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成栋的头像

孙成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22
分享

屋檐下,有阳光滴落

孙成栋


五月的这个午后,微风不燥,槐香清幽,作为“文明家庭”代表走上舞台的我,内心却翻涌着波涛。

尽管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多年,采访过的人数以千计,但端坐于舞台接受他人采访,并且全网直播,于我并非常事,甚至极少发生。也因此,短短几分钟的访谈,历经多次磨合,到了正式进行时,依然有些紧张。

好在,在主持人的引导与配合下,总算顺利完成了访谈。其实,主持人问的关于家的每一个话题,我都仿佛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宛若一条春溪急于寻找远方,又如一群归鸟忙于飞回暖巢。

人世间有亿亿万万个家庭,文明家庭是其中的一道风景。而我家,充其量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犹如一枚绿叶之于森林。

在我心目中,文明家庭的内涵浩瀚如海,爱岗敬业、崇德向善、互敬互爱、坚韧不拔……这些美好的字眼,带着湿润的光芒,映照着每一位家人的心扉,也叠影着他们被汗水爬过的脸庞,更带给千家万户以憧憬和希望。

身为一名新闻人和业余作家,我每天清晨从家中走出,傍晚或夜间回家中栖息。那长长又短短的一天里,常走进寻常巷陌,踏访烟火人家,以沾满尘埃的步履,感受屋檐下的喜怒哀乐,品味炉灶间的苦辣酸甜,聆听来自灯火深处的脉搏与呼吸。

家如巢穴,放飞为蓝天而生的鸟儿;家如港湾,驶出因逐梦而行的航船。家家又有本难念的经,却从未让载着爱的行舟搁浅。不管飞得多久、驶出多远,不管遭遇多猛烈的风浪,家永远是生命的起点、心灵的归属。

自然地,与家有关的故事,就常出现于我的笔下和镜头里。

故事的主人公形形色色,其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一位位平凡又不凡的“好人”。他们犹如一盏盏明灯,给人们带来温暖与期冀;也像一面面旗帜,引领社会的爱心暖流;更像一首首歌谣,传颂着人间的真情与美好。

他们都是有家的人,却时常顾不上自家,而默默地、久久地献出光热,只为让别人家过得更好。

至今记得,自家住着简陋的房舍,却付出数百万元,资助困难家庭老人、学子,并自建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的仇爱清;主动放弃居家的天伦之乐,常年披星戴月、栉风沐雨,为“别人家”的孩子健康成长而奔忙的刘婵;拖着残疾之躯,利用自家住房开设诊所,为天南海北万余患者开具免费处方的吴登清;退休不褪色,为数百位孤寡老人营造“新家”,让数十个濒临解体的家庭破镜重圆的陆春銮……

总是难忘,谢绝回到苏南都市的机会,扎根盐阜大地五十多个年头,为留守家庭、特困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送去温暖的老知青张奇芬;以深厚广博的母爱,常年开展爱心助学,成为21名新疆贫困生的“爱心妈妈”的郑巧玲;作为烈士的后代,牢记“红色之诺”,传承“红色家风”,长期帮扶贫困学子的赵一鸣;告别家人,从黄海之滨远赴天山脚下,为少数民族孩子传道授业的路璐……

他们的美德和懿行,都曾在我的字里行间流淌。他们尽管有着“中国好人”、“江苏好人”等诸多头衔,却是人们身边的道德模范,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美德之光、文明之芬。

在书写他们的大爱情怀,弘扬崇德向善正能量的同时,我自己也深受心灵震撼和精神洗礼,并且在他们的激发下,带领全家参与公益行动,用爱心为需要帮助的人带来温煦。

从写好人,到学好人,到当好人,一路逶迤的,是曲曲折折的心河,是每一个阴晴圆缺的日子。

日子在交织着泪水和欢笑中匆匆流逝,也在交织着忧虑和欣慰中款款走来。无论这日子曾经多么地不平常,走进寻常百姓家,它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而平平常常的日子,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哪怕是最弱小者的生存,也和“爱”字分不开。活着,就意味着“生”之顽强、“善”之力量,就意味着总会有一团篝火燃烧在那个冬夜。

身为一名爱心志愿者,时常有一种特别的牵挂,缠绕着我的心。那些让我牵萦的人,就是千万个熟悉或陌生的“Ta”。他们是人间百态里的一抹颜色,是生活之海里的一串水珠,也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一员。

由记录者到参与者,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热爱。

那份爱,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它犹如一粒盐,溶解在生活的皱褶里,从皮肤里渗出来是汗,从眼角里溢出来是泪,从脉管里流出来是血,从心灵里淌出来是歌。

面对访谈主持人澄澈如水的眼眸,我不禁又想到那些一直鲜活在记忆溪畔的家,和那些与家有关的暖心人、暖心事。

那一刻,我似乎由衷憬悟,原来,那一双双向风雪之家伸出的暖手,在物质添力的同时,更是在告诉一颗窘迫的心:艰难的日子里,依然有爱,有梦,有你,有我,有绵延不绝的寄望。无论华堂还是茅舍,再绵长的雨季过后,也会有阳光从屋檐淅淅沥沥地滴落。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用爱和风雨,塑出有温度的港湾。每一个希望不灭、真善不竭的家,都是最美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