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同林的头像

孙同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8/28
分享

爬满葫芦的茅屋

房顶上爬满葫芦,曾经是苏中乡下的一道风景。

葫芦很早就出现在诗文里了,《诗经·邶风》中有“匏有苦叶,济有涉深”,《诗经·卫风》中有“齿如瓠犀”,《诗经·豳风》又中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其中的匏、瓠、壶都是指的葫芦。

当年的苏中乡下,农家所用木瓢都出自葫芦,所以种葫芦的人家很普遍。葫芦有两种,一种是细腰的,一种是笨实的。细腰的是一种观赏性葫芦,可以作酒葫芦,也可作渔网上的网浮子,还有人在细腰葫芦上做文章,雕字刻画、烫画等等;笨实的葫芦叫瓠子,用于制瓢。我家是从来不种细腰葫芦的,记得有两年茅房上也曾结出过细腰葫芦,原来是母亲播种时弄错了种子。

农人们一律勤谨,他们舍不得有一点空地,房前屋后,不是种点菜,就是种上瓜。正屋的房子上一般是不舍得爬葫芦的,因为葫芦藤一缠,葫芦在上面一趴,屋顶就会漏雨,就会烂掉,因此,葫芦都是被种在茅房旁边,让它们的藤爬在茅房顶上。

刚长出的葫芦苗十分羸弱,人们会用树枝作支架或草绳把它们往屋顶上引,葫芦苗在人们指点下,慢慢地向前爬行,几场雨过后,那藤渐渐变得粗壮结实,顺势就爬上了屋子。葫芦藤上的须子缠绕住屋子上的草,像无数颗小钉子,牢牢钉在屋面上,有的还会爬过屋顶长到屋子的另一侧去。爬上屋顶的葫芦就开始开花了。葫芦花有点像喇叭花,长长的,白白的,有点甜丝丝的味道。宋代有一位叫文同的诗人,写了一首《湖上众禽尽以俗呼为题·提葫芦》的五言诗:花开已堪镜,半绿卷如杯。谁为回风力,清香满面来。”他将葫芦的花和味道得写得很美,也很生动。文同本来以善画著称,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据传,“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文同画竹的思想。文同画葫芦极少,不意被我碰上了。

屋顶上的葫芦花,引来许多蝴蝶,我们就常常设法到葫芦花前捉蝴蝶玩。夕阳西下的时候,光线渐渐暗淡,我悄悄藏身在葫芦藤下,并用手轻轻摇动葫芦花,蝴蝶不知道有阴谋,它们依然悠哉游哉地寻花而来,见那花抖动,便兴奋地将长长的触须探进花蕊,这时,我迅速伸手过去把花朵捏住,蝴蝶猝不及防,束手就擒。我将逮住的蝴蝶用长长的细线在翅膀下面拴住,然后在风里放飞,蝴蝶努力向高处飞去,不料又被那根线狠狠拉了回来,我和小伙伴们得意得开怀大笑。

葫芦花谢不久,细细的葫芦妞儿便伸了出来,小葫芦开始是绿色的,身上长满了绒毛,胖乎乎的样子很可爱。葫芦在我们一天天的探视中渐渐长大,在长大中慢慢地改变颜色,直到完全变为白色的时候就成熟了。成熟了的葫芦,我们叫它瓠子。

葫芦极为普通,但是,又有特别。它不像黄瓜或豆角,常常遭到害虫们的欺负,总要人工为它们喷洒农药以防治。葫芦不用人去为它担心,它凭借自己的能力抵御害虫。用现在的观点,葫芦算得上是绿色环保无公害产品。我常常奇怪,这葫芦的叶和茎不苦又不臭,甚至于还有点淡淡的甜香,为什么就不招虫呢?

秋后,葫芦们静静地躺在茅房顶上,白搭搭的。远远看去,几乎家家茅房上都是这道景色,是很壮观的。人们将成熟的葫芦摘下来,找出木匠用的墨斗在葫芦上弹一道线,用锯子慢慢锯开。然后,孩子卖力地在剖开的葫芦内侧瓤子上用刀划出许多道口子来,将其反扣着放在床底下,用不了几天,葫芦瓤就腐烂了,拿出来到河里一洗一晒,一个葫芦就变成两只瓢。瓢,是农家必备的家什,一家拥有几个,几十个是很正常的,大小不一的瓢,各有各的用场。

瓢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水瓢,用来舀水,因为它在人们的眼面上,所以都选周正俊俏的;二类是干瓢,是以装粮食,短时间放一些杂粮、鸡蛋等,形状也不能差;三类是泔水瓢、舀猪食瓢、粪水瓢,都是用歪瓜瘪嘴样式的,舀泔水、喂猪、浇粪水,丑一点没关系。

宋代张继先《点绛唇·小小葫芦》词:“小小葫芦,生来不大身材矮。子儿在内。无口如何怪。藏得乾坤,此理谁人会。腰间带。臣今偏爱。胜挂金鱼袋。”诗人将普通的葫芦描绘得有了美感,有了诗情画意,其实,这诗情画意不就藏在苏中乡里的一个个寻常百姓家里。

今年夏天,我看到邻居的猪舍上覆盖了一层葫芦藤,绿叶间伸出朵朵洁白的花儿,忽然就觉得那房子有了生机。

他家种葫芦做什么呢?或者就是为了这烟火气,为了寻找曾经的诗情画意和温馨感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