沦的生命而言,总在某些时候、总有某些事物,会让其获得某种启迪。感谢上苍赐我以太行,感谢巍巍太行入梦来,感谢太行永远屹立于我心中。太行,用它以险峻孕毓出的一个个壮举和奇迹,告诉我战斗的意义、跋涉的真谛、人生的底蕴、幸福的源泉。

太行,你的启诲长青,如你永远巍峨的脊梁,激励我跨过霜雪走向春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