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成栋的头像

孙成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5/06
分享

有一种青春,永不打烊

孙成栋


安顿好母亲,从医院回来的途中,路过一个报刊亭,顺便买了最新一期的《青年文摘》杂志。

看到封面上的“1981~2021”,我蓦然惊觉,原来不知不觉中,这本“国字号”青年读物已陪伴我整整四十个春秋。

从幼学之年到年近半百,从偏僻小村到城市一隅,从菁菁校园到熙熙人海,从医卫园地到宣传阵地,从梦比天高到心如止水……一切都已不是从前的模样,唯有这氤氲着书香的“每月一会”持续至今。

奇怪的是,尽管年岁渐暮,但读《青年文摘》时并未“水土不服”,依然一次次潜心于那永不凋零的青春之美里,依然时常被一个个创新创优、挑战自我、激情澎湃的青春故事所震撼、所感动。或许,青春不仅是韶华的葱芊,还有心态的常绿,还有思想的盎然吧。

而另一个我始终保持的习惯,是每期《青年文摘》都从报刊亭零买,迄今一期不少,却从未在邮局订阅过。这虽然有些繁琐,却也让我与多家报刊亭的草根“亭主”从遇见到相熟,绵延出一条条友谊的长溪,也使我在风雨无阻、雷打不动购买杂志的过程中,感受到一路的世相百态,领悟到书香背后的负重。

抚摩着这墨香盈盈的《青年文摘》,颇有爱不释手之感。其实这样的感觉由来已久,或者说一直繁茂于我与《青年文摘》相依相伴、相知相惜的每一个日子。只不过在彼此邂逅四十年之际,这样的钟爱与不舍更显葳蕤罢了。

记得在市区一所医药院校读书时,平常都是在学校附近的一座报刊亭里购买《青年文摘》,可放寒暑假回到乡下老家后,偏僻的镇村里却没有报刊亭。于是,盼读《青年文摘》心切的我,跨上一辆“除了铃不响其余处处响”的破自行车,向市区风风火火地赶去。虽然往返骑行近百里,累得浑身仿佛散了架,可翻开墨香扑鼻的《青年文摘》,宛若打开一份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的青春“精神大餐”,顿时沉浸于一种难言的美好享受里,所有的疲乏都飞到了九霄云外。

说《青年文摘》是国民读物,是因她属于每一位拥有青春的人,更属于每一颗穿越万千风霜雪雨而不凋敝的青春之心。

犹难忘怀初中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因为临近中考,学校禁止学生阅读任何与考试无直接关系的读物,各类非必读期刊也在列。这下,读惯了《青年文摘》的我,只能在桌肚里偷偷与其相会,却不料在一次晚自习上被班主任逮了个现行,杂志自然被当场没收。

可令我没想到的是,一向不苟言笑、威严无比的班主任,第二天竟将我叫到办公室,和颜悦色地将《青年文摘》“完璧归赵”,并与我交流了阅读当期“卷首语”的感受。那一刻,我简直不敢想象,两鬓已微霜的班主任,居然也对《青年文摘》有兴趣,而那温情潺潺的目光里,分明滉漾着青春的波纹。

如今,《青年文摘》不单是我的挚友,还是女儿的知音。在我们两代人之间,这杯超越时空的“国民心灵香茗”,俨然一座长长的青石桥梁,走过女儿的憧憬,走过我的追忆,那一回回风雨相逢抑或擦肩而过,时光交错之际,思绪流转之间,总在心头泛起共鸣的涟漪。

如果没有特别的意外,我还会和《青年文摘》继续一路同行,纵然生命的年轮一圈圈加密,岁月的枝头照样春萌秋硕、夏炎冬朔,那份对生活的永无皱纹的眷恋,当如长河般生生不息。有时禁不住遐想,若干年后,白发苍苍、拐杖支身的我,手捧《青年文摘》忘情阅读的身姿,是否会成为一道让人侧目的、永不打烊的“风景”?

这年头,各类报刊的价格都在连年上涨,唯有《青年文摘》岿然不动,哪怕与它同一年创刊、一直齐名的另一本著名杂志,已几乎涨至它的双倍价,它依然泰然自若。而它的质量丝毫未见下降,数十年如一日持续领跑国家期刊“马拉松”。想必,在它的价值体系里,还有更重要的超越价格的因子。

原本,青春就是无价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