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巨才的头像

孙巨才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812/28
分享

傅员外孝行也可夸

.

一提起人人皆知的董永传说,就不能不说到傅员外。在一些小说和戏曲中,《天仙配》中的傅员外被说成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他心狠手辣,尖酸刻薄,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买董永为奴。叫董永给他当牛作马,剥夺董永的人身自由。对七仙女不怀好意,色胆包天,伺机调戏,百般刁难。让七仙女一个人在三天内用乱丝织成千匹绢,用这个常人根本办不到的天大难题来逼七仙女乖乖就范。他孬点想尽了,坏事做绝了,真是个头发稍长疮,脚底板流脓,浑身上下都怀透了的大恶棍。

当然,咱也不否定这些艺术作品的成功刻画和影响力,无意在艺术范畴内要求对傅员外的刻画描写做出任何改动。我们也可以理解,没有丑就显不出俊,没有平地就难显高山,出于艺术规律,为了构造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的需要,为了歌颂董永和七仙女,就塑造了一个为富不仁、十恶不赦的大坏蛋来作陪衬。戏剧中的演员也是这样,由于剧情的要求,有的好端端的人必须扮演坏蛋。演员所饰演的历史人物也是如此,明明在历史上是好人,却在戏剧中被演成恶人。比如,曹操、司马懿等人在历史上都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但在戏台上却被演成了画着大白脸的可恶奸雄。由此可见,艺术领域中的人物与历史领域中的同一个人物有时是不一致的,甚至会截然相反。傅员外这个人物也是如此,他在戏剧里被演成坏人,但在历史现实中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好人。若说他是坏人,那真是蒙受千古奇冤。不信,咱让文史资料和实际调查来说话。

先说说文史资料。据考证,董永故事最早见于记载的是西汉刘向的《孝子传》、三国魏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而《搜神记》对后世影响颇大,它第一次把完整的故事写了下来,此后的所有董永故事,都由它而来。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所编的《太平御览》中也记载有董永的故事:“刘向《孝子传》……前汉董永,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主甚悯之。……永遂将妇人至,钱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问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织耳。’主曰:‘为我织千匹绢,即放尔夫妻。’于是索丝,十日之内,千匹绢足。主惊,遂放夫妇二人而去。”

东晋干宝编写的《搜神记》中,董永的故事被取名为《天女助人》,内容也更加详细,其情节大体如下:董永从小失去母亲,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去世后,他没钱办丧事,便向人借了一万个钱。董永对债主说:“日后无钱还债,甘做您的奴仆!”董永在家守完丧,就去债主那里做奴仆。路上,董永遇到一位女子,对他说:“我愿意做你的妻子,不嫌弃你贫贱。”于是董永带她到债主家。

债主对董永说:“那一万个钱就送给你吧!”

董永回答说:“蒙您的恩德,先父得以安葬,我虽是贫贱之人,但一定要尽心尽力,来予以报答。”

债主问:“与你一起来的女子是谁?”

董永答:“是我妻子。”

债主又问:“你妻子能干什么?”

董永答:“她会织绢。”

债主说:“你一定要报答我的话,就让你妻子为我织一百匹缣(一种优质丝织品)。”

只用了短短十天,一百匹缣就织完了,令债主非常吃惊,于是就立即让董永和妻子离去了。

董永夫妻回家路上,走到第一次相见的地方,那位女子向董永辞别说:“我是天上的织女,看到你如此孝敬父亲,天帝命我下凡来帮你偿还债务。现在你已还了债,我已不适宜久住人间。”说完便凌空飞走了。董永泪流满面,感激不已。

在西汉后期,对当时的有钱人称其为钱主,流通使用的是铁钱,钱主后来被人称为财主,六朝以后,财主才开始被人称为员外。傅员外这个称呼是后人对傅财主的尊称。

《天女助人》这个优美的民间传说,对后来的中国戏曲影响很大,怀梆《槐荫记》、《织皇绫》,南戏《董永遇仙记》、黄梅戏以及电影《天仙配》等都是在此基础上经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

据笔者考证:“缣,兼也,双经双纬丝织物之古称。其丝细致,数兼于绢,染兼五色,细致不漏水也”。“绢,单丝平纹,不染素织,薄而坚韧,细洁光滑,一匹四丈,宽二尺二寸,标重二十四两,值钱六百一十八文,虽然没有绫罗锦缎那样难织,标准也是不低,快手专织,日可成一匹。一匹绢当时价六百一十八文,一百匹价值六万一千八百文,d当时一千文钱重六斤半,总共钱重四百来斤,得套辆马车才能拉走。”

董永借钱一万文,钱重六十五斤,在当时相当于十六匹零八尺丝绢的价值,确系一笔巨债。董永的妻子一百天织好一百天丝绢也是可以办到的。

从以上文史资料可以看出,傅员外这个人并不坏。当董永遇到困难需要借钱时,他非常怜悯董永,雪中送炭,慷慨解囊,借给董永一万个钱。当时董永家贫如洗,债台高筑,一万个钱又不是小数目,傅员外能慷慨借给董永,足见傅员外是个菩萨心肠。傅员外与董永是借贷关系,而不是买主与奴仆关系,若董永真是卖身为奴,按当时社会制度,不光董永要当一生奴仆,连其妻子儿女也得终身为奴。但傅员外却谦让说:“那一万个钱就送给你吧……你一定要报答我的话,就让你妻子为我织一百匹缣”当董永妻子用十天时间织完一百匹缣时,傅员外就立即让他们夫妻二人走了。

若按另一种说法要织一千匹绢,平常女人也需要三年时间,当董永妻子十天就织完后,傅员外还是“遂放”夫妇二人而去。

这都证明傅员外是谦谦君子,是很讲信用的,如此好人,竟被丑化为大恶棍,岂不是千古奇冤!

本来在历史资料中,董永故事中的傅员外是傅善人。1951年由安庆市文化馆的班友书第一次改编,为了迎合当时的“阶级斗争观点”,就把其中七仙女受命下凡改为主动下凡,把书生董永改为贫穷农民,把傅员外傅善人改为恶霸地主,形成了黄梅戏《天仙配》本子的基本框架。《路遇》一场参加第一届华东戏剧汇演,获大奖。

班友书是解放前安徽大学中文系毕业生,擅长古典诗词,改编《天仙配》时,用古典诗词重新填写了许多唱词,奠定了现代《天仙配》的基础。在班友书改编之前,傅员外在说书、曲艺、戏剧中一直都是正面的光辉形象。

再说说实际调查。我们去傅员外故里傅村实际调查,村里上年纪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起了傅员外的好话。据他们长辈人世代口碑相传,傅员外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善人。他本人也是自幼穷苦出身,拉棍要饭吃,后来才发家致富的。傅员外对母亲特别孝顺,也是个出了名的大孝子,因此才会对董永的孝行非常同情,慷慨解囊,预支给董永三年工钱,借给董永一万个钱。傅员外是一个开明财主,在村里光办好事,没有做过恶。他热爱村中的公益事业,修桥、补路,全是他拿钱。遇到哪个人家确实交不起赋税,他很乐意替他们交纳。碰上灾荒年景,他建粥棚,舍粥舍衣,救济灾民。遇上好年景,村里敬神唱戏,他管拿大头。刘秀在河内行宫驻扎(今傅村南邻沁河对岸七八里远的土城村),傅员外送粮运草,支援刘秀光复汉室。董永承情不过,非要来打工顶债。因董永多少识点字,傅员外对他很相信,就让他当了帐房先生。董永老婆会织绸缎,正好官府下派任务要织皇绫,傅员外就对董永说,只要董永老婆能织出百匹皇绫,这一万个钱的债就算抵清了。董永老婆织绸缎是个快手,一天能织一匹,织了一百天,织出了百匹皇绫,傅员外就信守诺言,让董永两口回家去了。傅员外为富仁义,高低人都看得起,见人不笑不说话,村里老少爷们都很敬重他。

最后大家结论,千古奇冤要平反,傅员外确系大好人。

 

二.

傅员外故居在傅村。西汉末年,傅村当时叫老龙湾,因沁河在村南像一条老龙,转了个弯流了过去,因此得名。

傅财主雇了村西边十五里远的小董村的董永当长工。董永每天起早来,傍黑走,一天一趟。董永每天来傅村的途中,都要在大凡村西南角的大槐树下歇一歇。

七仙女的人物原型张七鲜久慕董永人品,昼思暮想,一心要与董永结为夫妻。有一天,她从下封村东的大沙丘上(后人称为落仙台)走了下来,来到大凡村的大槐树跟前,拦住了董永的去路。她以问路为由与董永攀谈,倾诉了爱慕之情,表明了愿与董永结为百年之好的心愿。董永刚开始时婉言拒绝,后来看其情真意切,也就只好同意了。二人以大槐树为媒,订下了终身。

董永家里实在太穷,办不成喜事,于是二人经过商量,决定一起到傅财主家去寻求帮助。

傅财主为人善道,十分开明,满口承许帮忙,热情地为他俩安排了住处,选下了吉日良辰,配合驾部村张七鲜她干娘家,为他俩体体面面地操办了婚事。因董永识字,忠厚实在,傅财主安排他除了干活,还帮忙记帐。得知董永妻子善于织绢,傅财主就安排她去织皇绫。劳动之余,董永和张七鲜欢度蜜月,恩恩爱爱,过起了甜蜜的爱情生活。

后来人们为了感谢傅财主大力成全了董永和七仙女的这段美好姻缘,就把他尊称为傅员外,还把原来他所住的村庄老龙湾尊称为傅家湾。再后来,人们认为三个字没有两个字简便,就又把傅家湾叫成傅村了。

傅员外原叫傅财主,改称傅员外肯定是在六朝以后,从六朝以后才有这官名,叫员外郎,本指正员之外的官员,此官可靠捐钱而来,后来泛指有钱豪绅和土财主。在汉代,财主也称钱主。

傅财主本名傅聚宝,人送外号“富三抠”,说他富,方圆百里没有比他还有钱的,家有良田千顷,生意铺上百。说他抠,也真抠,一是吃上抠,嘴上经常说:“牙门是过道,吃不吃都过了。填坑不要好土。吃也中,不吃也中,饿不死就是好日子。”傅财主和长工们同吃一锅饭,长工们都嫌饭不好吃,他却吃啥啥香,说:“我咋吃着就象天天过大年,说这饭不好吃,真作孽!”他安排伙房晴天做稠的,雨天做稀的,一过八月节,就换稀汤,稀里糊涂蔓菁瓣,多少放些山药蛋,抓把圪星(粮食磨成粗粒的土语),杀杀水气就中。大冬天傅财主过生日,他老婆讨好他,给他烙了个不带菜毛尾(yi)黄灿灿的净身小鏊馍叫他吃,他狠狠踢了老婆一脚,大骂;“真是败家哩,咱家还过不过啦!”二是穿上抠,他常说;“热天遮住羞,冷天不受冻,就是好衣裳。穿得越本等,越有好处,贼人不偷盗,强人不绑票,老安全啦!”他一辈子不穿袜子,嫌那太浪费。他一双鞋能穿个三年五年,一个知心好友背地问他有啥诀窍,他低低指点说:“进村穿上,出村脱下,逢上圪丁路,也得思量再三该穿不该穿。人们看你只注意看你身上,不会注意看你脚下,裤腿盖着脚面,谁会看你到底穿没穿鞋?”三是花钱抠,在这里“抠”就是精于算计,就是认为不值得花的就坚决不花。有人是一文钱掰成两瓣花,他却是一文钱分成八瓣花,还得剩下钱边儿等着办大事哩。所有钱都像串在他的肋肢(骨)上,他认为不值的绝对不会往下摘一文。有一天,他老婆问他要钱买盐,他瞪起眼睛说:“我吃饭配‘咸钉’(即盐腌的铁钉),永远嗍不完,恁吃咋恁费,这样吧,把盐罐多添水冲冲涮涮,节省着用,还能支乎个十天半月的。”她老婆恨得暗地骂他:“抠屁股嗍指头,吃捞饭看历头。”

傅财主认为不值的坚决不花,但认为值的,花钱也是挺大方的。有一天他到外地去赶骡马大会,大会上有个远地卖主赶有一大群骡马,财大气粗,说话硬得很,傅财主再三问他,他见傅财主穿的破破烂烂,象个要饭的,就是不肯答理傅财主。傅财主相中了骡马,死缠着不走,那个卖主火了:“你闹什么笑话,一个穷要饭的,你买的起吗?这样吧,你给我一个金元宝,把这一群都赶走吧!”傅财主说:“此话当真?”卖主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此时围观的人很多,都等着看笑话。傅财主转圈作揖拱手,找了十几个年轻好事者当中人,从怀里掏出两个金元宝,一个作为中人谢礼,一个通过中人硬塞给了卖主,卖主脸白得象张纸,惊呆了,光张嘴说不出话来。中人们嗷嗷直叫,十几个年轻人帮傅财主把一大群骡马从会场这一头赶到那一头,傅财主一转手倒卖就净赚了四个金元宝。

刘秀和王莽在怀川这个“兵马走廊”打起了拉锯战,你撵过来,他赶过去。刚开始的时候,是王莽撵刘秀,刘秀被撵得到处乱窜,有一天晚上躲到了傅财主家里,傅财主想了又想,算了又算,抠了又抠,认为这是个一本万利的好生意,最后决定要下个大本钱,于是热情接待,把刘秀藏到自家楼上三天三夜,躲过了追兵,等刘秀吃饱了、睡足了、精神大了,又送给他一匹快马和十个金元宝叫他连夜走了。

刘秀坐朝后,傅财主去怀都行宫找他。刘秀一见面就对傅财主感谢不尽,用其所长,封他当了个管钱的官员。傅财主上任后,把所管的钱当成自个的钱那样去管,凡事抠三抠,就连刘秀想花个钱他也要再三掂量。时间长了,只弄得一圈人都对他怨声不断。傅财主听到后感到很委屈,就对刘秀说:“我把心都掏出来办事,好心不得好报,不如回家种田算了。”刘秀再三挽留不住,于是就赐他良田百顷,免他赋税十年,准他回家种田。

傅财主的外号被传得越来越远,谁见了谁都喊他富三抠,傅财主对此外号声叫声应,认为不抠咋会富,富者谁不抠,抠是勤俭美德,这外号是表扬他的,越叫他越高兴。他常说:“人们喊我富三抠,我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傅财主平生只有一个爱好,就是每天晚上临睡前,端着油灯下到地下钱窖里数数有多少金银财宝,他越数越高兴,越数越舒坦,心里就像喝醉了酒似的,浑身上下每个汗毛眼里格外得劲,那滋味,别人是体会不出来的。

傅财主遇到银钱上不吃亏的好事,还是很愿意办的。就拿董永这件事来说吧,他一听到董永要卖身葬父,一看到董永年轻力壮,算计又算计,认为自己不会吃亏,还会名利双收。于是就借给了董永一万个大钱,言明以后当长工顶债。当董永带着妻子张七鲜来到他家的时候,他老婆不让收留,说害怕此女子来历不明,怕以后会惹出麻烦。傅财主听到此女善能织丝绸时,就欣然收留了下来。他说老婆头发长见识短,多一个年轻女人,又不吃闲饭,做饭时多添一瓢水不就啥都有了。张七鲜织出百匹皇绫,被傅财主送到洛阳宫中,刘秀赏了他黄金万两。傅财主一划算,一万个钱的本钱,现在变成了万两黄金,真划算。于是就把董永和七鲜女放走了,三年长工只干了一百天就算顶完债了。董永对傅财主还是很感激的。傅财主也没有想到,就为办了董永这件好事,他已死了快两千年了,只要人们一说起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就不得不提到他,还把他尊称为傅员外,这真是流芳千古、名利双收的体面事啊,这美名是别人用再多的金钱也买不到的。傅财主若地下有知,也会感到这一万个钱花得实在是太值了。

 

.

据傅村世代传说,傅村的傅员外,小名叫傅聚宝,他爹穷怕了,给他起这个名字,意思是让儿子长大以后聚集财宝,发家致富,改变家庭的贫穷面貌。但他爹没等看到儿子有点出息,就在小聚宝不满五岁上,得了大病,百般医治,毫无效果,蹬了蹬腿,狠心撇下孤儿寡母,撒手上了西天。为了给父亲治病,母亲把家里能卖的东西全卖光了,直弄得一贫如洗,没有了锥攮之地(立锥之地的土话),只剩下了两只破碗。一个寡妇母亲领着一个五六岁的孤儿,白天沿街挨门讨饭,夜晚留宿街头,到大户人家的大门口“串房檐”(即不断换住在各家大门之外房檐以里,以遮风避雨)。有道是“人敬有钱的,狗咬‘?篮的’(讨饭者)”,小聚宝在要饭当中挨尽了狗咬,受尽了辱骂,看穿了人情世故,悟透了世态炎凉。“穷”字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当个人上人,一定要聚积很多很多的财宝,彻底改变自己的苦难人生。

晚上“串房檐”是有规矩的。穷人家一般没有盖大门口,“串房檐”串的是富裕人家的大门口,一个地方不能住两夜,要迟睡早起,别让主家发现了。若睡的早了,让主家发现,怕沾了你的穷气,就要被撵走;若起的迟了,被主家看见了,嫌你弄脏、挡住了人家的进财门路,就会被恶语相加,百般辱骂。母亲领着小聚宝每天一到晚上,就要先精心划算划算住在哪个大门口,才能睡个安稳觉。就这样提心吊胆,还有失算的时候。

有一天,大雪漫天,冰冻三尺,寒风刺骨,小聚宝牵着母亲的衣裳后襟,艰难地踩冰冒雪,走了一整天,也没有要到一口吃的。一到了晚上,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就挪步到一家大门口内,在母亲的怀抱里昏睡了过去。到了半夜,小聚宝突然觉得浑身火辣辣地钻心疼痛,睁开眼一看,一根皮鞭上下翻飞,凶狠地抽打着他和母亲。他母亲吓得一声也不敢吭,拉着小聚宝拔腿就跑。原来这个大户人家是个大恶霸,半夜有急事要出门去怀县城,发觉两个叫花子缩成一团紧靠着门板熟睡,挡住了他家的大门口,立刻怒发冲冠,就抡起手中马鞭,朝死里狠抽小聚宝和他的母亲。

母亲拉着小聚宝逃到安全的地方后,不由得大放悲声,嚎啕大哭。她疼爱地用手轻触着儿子满身血淋淋的条条鞭痕,儿子也用小手替母亲轻轻地擦去了脸上的道道血迹,一滴泪也没有掉。他在心里暗暗发誓,长大后哪怕不吃不喝,不穿不戴,也要攒钱盖一个很大很大的房子,让母亲住的宽宽的,自己住的高高的,让儿孙后代再也不用“串房檐”。

傅聚宝长大后,穷极富来,很有财运。弄啥啥成,干啥啥发,很有经商天才。他起初先借了别人家几个鸡蛋到菜园里换了一堆黄瓜去卖,几次反复,赚了钱。还了人家的鸡蛋,还有余钱。他尝到了甜头,就开始往县城贩卖青菜。干了一段时间,有了本钱,他又一条小扁担两个大荆篮儿,跑到北山酒奉一带去担山楂。他回来路上就卖够了本儿,剩下的到集会和戏台下面去叫卖,全是赚的。别人家的孩儿象他一般大年纪,都是贪玩成性,他却少年老成,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意精儿”。他钱越挣越多,就一条扁担两只筐,干起了贩卖杏、桃、花红(苹果的原生果子)、葡萄、甜瓜、西瓜等水果生意。后来他又嫌小打小闹不解渴,挣钱不过瘾,看到粮食季节差价、地区差价很大,商机无限,就又干起了贩卖粮食的大生意。粮食刚打下来时价格较低,他大量囤积,粮食青黄不接时价格较高,他就大量抛售。哪个地方粮价低,他就去大批抢购,哪个地方粮价高,他就抢运去销售,只要批量大,哪怕一斤粮食只赚半个钱,他也乐意去干。他干粮食生意时间长了,钱也挣足了,就在各个县城和集镇上开了几百家生意铺,啥挣钱就干啥,啥生意他都敢沾。傅聚宝通过精心运营,利似江河,滚滚而来,每天都有大车满载着钱财不断往家里运。

傅聚宝暴富后,不舍吃,不舍穿,一个心眼儿攒钱准备盖房。有一天,他娘心疼他累瘦了,煮了个鸡蛋让他补补身子,他叹了一口气说:“唉,娘啊,又少了一块砖呀。”有一次,她媳妇不小心打烂了一个小粗碗,他瞪起眼睛大骂:“你个败家货,又少了两片瓦!”

听说傅大财主扬言要盖房,四方的能工巧匠闻讯纷纷赶来争标,都准备一显身手,大挣一笔,各自显露看家绝技,争相呈献庄园蓝图,以求博得傅大财主青睐。但是,他们都打错了算盘,都没猜透傅大财主的心思,都不合傅大财主的口味。傅聚宝一看各个图纸外表豪华,预算惊人,决定一个也不采用。弄得各个能工巧匠莫名其妙,摸不着头脑。

其实,傅聚宝盖房有自己的标准:。还有最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工匠必须按照他的意思来干。他相信天下之大,能人之多,不相信找不出这样的匠人。经过他长期奔波,多方考察,终于访到了一位号称活鲁班的巧匠大师张鸿运。这个能人干的活最能符合他的要求。张鸿运也是苦出身,最善于节省,他给人盖成房后,破砖头、烂瓦片,一个角儿也不剩,全能用进去,外表还看不出来。垒砖时不掉一点白灰,砍木头时不留半根废料。砌成的砖墙,九头牛也拉不动丝毫,瓦成的房坡儿,放上石滚滚下来,也不会烂一个瓦片。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脾气随和,善于揣摩、领悟主家的心思。主家想到的,他能做得让主家挑不出任何毛病;主家没想到的,他能替主家想得特别周全,干得格外满意。

傅聚宝认准要用张鸿运,三顾其家,四次恳求,终于用诚心请来了活鲁班张鸿运为自己盖房子。

傅聚宝自己构思,自己创意,张鸿运大师亲笔画图,具体体现。绘出了一份独具特色的蓝图,一是外表朴实无华,二是内部实用方便,三是结构省料结实,四是施工省钱简便,傅聚宝非常满意。张鸿运大师率领工匠,精心施工。傅聚宝明察秋毫,仔细监督,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傅聚宝自幼的盖大房、盖高房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一座外表朴实无华的崭新的傅家大院,耸立在了傅村的村西北角。从此,四乡百姓开始把傅聚宝尊称成了傅员外。

据初步考证,傅家大院并排三处庄(宅院),一进三串院,长108步,宽54步,合243分地。大院后面带有花园,长36步,宽仍为54步,后花园合81分地。

傅家大院大门朝南,古朴无华,门板厚重。并排三处庄,宽度各为18步,为十间头。中间一处为傅员外自己家人居住的地方,傅员外子女住在前院,长18步。傅员外夫妇住在中院,长36步。傅员外老娘住在后院,长18步。傅员外老娘住的后院挂匾为“孝顺堂”,用傅员外自己的话来说,“孝顺就是笑着顺从老娘。老人们都喜欢看笑脸,都喜欢听顺耳话,子女们做到这些并不难,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不去做呢?”。傅员外侍母至孝。孝顺堂的上房为祭祀房,正当屋供奉有傅家三代宗亲牌位和傅员外已故父亲的画像,傅员外严遵礼教,遇大事对已故父亲出必告,返必禀,定时拜祭。房的东头为上,是傅员外母亲居住的地方,房的西头,为至亲长辈来时居住之所。东厢房称为敬老房,每套房间都有各自的用处,比如“德胜屋”,傅聚宝在这里心狠手毒、毫不慈善,着着见血,个个毙命,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傅聚宝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困苦,衣食无着,虱虮满身。母子俩讨饭闲暇时,最大的乐趣就是吃饱了躺在暖洋洋的太阳底下,母子俩互相为对方逮虱。母亲为儿子逮虱,充满了母爱。儿子为母亲逮虱,充满了孝敬。那是小聚宝多么喜爱的游戏呀,把自己的反抗集中在指甲盖上,把自己的仇恨发泄在虱子身上。捉住一个虱子,用指甲盖猛然一挤,血丝四溅,多么解恨,多么痛快!晚上脱光衣服后,将脱下的补丁摞补丁的内衣裤翻过来,找到腋下及裤裆等重要部位,把这些部位依次挨近到油灯的火苗之上,把那些蠕动欲逃的虱群及它们的子女——粒粒紧连、雪白一片的虮子们施行严峻的火刑,当受刑者被熏烤发焦并发出鞭炮般的脆响时,就是小聚宝最畅意的时刻,他常在嘴里恨恨地呐喊:“叫你们再害人!叫你们再害人!”傅聚宝致富之后,从母亲和自己的身上已寻不出虱子来了,这使傅聚宝感到非常遗憾,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出奇办法,掏高价去外地买些大虱子装在瓶子里带回家。等到自己闲暇时,他就让母亲来到德胜屋,坐到炕上,帮母亲脱下贴身衣裳,自己偷偷将虱子放到母亲衣服上,然后为母亲逮虱,每逮到一个,傅聚宝就会很夸张地叫着,笑着,向母亲表功:“又逮了一个!又逮了一个!”以博得母亲高兴。同时自己也从中获得了无比的欢乐。傅聚宝放出的虱子是有数的 ,逮住的虱子也要计数,两者都要相符,否则他是不会罢休的。“德胜屋”实际上就是逮虱屋,是傅员外为母亲尽孝的地方。

至于“逍遥房”,那里有傅员外为老娘按摩、捶背、腾腰、捏胳膊、挠痒、掏耳朵的专用设施与专用工具。一有机会,傅聚宝就会很细心地亲自为老娘服务,并把这看成是很有趣的乐事。

还有个“慰足斋”,屋里设置有木盆和架凳,是傅员外专门为老娘泡脚、洗脚、剪脚指甲、足部按摩的地方。傅员外小时侯跟着母亲逃荒要饭,一天不知要走多少路,有时实在走不动了,母亲就背着他走,脚上不知磨出了多少血泡,多亏了母亲的那双脚。日子好过了,傅员外经常在慰足斋里用双手捧着母亲的脚,反复轻轻按摩。他觉得无论怎样慰劳,也报答不完这双脚的无比恩情。

还有一个“天乐坊”,是傅员外让母亲寻开心的地方。他母亲爱听儿子吹笛和唱歌,只要他母亲说想听,傅员外无论多忙,都会拿啥放啥,赶紧去天乐坊里满足母亲的要求。有时傅员外还会象小孩子一样,为母亲唱起儿歌,逗得母亲哈哈大笑。有时候傅员外生怕母亲心里寂寞,就经常请来百戏和说唱艺人,来天乐坊为母亲专场演出。

这类的屋很多,篇幅所限,就不一一介绍了。西厢房是勤劳房,傅员外怕母亲闷着,设有纺花屋、织布屋、做鞋屋、缝纫屋、刺绣屋等,让母亲自己干一点活提提精神,锻炼锻炼身体,或让她指拨别人来干,从中得到乐趣。

傅员外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别人有的,他要有,别人没有的,他也想一直有。他有一个老娘,是多么的骄傲和自豪,正因为他有了孝子的美名,才一直被生意伙伴所敬重,才带来了兴隆的生意和茂盛的财源。在老人的面前,他就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他多么希望这样的天伦之乐日子能够永远过下去。每天夜里很晚了,他还在母亲的房里磨蹭着不肯走。每天早上一睁开眼,就赶紧跑到母亲的房里去问安,生怕母亲会离他而去。和董永这个穷孝子相对应,傅员外确系是一个富孝子。无论穷富,无论贵贱,从皇帝到贫民,人人争当孝子,确实是当时社会的良好风气。

 

.

注重孝道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道德传统。这个道德传统从孝的自然现象化为人的孝的念头,再由念头发展为孝的观念。孝的观念经过思想家、理论家的归纳、升华,创立了孝道。封建统治者倡导、推行孝道,从而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出现了上至统治者本人下至平民百姓的孝行。随着对孝行的表彰、传播、教化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孝文化。封建孝文化变革到今天,成了现代孝文化,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孝文化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过了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

早在三千多年以前,甲骨卜辞中就已出现了“孝”字,这说明至少在殷商时代,中国人已有孝的观念。这种观念首先来源于血缘亲情,这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自然感情。对于父母的生育培养,作为子女后代,从树木的落叶归根、报答作肥到动物的羊羔跪乳、乌鸦返哺等自然现象中得到领悟,都可以很自然地要生出一种还报之心、孝敬之情。孝亲还报养育之恩,当属人类的本质属性,即古今人类普遍共存的一种社会现象。

汉代统治者积极倡导“以孝治天下”,汉初设“孝悌力行”一科,实行察举孝廉制度,凡孝行昭著者,由各级举荐,朝廷授予官职荣誉。正如《孝经纬》中所说;“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自惠帝以后各朝皇帝都以孝为谥号。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孝昭帝等,“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孝”成了当时社会的强大风气,在这种氛围之中产生了许许多多著名的孝子,卖身葬父的董永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东汉光武帝使天下诵《孝经》,订为制度,更将西汉末年出现的孝子董永表彰为孝道典型,在全国大力宣扬,使董永在全国的影响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在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位孝子中,除了舜之外,名气最大的也只有董永一人。“董永”两个字,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人名,他已成为孝的化身,矗立在中国人的心中。可以说,为了广泛推行和强化孝义,于是随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孝文化,孝文化中很需要有典型人物,因为各种因素产生了共同合力,能为统治者和平民百姓共同接受,所以这个典型便被圈定了董永。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在《孝子传》中记述董永;“董永者,少偏孤,与父居,乃肆力田亩,辘车载父自随。父终,自卖于富公供丧事。”

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八年(公元32年)十一月十日在怀都(今武陟)表彰董永为天下孝子典型。

董永是一个以孝行著称天下,虽举过孝廉得到过全国性的荣誉,却没有作过官的普通百姓。朝廷、官方出于统治人民的需要,把他作为孝道的典型来加以拔高、塑造与神化,最终把他塑造成了孝的化身。民间百姓把董永当成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民的典型代表,家贫母丧,辘车载父,肆力田亩,及至父死却无钱下葬,唯有典卖自身才能安葬老父。这样的故事是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他的故事最能引起千百万劳苦大众的强烈的思想共鸣,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在广大劳苦大众中间代代相传。

出于官方和百姓的各自需要与共同合力,董永已不再是原来真的董永其人,他成了无数个孝子的集大成者,已成了诠释“孝”字的不朽的艺术形象。董永的名字在全国各地人人皆知,已成了人们心目中“孝”的代名词。

穷孝子董永的孝行要弘扬,富孝子傅员外的孝行也可夸。尤其在今天,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多出现一些像傅员外那样的富孝子,也是大好事,具有非常现实的社会意义。

这篇文章颂扬穷孝子董永,夸赞富孝子傅员外傅聚宝,并不是倡导封建孝文化,而是剔除其封建的糟粕,扬弃其神化的荒诞,汲取其自然的精华,是为了发展和强化现代的社会主义孝文化,特别是继承发扬其中孝亲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尊重上级领导和父老兄长,作一个诚信忠实的公民,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这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现代孝文化、公民道德建设、新型的家庭伦理建设,对于增强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和睦团结和社会的平安稳定,全面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极其现实的积极意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