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散文
闲话永昌
孙志明
4
永昌县城周边及焦家庄一带,有个很温暖人心的风俗,就是在冬至这天的大清早各家互送窝窝饭。
男人们还在被窝里睡回笼觉,女人们早已在厨房忙起来了。窝窝面是头天就抽空和好的,家里有闲老人的白天捣弄,没闲人就得晚上灯下捣弄。捣弄的过程不是太复杂,但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先揉好面,擀成厚张,上面洒些干面粉,切成比筷子粗些的条状,再把条状切成比筷头大点的丁丁,再洒些干面粉,揉搓一会,丁丁成了圆形的蛋蛋。揉搓的劲道要恰到好处,轻了,面丁丁有棱有角,重了,成了圆圆的小面团。揉搓好后,盛在面盆里,盘腿坐在热热的炕上,一边唠着家长里短,一边一手抓一把,在手掌心里摊开,一手用一根筷子把面蛋蛋捣成空心的,捣的力道也是恰到好处,轻了窝窝太浅,重了窝窝烂了。妈妈们的那娴熟程度令孩子们即痴迷惊讶又佩服温馨,筷头准确地压住面蛋,从手掌根往前一转,随着轻轻啪的一声,下面接着的盘子里就多了一粿窝窝面。每一个圆圆的窝窝像极了美少女脸上深深的酒窝。临睡时,一盆面蛋蛋就变成了一案板或者一木盘空心窝窝,晾一夜,东方鱼肚白还没微现,就进了锅。
孩子们还没睡醒,在梦中磨牙。过冬至是一件令人喜悦的事,因为窝窝饭里有肉,有葱花,有香菜,有辣椒面炝出的红红的汤,绿绿的菜,白白的豆腐,胖胖的豆芽,满屋飘香。
天还没亮透,起的更早的邻居敲门送来一碗冒着热气的窝窝饭,香味跟自家还没出锅的混在一起,越发诱人。赶紧从炉子上端下锅来,挑最大的碗,盛的满满,给先送来的邻居端去。必须自家的人亲自送,大人忙了也得让孩子们送,不能盛在别人送来的碗里顺便带回去,那样就是不够诚心。各家互送完,太阳的金光已涂满窗格。这时候,家人才围坐在一起,吃的往往是别人家的那些窝窝饭,自家的已差不多送完了。
据说窝窝饭的起源来自意大利的空心面,空心面是长的,筒状,里面空,窝窝面是圆的,半圆状,有底,极像刚出土的小松菇的圆顶顶,都体现着汤里有面,面里有汤的美味。永昌离意大利岂止万里八千,窝窝饭怎么跟他们能扯上关系?直到后来,祁连山河沟口蛤蟆泉旁的骊靬遗址被炒热,随后有了骊靬古城,原来永昌历史上曾安置过古罗马军队,这就能说的通了,也许是先民们互相交流,加以改进的缘故吧。
冬至日互送窝窝饭的民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后来逐渐无人坚持了,现在谁还为过个冬至起那么早且各家互送呢,顶多也就是在中午吃顿窝窝饭,但很少有人用筷子捣鼓,大多是从压面铺买机器压的。机器压的跟手工做的大不一样,没有那种柔韧滑溜的感觉。
听妈妈讲过,冬至吃窝窝饭并各家互送,一来是为了纪念漫长的冬天从这天开始不再往长里去,而是一天一天往短里去,家贫冬难熬啊!二来是显示各家谁的女人勤快,做的饭香的意思。
除了窝窝饭,永昌地方小吃丰富多彩,卜拉子、糖花子、花月饼、面辣子、灰面、酸辣拌面汤、山药(土豆)米拌面、黄米面条、扁豆面条、鸡肉垫卷子、大煮羊肉、黄焖羊肉、羊杂碎、羊肉垫卷子、米汤虹鳟鱼、排骨垫饺子、羊肉汤面片、长寿面、油饼卷糕、搅团、沙葱、炕锅子、搓鱼子、漏鱼子、甜土豆丸子、菜盒子、饧面拉条子、青粉汤、炸油糕、酿皮子……想吃这些,到乡里或城里有老人的家里就能吃到。
民间小吃,须到民间才能吃得到,民间小吃一进餐厅馆堂,按流程数量制作出来,就形似而味不正,失去民间家里的那种地道原味了。
在永昌城里,即使在中午最饿的时侯,除了鸡、鱼、羊这三样需特殊加工外,其他小吃花十几元就可吃好吃饱。这里吃小吃无需自惭形秽,它就是平民做的,让平民吃的。可以说,永昌一城皆平民。那些高级的楼堂馆所,那只是建筑高级,这个高级也是为了吸引平民进进出出,永昌人的婚丧嫁娶生日升学乔迁同学朋友聚会之席全在那些高级的场所。
钟鼓楼小吃城摊位一家挨一家,在饭点时嗡嗡嗡嗡嘈杂,只见杯盘碗勺在闪光。早三十年的话,大街上或巷子里的小馆子外面还会拴着驴马。现在没驴或马了,常见收泔水的三轮车停在附近。最热闹的还是夜市,灯光下,蛾子飞来绕去,三三两两或者成群结队的人们,围坐在长条桌上,喝一口青稞散酒,嚼几粒油炸花生,吆五喝六,偶尔还哼上几句。一盘爆炒腰花,一碟鸡蛋韭黄,一碗米饭,或是几串烤肉即可饱餐。炒搓鱼炒菜的炒勺就在摊前,老板就是厨师,胖而敦实,绝不因为价格便宜而马虎,一漏勺白晶晶的搓鱼子滑溜溜的倒进炒好的热菜里去,即刻爆响起来,大锅铲噼里啪啦拨拉一阵,一盘黄生生的炒搓鱼已经出锅。那爆响拨拉之声使得整个夜市都像在一口大勺里似的,食客个个吃得热腾腾,喜滋滋。老板娘就像众人的保姆,在人们中间穿插。到锅台边,涂了粉的脸在炉火前闪着光。
街边路口的烧烤摊前和啤酒摊上,大多是青年男女,边吃边玩,消磨时光,联络感情。这种场合很容易使陌生人亲密起来,坐下去就不想走了。大家吃着喝着,就说起话了,就熟悉了,就相认了,就互相劝酒了,就情意绵绵了,就酩酊大醉了,就肝胆相照了,日后就要两肋插刀了,同床共寝了……哈哈!真有在烧烤摊上结成良缘的,当然是佳话。
(未完待续)
2018.9.5.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