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栋
我是一个不喜饮茶的人。于我而言,白开水就是最好的饮料。
有几次,参加茶场征文获了奖,奖品都是茶叶,也有友人赠送过茶叶。一堆茶叶中不乏名茶,可都被我送了人。
一个与茶无缘的人,却对乡下老家的粽叶茶情有独钟。
老家在苏北盐城西乡,也是名副其实的水乡,芦苇是这里最常见的植物之一。孟夏时节,一眼望不到头的芦苇荡,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在日益浓稠的阳光下,随风泛起青翠的波浪,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草木清香。
芦苇的叶子,是西乡人裹粽子最好的原料,俗称粽叶。
印象中,我家厨房后面那条河边的芦苇丛,是母亲取之不竭的粽叶之源。每年端午前几天,母亲就会戴上斗笠、穿上雨靴、套上护袖,来到芦苇深处。尽管几乎武装到牙齿,一场粽叶采下来,母亲的脸上、手上依然会被芦苇划上几道口子,或被蚊虫叮出几个红疙瘩。
采下的新鲜芦苇叶清洗干净,并在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就派上了用场。
粽叶青青,糯米皎皎,等待一场久违的相会。随着纤纤粽针在母亲的巧手间轻盈挥舞,一个个斧头状、三角状、腰鼓状的粽子相继问世,成为端午时节最美的风味。
儿时,每当母亲裹粽子时,我总是喜欢蹲在一旁看热闹。记得曾有一次问母亲,为何裹粽子都用芦苇叶?母亲告诉我,这芦苇叶实在是个好物,不但不需花钱买,而且裹成的粽子下水煮熟后,有一种特别的清香。尤其是那粽叶茶,既清新怡人,又解渴抗乏,是草根老百姓最青睐的“香茶”。
不知是不是受母亲影响,我从小时候起就非常喜欢粽叶茶。无数个端午节的清晨,我在酣睡中被粽子的香味熏醒。急不可耐地来到灶前,偌大的铁锅中,一个个粽子静静地泡在粽叶茶里,宛若娇儿躺在母亲温煦的怀抱里。
吃粽子时,每咬几下我就会喝上几口粽叶茶,那一刻,粽米的幽香与粽叶的清香在舌尖上缠绕,在唇齿间萦回,渐渐化作肺腑间的一股清气、一份惬意,让人久久沉浸其中。
那年月的夏季,孩子们中间流行带茶水去学校。所谓茶水就是找一个玻璃瓶子,里面灌上用极廉价的糖精溶成的水。但端午时节,大家带的是清一色的粽叶茶。
课间休息,从书包里拿出茶水瓶。透明的瓶子里,粽叶茶一片青绿,晶莹剔透,恰似远古的琥珀,又若明澈的翡翠,看上去有一种独特的美。啜上一口,清香氤氲,通体舒爽。一时间,整个教室里都滉漾着粽叶茶的气息,让听课的疲乏一扫而空。
不仅孩子, 大人们去田里干活,也喜欢带上一壶粽叶茶。端午之际,也正是麦收之时,田里的活计格外繁重,忙累了,喝上几口清凉可口的粽叶茶,顿时神清气爽、满心舒坦,浑身仿佛又有了使不完的劲。
那时候没有冰箱,端午吃不完的粽子,就泡在粽叶茶里,能放上约莫一个星期。可如果放在其他地方,两三天粽子就会发馊。
当时弄不清什么原因。长大成家后,我依然喜爱吃老家的粽叶和糯米裹成的粽子,同时又发现了一个现象:夏天垃圾篓里如果有一天不清理,就会有异味,可如果篓子里有吃粽子剥下的粽叶,放上两三天也不会发臭。
联系小时候的经历,我更是惊觉粽叶的神奇,莫不是它里面含有什么特殊物质,可以守护大自然中的清新与安然?
后来,一位中医师朋友的话,印证了我的猜测。他告诉我,芦苇叶具有清胃火、除肺热、健胃、镇吐、增加抵抗力、利尿通淋、消炎杀菌、解乏等多种功效,用其裹粽子、泡水喝可以一举多得。我瞬间恍然大悟,怪不得粽叶茶那么美好,成为我从小到大的亲密伴侣。
老家的粽叶茶,一如老家的父母、乡亲,看似平平淡淡,却蕴含着人世间最恒久的安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