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巨才的头像

孙巨才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1/11
分享

腊八粥香话当年

很快就到腊月初八了,古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意思是说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杜甫的诗句“腊日常年暖尚遥”也有这个含义。过了腊八就是年,一年一岁一团圆。腊八节这天,民间流行吃“腊八粥”的习俗。浓浓的腊八粥不仅营养美味,也把年味传递开来。一说起腊八节,就强烈地激活了我的味蕾记忆,仿佛在寒冷的朔风中,就有腊八粥的扑鼻香气飘进我的唇齿间,钻进我激动的心坎里。甜甜的红枣,醇香的小米,还有赤豆、花生、芝麻、杏仁等等十八种干果,精神抖擞地集合在一起,跳进沸腾的汤锅,在小火慢熬中融合修行,终成正果,无私奉献出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我喝了一碗,又喝了一碗,喝得我红光满面,热汗直流。我打了个响亮的饱嗝,沉浸在对腊八粥香的回忆里,往事历历就涌上了心头。

我和共和国同时诞生,1958年之前是我的幸福童年,那时的腊八节感觉特别冷,连屋里的水缸也冻有半尺厚,母亲取水必须用铁锤把冰层砸透。院子里覆盖着厚厚的白霜,屋前的水井向上面飘着阵阵的雾气。晨曦中,家家房顶炊烟袅袅,户户灶屋都开始熬制腊八粥,人人笑在脸上,个个暖在心里,这是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民间的古老风俗。腊八节的到来,更多意味着春节序幕已经拉开,新年在一天天靠近,年味儿一天比一天浓了。腊八节也传递着进入“年关”的信号,家家户户都开始“忙年”了,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烛等,陆续为欢度春节来作准备。

我在童年时,母亲熬腊八粥,我抢着烧火。母亲先拿起一把麦草,划着火柴,点燃麦草,扔进灶膛。随着火势旺盛,黑咕隆咚的灶间顿时明亮起来。火光在母亲的脸颊上跳动,忽明忽暗,将母亲的脸庞映照出一层美丽的红霞。我坐在灶门口的小板凳上,负责往里面适量添加棉花柴,火苗舔着灶门口,烧得通红,火焰就笑着,跳着,噼噼啪啪地拍着手,唱起了欢乐的歌谣。水在火的催促下也跳起舞来,顶着锅盖发出了扑扑的震动,锅沿四周泡沫飞溅,一圈热气窜上屋顶后又向四周弥漫开来,灶间里渐渐散发出了阵阵的香味。在母亲的指挥下,大火猛烧变成了文火熬煮,母亲站在热气腾腾的锅台前,用铜勺把锅内的米粥搅动得翻江倒海,搅毕,盖紧锅盖,复回灶膛口再添一把柴火,将搅拌时泄漏的热气补足。遂后停火焖焐,在灶膛灰烬的作用下,锅内米粒和豆子慢慢涨开,变得绵软,熟烂,所有食材融为一体,竖起铜勺也不会倒下。

在母亲的英明领导下,我胜利地结束了“大火猛烧”、“文火熬煮”、“停火焖焐”三大战役,锅内食材已水乳交融,一锅色香味俱佳的腊八粥便大功告成。

正如清代大文学家夏仁虎诗句:“腊八家家煮粥多”,也如宋代陆游诗句:“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还如清朝道光帝诗句:“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家家户户都是煮好了一大锅腊八粥,要先敬神祭祖,然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下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那也是“年年有余”的好兆头。如果把粥送给穷苦人吃,那是为自己积德。这一天不光大人、小孩吃,还要给牲口、鸡狗喂一些,在门上、墙上、树上抹一些,以图吉利。小孩子吃饱之后,蹦蹦跳跳地跑到大街上敲锣打鼓,迎接新年。

腊八节的夜晚,我躺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听着父亲给我讲有关腊八节的传说故事。时光虽然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但仍然铭刻在我的脑海里,连一句也不会变了样。

在我国上古时期,人们把冬季祭祀神灵、祖先称为“大腊”,举行冬祀日子被称为“腊日”。久而久之,每年农历腊月初八作为“腊日”逐渐被确定下来,成为祈求丰收和吉祥的传统节日。传说,上古时期有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而人们生病、身体不好都是腊八节这些疫鬼作祟的原因。所以,在腊八这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

世代相传,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民工们长年在工地上不能回家,吃粮全靠家里人送。家里粮食送不到的,就有可能饿死在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一些少粮的民工们把各自剩下的五谷杂粮熬成稀粥,每人喝一碗抵御饥寒。为了悼念这些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表示纪念。

在古代,天子或诸侯,在年终时候要举行祭祀八种自然神灵的仪式,这被称为腊祭。后来腊祭流行到了民间,就是腊月初八,南方的人们要吃腊八饭,北方的人们要喝腊八粥。 

据史料记载,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我国喝腊八粥的风俗,在宋代已十分风行。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民众在这一天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也有人讲,腊八粥源于佛教,粥中的十八种干果代表十八罗汉。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就是在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得道成佛。后来每到这一天,僧众诵经演法,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供佛,以示纪念。这一供佛的粥,称腊八粥。吃腊八粥的意义,除了纪念释迦牟尼成佛,还有温暖、圆满、和谐、吉祥、健康、营养、淡泊、感恩、欢喜、结缘等意义。久而成俗,渐渐传至民间。

也有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饥饿难忍,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山珍海味都吃厌了。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吃老鼠洞里的杂粮煮粥的味道来了,于是,他就叫御膳房的厨师也熬了同样的一锅粥,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所以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腊八粥”。整个朝廷的文武百官,看皇上吃这种粥很香,学着样子也做了吃。逐渐传到了寻常百姓家,就这样,吃“腊八粥”形成了一种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据本县传说,沁河南有个懒汉,游手好闲,坐吃山空,在十二月初八这天,家里没粮了。他饿得奄奄一息,就遍搜家里的坛坛罐罐,将残余的五谷杂粮一起煮了碗粥喝下,才侥幸活得了性命。从此,他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勤劳干活,俭朴度日,终于过上了幸福生活。从此,人们借喝腊八粥来教育子女,牢记懒汉教训,培育勤俭美德。

我的父亲说,有关腊八粥的传说版本众多,各有不同。但我的母亲却说,也算相同,都是为了以纪念的名义,叫人能够喝上一碗香甜可口的腊八粥。

中国人吃腊八粥的习俗由来已久,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都有记载。清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记载的更为详细:“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红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仁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每逢腊八粥飘香,总忆儿时忍饿肠。父母终年劳作苦,家中没有隔夜粮。在“三年困难时期”,老鼠也没粮食,都给饿死了,母亲也无法学朱元璋掏鼠洞来熬腊八粥。我是冻得浑身发抖,吃着用雁屎做的“天地馍”过了腊八节的。

我永难忘1961年的腊八节,家里没有铁锅,没了父亲。母亲从亲戚家讨来了一小两(十六小两等于一斤500克)玉米面,做了一大砂锅的清水稀汤。母亲舍不得喝,只喝了一小碗。我一个人喝了一个砂锅肚,也没感到撑得慌。

1963年的腊八节,家里因为有了自留地,小片荒,冬天也有了存粮,母亲把腊八粥做得很稠很香,小米粥里煮满了红薯、蔓菁、山药蛋,我一连吃了三大碗。从此,我再也没有挨过饿,生活一年比一年强。

现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们一日三餐天天如同往昔过年一样,再也不为吃穿发愁,如今的腊八节再也不用担心受冻挨饿了。现代市场物质极大丰富,母亲们也再不用发愁凑不齐十八种干果了,莫说腊八节吃腊八粥了,天天吃,啥时想吃,都能够吃得上。每逢腊月初八,各家各户的腊八粥都是花样翻新,锦上添花。

这几年的腊八节,我坚持为家人好好地熬一锅盛满祝福的腊八粥。细淘八品水轻揉,五谷杂粮熬粘稠。更忆童年永难忘,粥中滋味尽乡愁。文火熬煮扑鼻香,数九寒冬暖心头。最是浓浓年滋味,只因闻见腊八粥。日新月异步步高,全家幸福度春秋。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莲子、桂圆、核桃仁,糯米、枸杞、大红枣,让腊八粥变得五彩纷呈、黏甜美味,我把日月星辰堆进锅内,使亲人情感融合成亲密无间、心心相印。我不停地搅动锅里乾坤,当甜润的香气缕缕飘溢而出时,一股奇香也悠然地飘荡在我的心里。一碗碗热腾腾香喷喷的腊八粥,折射出了不平常的时代变迁。一家人吃得口舌喷香,我激动得老泪纵横,浮想联翩。

我做腊八粥是为了怀念母亲,端起粥就想起了童年的炊烟,就忆起了天堂里的母亲,不忘母训家教,一辈子勤俭持家。如今,我已远离了母亲当年所做腊八粥遥远的香气,再好的腊八粥我也尝不出当年母亲的味道,我多想穿越时空,重新坐在当年的土炕上,坐在淳朴的民俗里,品尝母亲那比腊八粥还要醇厚的至爱与亲情。

我做腊八粥更是为了感恩今天的幸福生活,感恩伟大的党、亲爱的祖国。

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举国上下正在全面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我们坚信,未来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将会更加丰富多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一带一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将会源源不断地融入寻常百姓家,我们将会拥有更加幸福的明天。

日月轮转,天体造化,年年腊八,今又腊八,五千年的文明一代代传下来,喝碗腊八粥,过好腊八节,奋勇前进,振兴中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