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清明,我们一家去了趟开封去玩,没有带母亲,心头很不是滋味。回家的路上,天气也随心,突然冷了起来,回家的愿望很迫切,于是急忙往家赶。
一路上听着广播,突然传来了一首歌,歌名《梨花又开放》,韩红的声音,很入心,把我带回了孩童时代……,“忘不了故乡年年梨花放,染白了山冈 ,我的小村庄,妈妈坐在梨树下,纺车嗡嗡响,我爬上梨树枝,闻那梨花香,摇摇洁白的树枝 花雨漫天飞扬…”音乐旋律优美,声音高亢、透亮、深邃,有画面感,由于是第一次听这首歌,一下子就把我的心抓住了,这写的不正是我小时候的家乡吗?
七十年代,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乡村,那个时候农村很穷,物质极其匮乏,可以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来形容,为了解决小孩的穿衣问题,农村妇女都学纺花、织布,我母亲也是给我们这样做衣服的。我家的屋后,有许多的树,最茂密的树是那颗梨树,母亲就在梨树下扫干净尘土和落叶,在那里纺花,农村还有一个专有名词,叫“纺转花”,用一个木制的纺车,用棉花做成的一个个指头粗细的长条,左手绞动纺车,右手拿棉花制成指头粗细的长条向后拉,拉出的棉线就一丝一丝缠在纺锭上,最后纺成一个中间粗两头细的“梭子” 形状的线团,这就是织布的重要原料之一,也就是我们姐弟几个穿衣的源料。
父亲算是村里有文化的人,因为他曾在外地读过几年书,算是见过世面的人,那时候的人思想很单纯,父亲也一样,总想着带领乡亲们致富,那时候还没提什么“新农村建设”这个名词,我们的村庄就开始朝着县级公路旁建设,因为那里的交通比村庄里又好点,虽然只相距千把米,出行就方便多了,尤其是阴雨天,泥路粘脚,无法前行。外迁对经商的人和上学的小孩来说,更是他们所喜欢的,上学更近了,经商更方便了,短短的十多年,村里的人都迁出来了。后来,通过土地复耕,又把“老庄”的田地分给了村民,由于土地肥沃,庄稼每年都丰收,为老百姓在致富道路上增加了收入,这些都得益于父亲超前的眼光,实干的作风,带领村民走出来,带领村民致富。
父母都是穷苦出生的人,他们从那个艰苦的年代走过来,吃了很多苦,尤其是母亲,七岁双亲就走了,留下了她独自一人生活,东家吃一口,西家吃一口,多数吃不饱,有时候还没有饭吃。父亲身体也不好,还常年有病,再加上爷爷过早的去世和兄弟姊妹多,生活也非常艰苦,随着我们姐弟的出生,父亲肩上的担子更重,常年的超负荷的劳作加上身体有病,父亲也过早的离开了我们。想想父母的一辈子,没享受一天的福,作为后辈的我,应该在“孝”字上做点什么吧。(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行孝的具体表现,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带着自己的后辈回家祭祖,是一种行孝的方式;带着老人出去走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看祖国的山山水水,怡情怡景,也是一种行孝的方式。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行孝就变得越来越难,如果不早一点为父母做点什么,等到他们都老了,我们想做就晚了,若是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我们将终生后悔。
父亲走了,老家的梨树也不在了,家中的顶梁柱就断了;还好,母亲身体硬朗,我们几个已长大成家,都能支撑自己的家。更巧的是我家小区里还有几株梨树,每年的春天,满树花开,近观含苞待放、凝脂欲滴,远看洁白如雪、银波琼浪,洋溢着一派生机和活力。母亲越来越老了,也不用在梨树下纺织了,但只要吃过晚饭,我都会在梨树下陪母亲散步、说话,陪伴是对父母最好的行孝。
“摇摇洁白的树枝,花雨漫天飞扬,两行滚滚泪水,流在树下,给我幸福的故乡,永生难忘,永生永世我不能忘……”!梨花又开放了,一年又一年,年年都一样,它时刻警示着我不要忘了父母等长辈的养育之恩,我不能忘,我不能忘,我不能忘……
(太和县教育局 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