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同林的头像

孙同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9/16
分享

没有月亮的中秋夜晚(外一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晚上要站在阳台上看望天空和月亮。

有时候,月亮正从东天升起,金黄的,圆圆的;有时候,月亮已经挂在天穹,亮亮的,像半张饼;有时候,月亮像一柄镰刀,弯弯的,挂在西天;也有阴雨天,看不到月亮……

儿子儿媳去了远方城市,退休后的妻子为了照顾孙女,也跟着去了那里,我留了下来。不是他们不要我去,也不是因为我工作走不开,而是我觉得自己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身子骨还行,进了城,生活上不习惯不说,而且自己完全成了一个多余的人,除了吃就是睡,当然也可以玩,也可以混迹于那里的老年人群,打麻将、跳舞……但对我而言,这些都不喜欢。于是,跟妻子商量,决定我还是留在“后方”,毕竟有我守在老家,老家就还是个家。

平常没有感觉,但是一到了特殊的日子,譬如生日或者节日就会觉得冷清、寂寞,有一种失落感。到了晚上,就自然而然地走到了阳台,望向天上的月亮,家里的这个月亮,妻子她们也一定能看到吧?

中秋节到了,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里,望月更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记得祖父健在的时候,很看重中秋节每年的中秋之夜,必是要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饼,一个都不准缺,还要祭月。祖父在院子里摆上一张八仙桌,桌子上供着新挖的芋头、自家做的藕饼和糯米屑饼儿,还有河里采的鲜菱角,条件好的年份还有月饼,桌前点三柱香,孩子们在大人的指点下对着月亮磕头……祖父的中秋节讲究的是一种仪式,这种仪式成了一家人团圆的理由,这种仪式也成了我心中的中秋节习俗。自从祖父病逝以后,我家中秋节的这种仪式就开始淡了,直到父母亲相继去世,这种中秋仪式便不复存在。

对于中秋节一家人不再团聚,我自觉自己是有责任的。

今天的月亮没有出来,以至超过了应该升上来的时间它仍然没有出现。空气有点闷。我站在阳台上的时间比往常要长一些,心里还在痴痴地想等那颗圆圆的明晃晃的月亮。

中秋时节乡间的夜晚格外地静。喧闹了一天的鸟儿归巢了,或者,小鸟正偎在老鸟的羽翼傍安歇;小狗小猫们不知藏身在哪里,白天追着尾巴玩了一天的小猫,可能正趴在它“母亲”身边安详入睡了。小院静悄悄的,几棵小树在昏暗的夜空里,像纸上的一团团墨迹,像一幅轮廓不太分明朦胧画,但我根据它们的位置能够判别,哪一棵是桂花,哪一棵是紫薇,哪一棵是雀舌……

忽然,我闻到一股浅浅的香气,想必是发自桂花上的。便从楼上下来,一步一个阶梯,脚步已经明显没有以前那么干脆利落了,生怕一脚踩了空。

是的,是院子里的桂花开了。

我走到院子里的时候,花香味更浓了。由于没有月光,就看不到树上的桂花,令我有点索然,在院子里走了几圈,索性打开院门走了出去。

路灯很贴心地跟我走了好长的一段路,才不甘心地被我丢在身后。我听到地里虫子的叫声,虫儿懂不懂赏月呢,它们对有月亮和没有月亮是不是一样的感受?

没有月亮的中秋夜,我却想起李白关于月亮的诗,并有了歌吟的冲动,我轻轻念出这样几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哎,怎么会想起这样的诗句呢,我朝前后看看,还好,没有人听到。

我定定地注视着月亮的方向,那里被厚厚的云层覆盖着,但是,有一个地方的云似乎比其他地方薄一些,有一点浅浅的光透出来,我想月亮也一定是想出来的,月色最理解世人的心情,愿意对人间抚恤,却苦于云层的纠缠。

我抬头望向四周,原野依然一片昏黑。我自觉自己走得远了些,便又折回头,朝家走去。路灯又把我的影子接回来了,很听话地安顺地陪在我的身旁,这是在没有月亮的中秋夜晚路灯对我的馈赠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子的诗句响在我的耳边。

她睡在噪音里

我不喜欢到城里去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嫌那里的噪音大,夜里睡不着。在这一点上我很佩服我的老伴,她已经完全接受了这样的生活。

自从家里有了第三代,带孩子的事就非妻子莫属了。
妻子跟我一样,一直生活在乡下,我们已经习惯了农村中比较安静的环境。妻子比我更喜欢清净,教师出身的她,白天上一整天的课,晚上还要批改作业,常常要熬夜到很晚,因此,好的睡眠就成了妻子的追求。在家的时候,只要妻子在睡觉,我就尽量不发出声音,更不敢轻易地去打搅她。

今年,我到城里看望小孩,在那里住了几天,感受了妻子现在的生活环境和睡眠状态。
儿子的房子位于城市一个主干道的天桥旁边,附近有公交站台和地铁站,一天到晚车辆穿流不息,晚上的路灯一夜亮到天明。放在过去,这样喧闹的环境,妻子肯定受不了。晚上,临睡前,我将卧室的窗户关好,又把窗帘拉严实,我想,这样便能有效地阻隔掉外面的噪音和灯光,睡得安稳些。
不料,妻子在我睡下后,却又把窗帘拉开,把窗户也拉开一点,理由是:“窗户关严了,一点风都透不进来,楼层矮,家里太闷。”
南方的初夏已经很热了,夜里,妻子却不肯开空调,说空调吹出来的冷气让她不舒服,而且长期吹空调,会得空调病。这是妻子的老作派,她在家的时候就是这样,我也是不太喜欢开空调的,其实,这里面也含有节约的成分,俭朴是妻子的一贯作风。
“不开空调怎么行,会热坏身体的!”我坚持要开。
“哪有那么娇贵。我们那时候大伏天里还不开空调咧。”妻子坚持说。我说,你不开空调我睡到客厅去,说着,我真睡在有空调的客厅里。
晚上,我被汽车的喇叭声吵得睡不着,去卫生间时,走到妻子房门口,觉得有一股热浪扑面而来,让刚从空调里出来的我很不自在,但我发现妻子居然睡着了,她睡在很大的噪音和闷热中。窗户外面射进来的灯光,照在妻子瘦弱、单薄而又苍老的脸上身上。我的眼圈有点发热。妻子那么一个爱静的人,居然改变了一辈子的秉性,变得不在乎喧嚣,不在乎黑不下来的夜晚,更不在乎闷热,就这么慢慢地睡熟了……妻子,她是真累、真乏了。
我想,妻子肯定是很怀念和向往乡下老家的宁静的,她也渴望回到那个没有喧嚣车流、没有刺眼灯光的乡下,过安安静静的生活。但她却从来没有提过回老家的话题。妻子深知,她在城里生活不是为了安度晚年,她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儿子一把,晚上,让辛劳一天的儿子回到家不必自己动手做饭,一回来就能吃上一顿现成的热腾腾的晚饭。她更知道,正因为她的存在,儿子早上才能多睡会儿,不必自己早早起来做早饭,更不必去外面吃又贵又不太健康的早点。妻子更知道,有她在,孙女儿有她接送,儿子便能一门心思地忙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毫无牵挂……
我想,天下有无数如我妻子一样的女子,为了儿女,人到老年却告别家乡,离开故土,漂泊在陌生的城市里,忍耐城市里的生活,再热的天,再吵的环境,逼着自己忍受,强迫着自己适应。
我知道这不是妻子希望的生活,但是,她知道不能为了让自己好过,就撒手不管儿女的事,她是在为孩子做出奉献,做出牺牲。而今从乡下进城的一个个母亲,不都是这样吗?

睡在噪音里的妻子啊!

在她面前,我自惭形秽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