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荞疙瘩饭
在昭通买一碗荞疙瘩饭只用3元钱,对于大多数老昭通人来说,无粗粮不成餐。对于舅母来说,那是养家糊口的手艺,这赚的确实是辛苦钱。
去年,入秋不久,舅母满心欢喜地去老家采买了7斤荞面,花了100多块钱,最后只卖了90多块;是的,亏本了!没人会关心做荞饭繁杂的制作成本,他们更在意的是你的碗大不大,装得满不满,有没有掺假。
年轻一代的人,基本是吃不惯这些粗粮的。我清楚记得外婆曾说过,他们那时没吃的时候草根、野菜都挖来吃过,对比现在我们不知幸福了几百倍,几千倍,几万倍……条件稍好点的时候包谷饭、荞疙瘩饭等就是主食了,只有过年才勉强能喝上点米汤。外婆还说,那会儿是物质匮乏,没得选;如今,生活条件好,老了,反而会愈发喜欢吃些个粗粮!有些味道,是会牵引着人怀念过往的,想起那时的人、那年的事。忆苦思甜,岁月可亲。
我也是爸爸得了糖尿病后才知荞面有降低血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有的商家为了降低成本会掺假卖,这里指的“掺假”并不是指荞面是假的,而是荞面的品质很差。舅母做的荞疙瘩饭则不会这样做,她认不为卖给老人吃,还是真材实料才好,宁愿自己亏本,也绝不掺假!那怎么辨别一碗好的荞疙瘩饭呢?请您先随我一起了解它的制作过程吧。
那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一个圆形的大簸箕,够卖一早上的量的荞面,少许清水,当然啦还要我舅母的一双巧手啦!舅母很认真,每次做荞疙瘩饭前都会把她又长又厚的头发盘得高高的,系上围裙,戴上厨师帽和口罩就可以开始了。做荞疙瘩饭和面的时候水不能放太多,否则面稀了不能成坨。这是项体力活,中间是须不间断地搓揉,感觉像是在搓衣板上搓洗衣服样;但二者用力的方式却有不同,搓荞疙瘩饭只能站着,用全身的力量去配合手的力量去搓揉,比如你得站稳,用腰部带动手去使劲,这样搓出来的疙瘩才会均匀,而洗衣服则是可站可坐,怎么用力不重要,洗得干净就好。再来就是用筛子把小颗粒的筛进准备好的盆子里,择优录取,漏筛就是择优的“标尺”,一场无形的竞争就此拉开序幕!当然,没选中的,也不必气馁,块状的面团只有继续搓揉,多加坚持,变优也不是没有可能!这样的重复动作持续十多次,大概半小时后,一盆比米粒还小还圆的荞疙瘩面就弄好了。
薄微微的汗排在舅母的额头,它们并没有汇聚成珠的意思顺着脸颊落下,仿佛一排排小薄冰,冰又化成雾,配合着白炽灯的光,第一次感到汗水也可以是朦朦胧胧的,像蒸汽氤绕着。
接下来的工作就简单了,用洗干净的甑子蒸,说到这里,我想先介绍一下甑子,学名是饭甑,它是一种蒸饭的工具,上粗下细,像圆形木桶,一般是用杉木制成,由甑体、甑碟和甑盖三部分组成,甑体外腰部用竹片编成花箍箍紧,内壁三分之一处托放甑碟,它主要是方便透气,使饭能均匀受热;甑碟是昭通人的叫法,其他地方称之为甑箅,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了。甑盖中间会做一道“横梁”,既牢固又可作提手。甑子蒸出来的米饭又香又软,颗颗分明,不粘不黏。回想起小时候,跟在妈妈屁股后面观察如何蒸饭的情景,饭香、木香交织着,那是多么温馨甜美的回忆。
此时,舅母正用白色的纱布缠好甑碟,将珠玉般的疙瘩宝宝们倒进甑子里蒸,我们谈笑着,白色的蒸汽也随着大家的笑声飘啊,飘啊……15分钟后,这些小疙瘩已经变成黄绿色的水晶,此时要用清水淘洗一遍,捏干水分,再用甑子蒸上20分钟,一碗清香鲜绿的荞疙瘩饭就制作成功了,咀嚼起来特别的筋道。至于劣质的荞疙瘩饭是做出来是墨黑色的,苦涩味更重些,比起鲜绿色的荞疙瘩饭,一对比就知其中优劣。绿中带黄的荞疙瘩饭,微苦中带有淡淡的甜香和一丝丝面粉的附着得黏味,不浓,但它是灵魂的一种勾芡。这之后,舅母卖的荞疙瘩饭很多老人都会慕名购买,还有的老人更是提前一天就预订好。贵在,价格不变,仍是3元一碗!
任何工种均无高低贵贱之别,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脚踏实地的努力活着,不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