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巨才的头像

孙巨才

网站用户

小说
201812/19
分享

强项令董宣在怀县

 

《后汉书•董宣传》原文: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今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岑官至司隶校尉。

    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时降散。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专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选自范晔《后汉书》)

据《后汉书》记载:董宣,字少平,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圉镇)人。他早年豪爽直率,爱打抱不平。为官后克己奉公,政绩显著,没几年就升任为北海(今山东昌乐县西)相。在北海,他不畏强暴,依法处斩了残害无辜百姓的武官公孙丹父子及其朋党三十多人,董宣以“酷吏滥杀”的罪名被押送京城判为死刑。临斩前,汉光武帝刘秀得知董宣实属秉公执法,被杀的公孙丹等人罪有应得,遂派人飞马传诏,刀下留人,赦免了董宣,并把其调任为怀县县令。董宣任江夏太守时,不动刀兵,大智大勇,分化瓦解了夏喜武装抢劫集团,江夏大治,天下闻名。董宣任洛阳令后,不畏权势,执法如山,当面斩决了皇帝姐姐湖阳公主包庇的犯了死罪的心爱男仆,不怕皇帝棒杀,据理死谏,拒不低头向公主认错,被光武帝刘秀誉为“强项令”。董宣死后,光武帝很悲痛,派专人前去吊唁,只见到董宣遗体上仅盖着一块破布被头,家中除了一辆破车和几斗大麦,别无他物。光武帝闻奏后感慨地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下令以大夫之礼厚葬董宣。

 

强项令董宣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任县令期间,流传下了很多历史故事,因篇幅和字数所限,现仅说四个敬呈读者欣赏。

 

一、强项令智囚阴国舅

 

作者:孙巨才

 

  东汉建武年间,强项令董宣曾在怀县(今武陟县)任县令多年。他为官正直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势,除暴安良,惩恶扬善,为民造福,深受武陟老百姓世世代代颂扬。因此,在武陟县民间至今仍然流传着董宣的很多传说故事。对于董宣举荐董永为孝廉的故事,人们更是津津乐道,有口皆碑。
刘秀把怀县县城(今武陟县大虹桥乡土城村周围,妙乐寺塔东500米处)作为战时首都,建有怀宫和宗庙。建武元年(公元25年)8月,光武帝于怀宫祭社稷,并祭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后进洛阳定都。刘秀把怀城作为陪都,在此设立工官,制造铜钱、陶艺等贵重物品,各种作坊应有尽有,负责首都皇宫供应,称怀县城为怀都,成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要地和手工业制造中心。首都洛阳至怀都之间一百多里,建有直达驰道,每隔三十里设一驿站,交通非常快捷,当天能打个来回。刘秀经常来怀宫居住与听政,并定期来此宗庙祭祖,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更是常来常往。有的皇亲国戚、文武高官依仗权势,在怀都城中恣意妄为,巧取豪夺,把怀都市场搞得乌烟瘴气。地方官员对此装聋作哑,不敢去管。城中商户有冤难诉,怨声载道。刘秀得知这种态势愈演愈烈,感到非常头疼,生怕发展下去危害自己的江山社稷,于是就点名叫秉公执法、不畏权势的董宣当上了怀县令。
董宣一当上怀县令,就深入市场,访问商户,了解百姓呼声,贴出了“维护买卖公平,严禁巧取豪夺”的安民告示,全城百姓无不拍手叫好。董宣又请示了刘秀,得到了刘秀的圣谕,发出了“王法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通令,违法乱纪者顿时收敛了许多,市场秩序空前好转。但是,也有的皇亲国戚认为这个通令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纸空文,根本不把小小的怀县令董宣放在眼里,驻扎在怀都的偏将军阴国舅就是其中的“挑尖人”。阴国舅是皇后阴丽华的弟弟,姐姐阴丽华从小就特别疼爱他。他仗着立有战功,在姐夫刘秀面前也很受宠爱。因此,他依仗权势,为所欲为,横行霸道,贪财好色,欺男霸女,巧取豪夺,成了怀都城里的臭名远扬的“花花太岁”。
腊月里的一天,阴国舅闻知城中一家药店里珍藏有一棵世上罕见的特大山药王,号称补肾仙药,就迫不及待地想把它据为己有。他骑上高头大马,带着四名亲兵,一阵风似地来到了这家药店里,只见到有一位妙龄少女正在收拾药品。他色狼本性难改,就肆无忌惮地调戏起了这位美丽姑娘。他用两手比划着说:“我要买,圆圆的,粗粗的,长长的,带毛的。”说得姑娘满面羞惭,低头不语。他淫笑着继续说:“我要买‘受不了’,就是男人吃了女人受不了,女人吃了男人受不了,男人女人都吃了床受不了的那种东西。”姑娘受不了这般侮辱,禁不住掩面哭了起来。阴国舅嬉笑着说:“我只不过说的是买山药,堂堂正正,你歪想到哪里去了?小美人梨花带雨,更是好看。得知你家藏有一株特大山药王,本将军夜夜当新郎,房事无度,肾力空虚,急需滋补,快献出来,免你无事!”姑娘战战兢兢地哭着答道:“家父不在,请改日再来商议。”阴国舅勃然大怒吼道:“我是当今国舅,谁敢如此怠慢!给你好你不要好,莫怪我手狠。小的们,挖地三尺,也要给我找出来!”如狼似虎的四个亲兵翻箱倒柜,将珍藏的特大山药王搜了出来,呈献在阴国舅面前。阴国舅淫笑着下令:“连人带物,押送回府,让这小美人‘送货上门’,今晚上我要既试药力,又试魅力,不怕她不从。”
药店姑娘在大街上抱树拖地,就是不走,放声大哭,高喊呼救,引来了很多围观百姓,群众们害怕阴国舅淫威,都是敢怒而不敢出声,无人敢上前搭救。这时正好怀县令董宣带人巡查到此,分开围观人群,上前问了个明白。阴国舅对董宣说:“药店刁民,囤积居奇,依法严惩,军法从事。”董宣对阴国舅陪着笑脸说:“既是刁民,当属民事管辖,不劳将军费心,下官一定尽力。你我二人押解刁民同至县衙,下官摆酒为将军消气,咱俩边饮边审,岂不是一件美事?”阴国舅听了哈哈大笑说:“如此更好!”
到了县衙门前,董宣对阴国舅拱手道:“请留下亲兵在外守候,咱俩先行入内商议如何办案。”阴国舅道:“不需商量,人犯和赃物交我带走便是。”董宣为难地说:“总得做个样子,走个过场。请您先到后堂饮酒,稍等片刻,我即可对您做出交待。”
阴国舅一个人在后堂左等右等,等不来董宣,正想出去问个明白。十几个捕快涌了进来,二话不说,将阴国舅绑了个结结实实。阴国舅暴跳如雷,大喊大叫。董宣板着脸走进来宣布:“现已审查落实,人证物证俱在,阴将军抢劫民女民财,罪不可恕,依律当囚,速速押入大牢。”县衙门外的四个亲兵得知阴国舅被囚,都吓得屁滚尿流,赶紧奔到洛阳皇宫向皇后阴丽华求救。
阴皇后得知弟弟被囚入大牢,顾不得宫廷礼仪,披头散发赤着脚跑到光武帝刘秀面前哭闹,逼着刘秀立刻下诏,罢免董宣,释放弟弟。刘秀被缠得无法,只好下诏令董宣快马进京。
在朝堂上,董宣拜见了光武帝刘秀和阴皇后。刘秀假装大怒,装腔作势,要用宝剑砍死董宣。董宣叩头说:“请您让我说句话再死不迟。”刘秀狠狠道:“但说无妨。”董宣道:“陛下圣明,汉室中兴,圣上发出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圣谕,深得万民称颂。今阴将军远非王子,岂能例外;若不按律,置圣上金口玉言于何地,陛下以后如何治国?”刘秀张口结舌,无言以对。阴皇后自知理亏,只好哀求董宣高抬贵手。刘秀赐座,让董宣从容对话。董宣道:“整顿纲纪,必惩首恶,斩决阴将军,方能震慑天下。”阴皇后跪下哭求刘秀:“只求留得小弟一条活命!”刘秀无奈道:“杀之只可震慑一时,囚之倒可震慑多年。判处他长期监禁,也算给皇后一个面子吧。”
董宣回到怀都,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把阴国舅套上木枷,叫人用锁链牵着他游街示众。达官贵人,土豪劣强,地痞流氓,莫不心惊胆战,惶惶不安,无人再敢横行不法。怀县老百姓都过上了秩序井然的安定日子。

 

 

二、强项令举孝廉

 

作者:孙巨才

 

怀县县令董宣为了怀县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就做出了“以孝贤治怀县”的决策,号令官吏,发动百姓,层层推选、举荐孝贤人物,以作为全县百姓的学习榜样。他最终确定了“十大孝贤”,其中有:卖身葬父、治病救人的董永;代父戍边、屡建军功的孙瑜;富而好义、捐资济贫的耿;置粥赈灾、惠及乡党的申桥;急人所难、乐于助人的杜良;吮痈嗍疮、侍母至孝的马恂;绕膝如童、博父笑颜的郑山;五世同居、一门孝友的张义;遵纪守法、宁死不贼的王元;拾金不昧、廉让可风的黄平妻。因董永不光本人至孝,而且行医乡村,惠泽全县,名声最大,知者最多,遂被推为怀县十大孝贤之首。董宣把十大孝贤的感人事迹张榜公布全县各村,人心莫不震动,民风顿时大变,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孝义日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怀县大治。

原来刘秀在南阳起兵反王莽,屡战屡败刘秀认为怀城(今武陟)南临黄河,北依太行,沁水中流,实为水陆之要道,就在怀县城(今武陟土城)扎下老根据地,建有怀宫和宗庙直至建武九年,全国统一之前,各个重大军事活动都在此谋划决策。在此设立工官,制造铜钱等贵重物品,各种作坊应有尽有作为战时首都,称为怀都(定都洛阳后改为陪都)。怀都成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要地和手工业制造中心。由此为转折点,刘秀才由弱变强,灭了群雄,坐了天下。直到今天,武陟大地上还到处珍存着刘秀当时的遗迹和故事。

刘秀念念不忘老根据地之旧情,经常在怀宫内居住。深感王莽之乱皆因不孝不忠引起,先有孝子才会有忠臣。为了汉室江山永固,他决定以孝治天下,遂下旨征集天下孝子典型以教化子民。
光武帝刘秀闻知董宣“以孝贤治怀县”的政绩后,大加赞赏,授意怀县令董宣举荐一人为孝廉,上报朝廷,遵照惯例,选拔人才担当重任。

汉建武八年冬(公元32年冬),董宣把董永的事迹写成公文,盖了官印,报给了司徒蔡茂。据《后汉书·蔡茂传》记载,蔡茂“以儒学显,征试博士”,是个著名的大儒,非常推崇孝道。蔡茂非常赏识董宣的才干,“茂喜宣刚正”,多次为董宣解难。蔡茂是怀县蔡庄人,蔡庄与小董村隔河相望。自己家乡出了董永这样仁德贤孝的人物,他也感到光荣。蔡茂十分高兴,签了批语“赞同”,写上了自己的大名,盖了官印,拿着去找祭遵。祭遵问:“是不是沁河北边住的那个董永。”蔡茂说:“是的。大人认识董永?”祭遵神秘地一笑说:“不光我认识,万岁爷也认识他。我跟着万岁爷东逃西逃,曾在董永的家里躲过几天。董永给万岁爷治过病、裹过伤。不过这事现在不能再提,得给万岁爷留个面子。”祭遵提笔写道“董永为孝廉,天下心服”,题名盖印,呈报给了光武帝刘秀。
刘秀看罢奏章,心里觉得董永这个名字很熟,问祭遵:“这个人好象认识,朕一时记不清了。”祭遵低着头,轻声提醒说,万岁记不记得有一个采药老汉,吆喝了一声:“蒿底下没人,只有一个老窝瓜。”刘秀脸一红,忙说:“记得记得。”他们君臣说的是王莽篡位,刘秀起兵铲王莽。王莽撵刘秀,一直撵到怀县。刘秀在怀县东逃西逃,今武陟有东陶、西陶、大陶、小陶等六个陶村,都是刘秀逃难之处,后代文人为了美化刘秀,就雅改“逃村”为陶村。有一次,刘秀和祭遵见四面都是王莽的新军,就躲在了陶村南面沁河滩的蒿草丛中。王莽兵马找不见刘秀,领兵的将军问:“那棵蒿下边是啥?快去看看。”当时董永正在那里采药,大声吆喝说:“蒿底下没人,只有个老窝瓜。”王莽的兵马走了,刘秀、祭遵逃脱了劫难,到董永家里藏了几天。董永让他们吃“天地馍”,喝油茶饭,为他俩疗伤治病。刘秀对此感恩不尽。后来刘秀登基当了皇帝,并在怀县建行宫,常来居住。武陟有句歇后语:蒿底下藏窝瓜——大不涉意。就是说想不到藏在蒿草底下的刘秀能当上皇帝,于是就有了这句俗话。当时,刘秀看了蔡茂、祭遵的奏章,金口玉言,说了句:“可,依众卿所奏”就这样,董永成了孝廉,并于汉建武八年农历十一月初十日下旨褒奖董永为天下孝子之楷模。自此,董永孝行名传九州,流芳百世。

董永受封之后,辞官不做,更加谦虚谨慎,不辞劳苦坚持行医,终生救死扶伤,获得民众的顶礼膜拜。这也是刘秀对董永感恩报恩的封赏。
汉光武帝刘秀把董永表彰为孝道典型,在全国大力宣扬,使董永在全国的影响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里面当然也离不开董宣的举荐之功。

董永是一个以孝行著称天下,虽举过孝廉得到过全国性的荣誉,却是没有作过官的普通百姓,他成了倍受全国穷苦大众崇拜的精神偶像,孝的化身。

在武陟县民间,也到处流传着“刘秀在怀都(战时首都)感恩图报封董永”的另一个版本:

刘秀出于对老根据地民众的感激,一方面把他成败的转折点——陶 (逃)村的土地庙扩建为护国寺,一方面把护国寺附近的董永作为老根据地民众的代表封为天下孝子典型大加表彰。据传说董永当时已是四方闻名的民间医生。刘秀藏在护国寺(原为土地庙)神像背后躲过王莽追兵后,向北跑到董永寒窑里躲藏。当时正值隆冬时节,据传说“想不想,腊月河涨,”天意护刘秀,一夜之间树梢上挂满了河里杂草,沁河从北面天空中飞落到护国寺与大董村之间,河水滔滔,作为一道天然屏障挡住了王莽的追兵。刘秀在寒窑里得到了董永的救治和接济,心中非常感动,这中间发生了一段十分惊险、感人的传说故事。要不是这,为啥河内郡那么多老百姓不封,单挑出董永来封?为啥天下孝子很多,单挑出董永来封为全国的孝子典型? 据初步考证,刘秀封董永时,董永已经六十一岁了,他打工顶债的事发生在四十多年以前,把陈年烂谷子的穷苦人家的常见事“打工顶债”夸大为“卖身葬父”,旧事重提,翻出来大加表彰,这里面是有深刻原因的。人心都是肉长的,当了皇帝的刘秀也是如此,刘秀知恩图报才封赏董永,这就是大封董永的说不到桌面上的内幕原因。

 

 

三、强项令办学堂

 

作者:孙巨才

 

  汉光武帝刘秀制定国策“以孝治天下”,下旨各县,处处办学堂,全民诵《孝经》。当时,强项令董宣在怀县当县令,一接到圣旨,就立即发布公文,限令各个村庄三个月内务必办起学堂。
三个月过去了,董宣下乡验收,只见村村庙宇不少,香烟缭绕,拜神烧香的农民成群结队,络绎不绝。人们对办学堂、念《孝经》一事却无人提及,置若罔闻。董宣对此伤透了脑筋,经过昼思夜想,他终于有了妙计。
董宣经过精心准备之后,在县衙内召开了全县各村村正和士绅会议。在会上,他向大家讲道:“前夜孔圣人显灵托梦,大发怨言,说是自大汉开国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敬之为圣人;然则徒有虚名,在庙中没有位置,至今未有安身之地。他老人家已给能显灵的庙宇托梦,要求安置牌位;否则,将降灾于此村。”众人听了,议论纷纷,认为言之有理,简单易行,为了免灾祈福,遂一致决议,在各个庙宇中增添孔圣人牌位,违犯者严惩不贷。
过了几天,董宣遍访全县各个庙宇,看到哪个庙里新添了孔圣人牌位,就大夸此庙能够显灵。若是看到哪个庙里还没有孔圣人牌位,就直说此庙不能显灵,留之无益,应该立即拆除。
十天过后,董宣又在县衙里召开了各村村正和士绅会议。在会上,他首先表彰了庙宇能够显灵的村庄。接着宣布了不能显灵的庙宇,限期强行拆除,并按照上次会议决议,对所在地的村正和士绅各打了五十大板。然后,董宣向众人讲道:“昨夜孔圣人又托梦显灵,说他与众神杂居,不得安静,要求独居一室,盖座文庙,两个月内务必完工。逾期不完,定降大灾。”众人听了,不敢再有异言,都唯唯诺诺,争先恐后表示诚心,坚决按期完工。如若逾期,甘受任何惩罚。
两个月后,全县各个村庄都有了文庙。有的文庙是集资新建,富丽堂皇。有的文庙是由原先庙宇改建,以应付县府验收。董宣又召开了同样的会议,在会上对所有建了文庙的村庄进行了隆重的表彰和奖励,并盛宴款待了这些村正和士绅。在大家酒足饭饱之际,董宣站起来向大家宣布:“昨夜孔圣人显灵托梦,他老人家耐不得寂寞,要重操旧业,教人读书,替当今圣上宣传《孝经》。为此,县府下令,全县各村,下至儿童,上至老翁,都必须进文庙就学。儿童白天学,成人晚上听,每座文庙配备文人代圣人传话,充当先生。”众人皆振臂高呼:“愿遵钧命!”
会议之后,各村就这样都办起了学堂,诵读《孝经》之声遍及全县。董宣乐得哈哈大笑,他命令在各个文庙门上都写上这样一首诗:
“人人都是父母养,含辛茹苦恩情长,
跪到神前去烧香,不如回家敬爹娘。
老百姓看了这首诗,都觉得董宣讲得很有道理。从此以后,读《孝经》的人多了,烧香拜神的人少了,学堂办得越来越好,忠孝之风在怀县日益兴盛,孝敬老人成了当时怀县最强大的社会时尚,董宣“三显灵办学”的故事也因此越传越广。

 

 

四、强项令错判牛肉案

 

作者:孙巨才

 

强项令董宣在怀县当县令,性情刚直,嫉恶如仇,执法如山,断案公正,被百姓誉为董青天。但是,人有失手,马有漏蹄,董宣也免不了有时会一着不慎,错判案件,冤枉好人。但他丝毫不顾忌自己的名声,勇于认错改错,更加赢得了老百姓对他的尊敬。他错判牛肉案的故事因此成为了清官佳话而流传千古。
那是在东汉建武年间,怀县县城里有一种闻名遐迩的地方特产食品“小车牛肉”。人们对它无不交口称颂,赞誉有加,说它色泽鲜艳,肉香味美,酥烂可口,片薄肉嫩,食后余香满口,回味悠长,堪称世上罕见的特色美味。因为它是把牛肉煮熟加工后捆在小车上,推到市场上去卖,所以就叫做“小车牛肉”。小车牛肉是年过花甲的鲁福发明的,原先鲁福只卖五香酱牛肉,他精选牛的两肋和大腿上的廋肉,去油,去筋,剔骨,再用多种调料兑好的水腌制,牛肉煮熟后再捞到另一个大锅里酱渍,酱浸出来的牛肉味道鲜美,色泽润亮,顾客买回去切了即可食用,无需再添加任何调料,食用者个个都夸赞不已。但是,这种做法剩下来的肥牛肉和牛下水心、肝、肚、肺、筋、头、耳、蹄、尾等等,却不容易出售。于是他试验着把牛的这一切东西统统放到一块来腌制和煮熟,如此加工出来的牛肉,具有独特的香味,更能受到顾客的欢迎。鲁福对小车牛肉的选料十分认真,他不用役牛、老口牛,只用壮牛、年轻牛和菜牛,所以易煮易烂。他煮牛肉时特别讲究,要加上十几种中药香料和大姜大葱,武火炖,文火焖,需煮整整一夜。牛肉熟了,还要捞出来晾透,散去热气,不然热捂了肉易变质,食易生病。热气跑完后,他才将其全部装入牛肚,灌足用蹄筋熬成的胶质肉汤,放置一夜,使其充分胶结或冻结,然后捆到小推车上,就成了人见人爱的小车牛肉。小车牛肉上市卖时,他特别讲究刀法,不搞大块切,采取小片旋,又薄又亮,透明鲜活,赏心悦目,勾人食欲。鲁福的小车牛肉供不应求,每天都要卖出一小车牛肉,渐渐卖出了名气,就在小车前面高悬起了“福记”招牌。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以能买到一斤福记牛肉为荣,他们用烧饼夹肉,或用烙馍卷食,以图一饱口福。县令董宣就特别爱吃福记牛肉,总要隔三差五叫差役买一斤解馋,对福记牛肉的美誉印象颇深。
一天上午,有一个名叫马恂的青年男子来到县衙击鼓告状。他说:“我买了半斤福记牛肉,看样子不够分量,换了个地方一复秤,半斤牛肉就差了一两。我回过头来再找到牛肉车前,卖牛肉的壮汉鲁金不承认缺斤少两,反倒赖我已吃过一两,到他这里来无事生非,败坏了他的名誉。我忍住气把牛肉拿回家中给老母一尝,既硌丝又塞牙,难以下咽,不似过去卖的那样熟烂。我家贫穷,攒钱买牛肉只为孝敬老母,老母不能吃,我又舍不得吃,于是拿回去让他退钱,谁知那个鲁金不但不退,反倒骂我无理取闹,将我暴打了一顿。现在我脸上有伤,鼻子流血,请县太爷为小民做主。”
董宣听了,十分诧异,根据过去的老印象,觉得福记牛肉一贯声誉极好,不大可能出现这种事情。正在疑惑之时,贴身书吏走上前来,对他一番耳语,董宣一听顿时大恼,拍案说道:“你这刁民,一贯无事生非,敲诈他人。夲官明察秋毫,岂能被你骗哄。念你孝敬老母,只打你二十大板,轰下堂去,以示薄惩。”马恂告状不成,反受大板,泪流满面,连呼冤枉!
董宣往日断案,当事人皆心服口服;今日判案,当事人却大喊冤枉。董宣对此不免心中十分烦恼,到了晚上,他化装出衙,微服私访,决心要将此案弄个明白。董宣暗中走进一个热闹的茶馆,坐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低头喝茶,只听到许多人对那起牛肉案仍然在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清官也有糊涂的时候,马恂本来是个吮痈嗍疮、侍母至孝的大孝子,今天为了半斤牛肉挨了县衙的板子,实在冤枉。”有的说:“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县太爷吃惯了人家送给的上好牛肉,咋会不替卖肉的说话?”有的人立即反驳说:“董县令不是那样的人,怨就怨那个贴身书吏,他与卖肉的是拜把兄弟。他在董县令跟前歪歪嘴,刮刮耳边风,董县令还能不迷糊?”有的人不明真相,替卖肉的说起了好话。有的人听不惯,高声曝光了卖肉的底细:“鲁福卖的福记牛肉名气好,那是一个月以前的事了。鲁福半夜里起来煮肉摔折了腿,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他已回乡下老家躺床养伤去了,这个月由他的儿子鲁金主持生意。这个鲁金和他爹大不一样,只有钱心,没了良心,他精选出上好牛肉做成酱牛肉高价出售,剩下来的筋筋杂杂、牛头下水才做成小车牛肉,冒充过去的好牛肉来欺骗顾客,肉质低了,价格可不低。更可恨的是,他为了增加分量,只把小车牛肉煮个八成熟,害得老年人买回去咀嚼不动,难以下咽。是可忍?孰不可忍!”有个好心人劝解说:“算啦算啦,消消气消消气,人家衙门里有人,告也白告,说不定还得挨板子,还是忍气吞声为高。”董宣越听越觉得惭愧,深为自己错判牛肉案而感到懊悔。他走出茶馆,寻访小车牛肉而去。
虽已入夜,小车牛肉还没卖完,小车前高悬福记灯笼,鲁金仍在那里大声叫卖。董宣压低帽檐,只向鲁金伸出一个指头。鲁金认为来人是个哑巴,就胡乱旋了一斤牛肉用草纸包好,称了称递给董宣。董宣只付钱,不说话,接过牛肉,转身离去。董宣到了衙内,把纸包放上了公平秤,一斤牛肉少了二两。打开纸包一尝,硌丝塞牙,味同嚼蜡,和日常送进衙门的小车牛肉真有天壤之别。董宣这时才确认马恂在大堂上所言不虚,鲁金的行为已构成了犯罪,他决定重审牛肉案。
到了第二天上午,董宣突然觉得自己又管判案又当证人,实属不妥,于是就暗差心腹之人让其亲属到鲁金那里买了一斤小车牛肉,拿进县衙里公平秤上一放,一斤还是少了二两,让众人一尝,都说不大好吃。董宣心头大恼,遂留人证、物证在堂,派人立传鲁金和马恂到案。
大堂之上,官法如炉,铁证如山,在众多的人证物证面前,鲁金无法抵赖,只好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董宣首先对马恂表示道歉,然后进行庄严宣判:“罚鲁金千钱给马恂,以偿鲁金打人之责;表彰马恂为孝子;撤去县令贴身书吏之职。”董宣正要宣布关停福记牛肉生意之时,鲁福被家人用担架抬进了大堂。鲁福起身向董县令苦苦哀求,希望将儿子取保候审,由他带回家去闭门思过。又说自己教子无方,甘愿受罚,自愿捐出万钱助学,只求不要关停福记牛肉生意。董宣思考良久,对鲁福提出了“约法三章”:一、保证质量,维护品牌;二、足秤售出,不得缺斤少两;三、对年过花甲老人以成本价优惠。鲁福听了,赌咒发誓,坚决照办。董宣这才对鲁福的要求一一准许。
鲁福带着儿子回家后,对儿子严加管教,儿子也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照旧恢复了福记牛肉的老规矩。鲁福请高手把董宣的“约法三章”刻成金匾,悬挂在牛肉车前,作为新的招牌,福记牛肉生意比过去更加兴隆。随着小车牛肉的代代继承,董宣错判牛肉案的故事也跟着流传了下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