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一座宅院,走出了父子三位文豪。
有一座宅院,孕育出了一种文化。
有一座宅院,为一座城市赢得了“千载诗书城”的美誉。
有一座宅院,在风雨沧桑中走过了千年,见证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这座宅院叫什么?它在哪里?
(二)
近了。
站在“三苏祠”外,看到那浓墨厚重的牌匾,我的神思穿越了千年,来到了那个经济和文化都繁盛的唐代……
一个叫苏味道的人,来自河北栾城,曾任宰相,后被贬到眉山任职。期间,夫人产下一子。苏味道去世后,孩子留居眉山。苏姓人家于是在这儿落地生根,一代代繁衍生息。
嘀嗒嘀嗒,时光穿梭到了宋代。
在眉山城西南有一条街,叫纱縠行。纱縠行,是缫丝之处和蚕丝行市。这条街主要经营丝绸生意,在唐宋时期,因蚕市而富甲西蜀,从而声名远播。
在纱縠行街边,有一个三进四合院。有一天,这个宅子租住进了一户苏姓人家,丈夫叫苏洵,妻子姓程,大家管她叫程夫人。
程夫人知书达理,聪明能干。为了让丈夫静心读书,她担起全家人生活的重担,经营丝绸生意,后来家境逐渐殷实,于是买下了这个租住的宅院。
1036年阴历12月,一个幼小的生命在这里诞生。他,将承续中华文化的千年文思,让这条纱縠行走出眉山,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这个孩子被父亲取名为轼,字“子瞻”。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但怕“这根横木”有些过于张扬显露,所以父亲又给他起了个字叫“子瞻”,意思是让他瞻前顾后,谨慎小心。而对于另一个儿子,父亲则相对比较放心,取名为“辙”,字“子由”。辙,车后的印迹也,意思是让他跟着别人走。虽然“辙”不像“轼”那样引人注目,却也不易遭人嫉恨。
(三)
这位父亲教子甚严。
在古宅老井旁,夫妇俩亲手栽植一棵黄荆树,因为他们笃信:“棍棒之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孩子不打不成才”……
据说那个被父亲取名为轼的孩子,60多岁被流放到海南期间,有一天晚上做梦,梦到了父亲第二天要考他背诵《春秋》,他想到自己连一半都没背完,竟给吓醒了……
他的妻子程夫人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教子非常用心。
传说,在苏宅院子里有一片小树林,林中有很多鸟。有一天,苏轼和小朋友们在林子中玩耍,看见老花猫逮着了一只桐花凤,他连忙从猫嘴里救下小鸟。恰好程夫人路过,看见苏轼手中捧着鲜血淋淋的小鸟,问明原因后,她因势利导地教育苏轼说:人不可乱杀生,要爱惜一切有生命之物,一定要记住。这件事在苏轼幼小的心灵里刻下深深的印记。它,培养了苏轼的仁爱之心。后来长大施政,他仁政治国的主张是那样鲜明……
程夫人还通过身边的小事教育苏轼兄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取不义之财;做人要积极进取……
(四)
宋朝重文轻武,读书风气甚浓,眉山尤甚之。两宋期间,眉山考入进士886人,因此使得这里获得了“八百进士”的荣誉称号,被皇帝赞为“进士之乡”。 在良好的社会风气浸润下,在良好家教家风的熏陶下,聪慧的苏轼兄弟发愤苦读。1057年,父子三人同时进京赶考,兄弟2人高中进士。而在这一年,在苏家的荷塘里恰巧开出了一朵并蒂莲。从此,“瑞莲兆科甲”的故事便从这个宅院传开……
后来,就在这条普通的街道,就从这个普通的宅院,走出了光耀眉山的苏门三父子,他们“是父是子”——虎父无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眉山,这座地处西南的小城,因孕育出了底蕴浓厚的“三苏文化”,赢得了“千载诗书城”的赞誉。
(五)
怀着崇敬,怀着神往,走向三苏祠的大门。
近了!更近了!
一步!又一步!
终于跨进了那黑漆的圆木门槛,终于走进了它——端朴肃然的三苏祠——苏门三父子的故居,元代改宅而建的祠,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之祠。
两棵600多年的银杏俨然挺立。深秋,那日渐变黄的叶子在暖阳中闪着粼粼的光。站在围墙边的那棵千年老榕,乃“眉州第一树”,虬劲的枝干,茂盛的枝叶,郁郁葱葱。它默默地守护着这个宅院,向每一位游客无声地诉说这个宅院的千年风雨,千年沧桑,千年故事。
古色古香的屋檐廊角、亭台楼榭上,那一副副楹联、一块块牌匾散发着千年的墨香和文气。掩映在廊檐下的那口古井,还在汩汩地涌着泉水,那样清,那样碧,映出了绿树,映出了飞鸟,映出了屋檐,也映出了每一个伸颈探查它波光的人影,老人,青年,孩子……
据说,用这口千年老井的水洗洗手,能让人文思泉涌呢。撩起井旁缸里盛的井水,水珠飞溅,冰凉浸肌,那贯通了千年的淋淋水气、文气,洗去了人脑中、心中的尘埃、烦虑……
古井旁,有一截斗碗粗的光秃秃的树干。那不就是苏氏夫妇当年亲手栽种的黄荆树吗?
苏门三父子早已故去,它又一活六百年,长得枝繁叶茂。
一日,它却置身火海,被烈火焚烧。
后来,火灭了,土焦了,却只剩下一截光秃秃的树干。人们觉得它活不了了。没想到第二年春天,孤兀的树干旁又长出了几条新枝……
它又一活几百年,继续守候着那口千年古井,守护着这座千年宅院……
(六)
走出三苏古祠,走进现代的三苏纪念城。站在仿游船上,随着声光色的变幻,船在缓缓向前移动,我仿佛又穿越了千年,回到了宋代,和苏门三父子同行在江上,饱览着湖光山色,耳边还传来了苏洵优雅的琴声,苏轼兄弟的低声吟诵……
忽见,三人从船上缓缓站起,伴着那千年的琴声,和着那千年的吟诵,绾接着千年的文思,衣袂飘飘走过元朝的铁蹄,明朝的烽烟,清朝的炮火,然后走向这百年的盛世……
衣袂飘飘的身影后,是那座古朴肃然的千年宅院——三苏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