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卿的头像

王茂卿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12
分享

想走到,就慢点儿

记忆中,自己的第一次远行是在五岁的那年暮春,天气好像是多云,走亲戚,到姑妈家去。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三个月大的时候就被迫背井离乡,举家搬迁到一个特别偏僻的小山村居住,随后的几年时间,我都没有过一次走出这小山沟的机会,听说能够有机会进行一次二十余里的“长途奔袭”——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姑妈所居住的地方走一遭,就甭提有多高兴了。

在得到确凿的消息后,朝着那个早已神往的方向,我是拔腿就跑。看我这个激动的样子,父亲立马喊叫起来:“你要是真想去,就给我走慢点!”语气很是坚决。

对于父亲,我的内心有着一种天然的惧怕,听到他那充满威严的声音,我吓得立马刹住脚步。然后,父亲对我们一行四人的行走位置进行了详尽安排:小表哥走前带路,我走第二,随后是哥哥和大表哥。并且一再叮嘱:绝对不准我超过小表哥而独自前行。

队伍动身后,我始终觉得小表哥是在有意压着前行的速度,慢悠悠的晃荡,于是只要瞅准机会,我就会窜到前面来个几米距离的冲刺,可惜每次都没跑几步就被另外三人坚决地给拦截下来。我憋屈:这样慢悠悠的啥时候能到?要等到天黑吗?那时候肚子可能就饿穿了。大表哥却不停地学着父亲的声调:“不想我们把你甩在半路,就走慢点。”

那个时候,自己对于二十几里山路到底有多远一点切身体验都没有,对于他们的威胁我心里始终憋着气,但不敢说出口。哥哥明白我的心思,就在后面劝慰我:“走慢点,中午过一点儿就会到,要是现在太快了,你会成为我们三个人的累赘的。”无奈,前面有人压着,后面有人劝解,在这前后夹击之中,我只得耐着性子,跟着大队伍一起慢慢地向前晃悠。

这路可真长啊,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个念头悄然的在我脑子里打起转儿来。疲惫渐渐向我全身袭来,而且还一发不可收拾,像无数条小虫子很快爬遍我身体的各个部位。就问:“还有多远?”答:“不远了。”心里一喜,来点力气,走一阵,还没到。再问:“还有多远?”答:“不远了。”再鼓把子劲。再问,还是那答案。我急了,不是说好二十几里地吗?咋这么远?骗我!

我走不动了,赖在地上,不起来,叫唤着要歇歇。大表哥一把将我提起来:“不行,现在不能休息,一休息你就完全成为我们的累赘了——后面的路都只能靠我们几个人背,现在路程还太长,我们没那能力。”实在没办法,我就这样赖下去被提起来再赖下去再被提起来,不知到底经历了多少次的反复之后,大表哥终于发话了:“现在开始,我们三个,每人背他一段路程,中途不停,直到到家。”

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远行,最后一段路是被他们几个人交换着背到的,我最终还是没逃过“累赘”这个讨厌的骂名。

这次远行让我终于明白了长路缓行的道理。所谓“长年活慢慢磨”,“心急吃不得热豆腐”,“一口吃不出个胖子”那都是前人以生活为基础,于长路漫漫的艰难行走中得出的可信的结论,前进路上承认并接受它们是最明智的选择。自那之后的每次远行,我都要给自己一个蛰伏的过程,让自己在得到充分的体力补充之后,才会动身。

现在,对于远行,早已不是难题,即使是小山村,也有通村公路,出门都是车来车往的,或者更加先进的交通工具也比比皆是。但是那次经历却成了我一生的财富:要到达目的地,起步的时候首先就得慢点儿,缓行才能远行。

人生,是一个目的地更加长远的“长途奔袭”,要到达终点,起步的时候更是要有个声音来提醒自己:想走到,就慢点儿。

长大后,自己走上了讲台,基于这一认识,对于自己的学生,我从来不要求他们一日千里、一鸣惊人、暴学猛进,而是陪着他们缓缓前行,抓基础,抓能力,抓实干精神的培养,直到他们拥有了相当的自学能力之后,我才会撒手放行。但是,起步了,我就会一路跟进,全程陪伴,坚决不给他停歇的机会,监督着、敦促着:走、走、走,一路前行,即使慢点儿,也绝不让他停下前进脚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