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巨才的头像

孙巨才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1/17
分享

七月七武陟民俗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逢农历七月初七日,很多地方的人们都要在这天晚上庆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相传,这一天也是张七姐、魁星、老牛、汉武帝的生日,因此,全国各地的节日相同,但祭拜的内容各有不同。

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一书中,把天上的牛郎星、织女星演变成了汉代孝子董永与七仙女张七姐的故事,开创了全国祭拜七仙女张七姐的先河。中国各地的民俗不同,山东胶东拜七神姐,广东、香港过七姐诞,闽南、台湾拜七娘妈,东南亚一带时兴“七夕拜七姐”。

到了农历七月七,很多地方的人们都要在这天的白天,穿针赛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巧,晒书晒衣,拜织女、拜魁星、为老牛庆生,为汉武帝祝福,吃花瓜巧果,歌颂永固的爱情、心灵手巧的劳动;在晚上热烈庆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董永传说的发源地武陟县老百姓对七仙女情有独钟,无限崇拜,千百年来,武陟县民间一直把农历七月七日过成了七仙女的诞辰节、未婚男女的爱情节、全县百姓的妇女节。

据说,七仙女的人物原型张七姐的父亲张老田就是现在的武陟县三阳乡下封村落仙台人,娶妻王婉容。王婉容已经生了六个女儿,张老田真想有个儿子传宗接代,继承香火。他眼巴巴地又盼老婆到了临产。七月七日这天早晨,随着婴儿的响亮啼哭,土房内芳香扑鼻,满屋红光,天空中霞光万道,百鸟齐鸣,张老田的第七个女儿就降生到了这个世界。据传,她生下来就不是个凡人,从小聪明伶俐,胆大泼辣,相貌出众,鲜艳动人。父母对她十分宠爱,给她起名张七鲜,把她当成男孩子来抚养。张七鲜就这样长成了女人身,男人心,个性倔强,敢做敢为。

王婉容整天领着女儿们采桑养蚕,缫丝织绢,还教给了女儿们一手丝织的好技艺。张七鲜天生聪明,悟性极高,一看就会,一干就精,织得比母亲还要强百倍,她独出心裁,能在丝绸上织出五彩缤纷的花鸟草虫、人物走兽,栩栩如生,活龙活现。周围的妇女们看过后都啧啧称奇,夸她不是凡人,真像是天上下凡的仙女。张七鲜被人们尊称为张七姐,又被神化为七仙女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她出生时的土台尊称为“落仙台”,并照原样重建了农家土房,以供人们瞻仰。落仙台旁的下封村的村名内涵是玉皇大帝颁下圣旨宣封村名之意,也被民间老百姓称誉为下凡村。后人在落仙台上建起了七仙女庙,里面敬奉有张七姐的塑像,香火鼎盛,祈子还愿的红灯笼、红绸布挂得到处都是。庙门两边的对联是:“视而不见求则应,问之无声叩则灵”,横批是“有求必应。”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这一天是张七姐的生日,七仙女庙都要举行极其极其隆重的庆典活动。小董村董永庙也在白天举行声势浩大的张七姐诞辰庆祝活动,搭高台,唱大戏,演唱《七姐下凡》、《槐荫配》、《董永与张七姐》、《孝子董永》、《董永正传》(上下本)等戏剧。庆祝大会大力表彰勤劳致富的巧姑娘、巧媳妇,也进行穿针比巧、解结赛巧、剪纸夺巧等传统民俗表演,还有旱船、背僮、秧歌等社火故事的演出。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戏曲、歌曲、舞蹈擂台大赛,以及古装的迎仙、谢媒、拜仙等隆重仪式。许多追求美满婚姻的新郎新娘,特意在这天一早赶到下封村落仙台的七仙女庙前拜谒七仙女,装扮成七仙女与董永的模样,坐上花轿或轿车,途径大凡村槐荫寺前大槐树下山盟海誓,感谢老槐爷和土地公公这两个大媒人,然后到小董村董永庙四拜七仙女,举行集体婚礼,以期获得像七仙女和董永那样千年不朽的忠贞爱情。

他们集体吃七巧饭,七个姑娘包饺子,有的饺子馅里藏有一样东西,谁吃到豆腐的有福,吃到硬币的有钱,吃到顶针的手巧,吃到桂圆的团圆,吃到糖块的日子蜜甜,吃到红枣的早生贵子,吃到韭菜的夫妻长久恩爱。

周围村庄的很多信男信女还在晚上自发聚集到董永庙唱歌、跳舞、玩把式,采用各种娱乐形式通宵达旦地狂欢游乐,彻夜不眠地为张七姐守岁。武陟县农村都把这一天过成了神圣的七仙女诞辰节。

传说张七鲜(后人尊称为张七姐)久慕董永人品,早已芳心暗许,一心要配小董村的大孝子董永,就瞒着爹娘,私自下了造反聚义的云台山寨,经山阳城,从北向南一路走来,到了下封村落仙台上的自家旧居,住了一夜。她打听到确切消息,得知董永次日要从小董村到傅村去打工顶债。下封到小董要走二十二里,到大凡村的大槐荫只有十里地,大槐荫是董永必经之地,于是她就决定早早起身,赶到大槐荫下去截董永。就在七月七日这天,张七鲜及早赶到了大槐荫下,在此与董永以大槐树为媒,相会成亲。董永和张七鲜这个真实的爱情经历后来被神化后,张七鲜就变成了从天上下凡的七仙女。这故事越传越神,很多民间艺人据此编成了话本、评书、说唱,又由说唱进一步编写成了戏剧“槐荫记”,在全国各地广为上演。

武陟县的未婚男女为了纪念董永和张七姐在大槐树下定情盟誓,就纷纷效仿,以大槐树为媒,海誓山盟,拜天地定亲,重温董永和七仙女的经典爱情,观连理枝,挂连心结,拴连心锁,誓鸳鸯鸟,走爱情路,体验董永和七仙女的忠贞不渝的爱情生活,祝愿自己爱情忠贞、婚姻美满、幸福永久,把七月七日这一天过成了浪漫的爱情节。

张七鲜嫁到小董村后,快人快语,办事干脆,见人不笑不说话,对谁都是一副热心肠。久而久之,她就成了村里妇女的自然领袖。谁家有了烦心事、不和睦,她就不厌其烦地去开导,去劝解,谁家有事也都离不开她这个热心人。时间长了,大家都把张七姐当成自己的主心骨,村里的顶梁柱,妇女的保护神。谁有了啥心事话,都愿意找她聊一聊,扯一扯。

张七姐去世后,村里的妇女们非常怀念她,每当遇到需要精神安慰、心理疏导或情感寄托时,总是要到董永庙里的张七姐塑像前拜上四拜,和张七姐说说心里话,千百年流传下来,竟不知不觉成了本地妇女的一大民俗。按当地古老民俗,“神三鬼四”,就是说拜神拜佛要三拜,拜死去的前辈和先人要四拜。妇女们对张七姐最亲近,把她看成是自己家的先人一样来拜,当然就要四拜喽!妇女们一边拜一边还念念有词——

仙女像前拜一拜,祛除百病不生灾,

仙女像前拜两拜,白头到老不分开,

仙女像前拜三拜,儿孝女孝日子甜,

仙女像前拜四拜,全家平安乐开怀。

妇女们把张七姐看成是忠贞爱情的典范,美满婚姻的化身,家庭和睦平安的保护神。每逢需要精神支持的时候,她们总会来到张七姐像前拜上四拜,以一颗虔诚之心来表达对张七姐这位家乡伟人的满腔敬意。

民间传说,张七姐最巧,“七”成了“巧”的同义词。武陟县广大妇女有七仙女遗风,善于纺织,精通家务,心灵手巧,泼辣能干,盛行过“七巧节”。千百年来,每年七月七日晚上,所有的年轻女人都带着自己平时用的织布梭、尺子、剪刀、针线、绣花针、菜刀、饭勺之类,齐聚在一起焚香祷告,虔诚祭拜七仙女,求七巧,即纺、织、铰(裁剪)、做(缝纫)、绣(刺绣)、饭(米面)、菜(烹调)等七个方面的技巧。年轻女人们一面缅怀七仙女,一面交流提高这七个方面的技巧。

她们对着天上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祈求七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更祈求爱情婚姻的巧配姻缘。她们把这个晚上过成了武陟县民间千古流传下来的盛大的妇女节。

河南省武陟县的《董永传说》在2006520日被国务院批准公示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以后,每逢农历七月初七日,武陟县的七仙女节就过得更加热闹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