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魏纯明的头像

魏纯明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7/09
分享

由“鲍叔能知人”想到的…… ——2020年全国Ⅰ卷同题作文例文

魏纯明

2020-7-7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命题力求将激发考生写作兴趣与思考进行有机结合。命题在写作要求上也精心设计,力求科学合理地对考生的写作水平进行全面考查,重点考查语文素养。全国Ⅰ卷涉及的考生量最大,其正向引导作用是应有之义。思辨成今年高考作文关注点。从作文题里看到哪些价值坐标?发掘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全国Ⅰ卷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性陈述,有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骘,让学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观照现实,思考个人发展,从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全国Ⅰ卷: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哪个感触最深?从表面上看,全国Ⅰ卷仅仅是根据一则历史材料写读后感,考虑到考前各种针对疫情材料的押题,这种回避是一次成功的反猜题。这其实是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一次提醒,猜题是没有出路的。这道题目有利于选拔出真正有实力的考生。这里最重要的表达要求就是讨论主题明确,对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人谁的行为最有想法,但这个想法仅结合上述材料是不够的,这也在考阅读量。全国Ⅰ卷的评价历史人物,虽然与时事关联不大,但对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的考察只是底色,更深入考察的肯定还是学生们对历史的思考与判断。今年的命题把写作主题明确限定为,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如果平时只是着眼于宏大的家国情怀类的抒情议论训练,则对这一熟悉而陌生的命题显得不适应。需要注意的是,几乎在所有的认知领域,最简单的都是最难阐释的。或许命题者已然意识到这一问题,明确给出了写发言稿的文体限制以及以班级为写作对象。如此明确的高规定性,实际上是在2018年的基础上又有加强。这在客观上有利于阅卷工作。在这样的框架之下,集中突出的就是考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如果考生不能就这些认识提出自己的分析,则获得高分的可能性不大。

【优秀例文】

由“鲍叔能知人”想到的……

——班级读书会发言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我对鲍叔感触最深!鲍叔是我的偶像。他“能知人”,能够识才荐贤不妒,谦和爱国忠君。鲍叔,又叫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以知人善任闻名于世,向齐桓公举荐自己的挚友管仲。他与管仲的交情为历代史家所称颂,有成语“管鲍之交”。早年辅助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后来协助公子小白夺得国君之位,并推荐管仲为相,参与“召陵之盟”使诸国尊齐王霸主。在鲍叔的协助下,在齐国顺利实行了齐桓公的治国之道。鲍叔为政重教化,使齐国迅速由乱转治,由弱变强,齐桓公也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中国有句俗话,叫“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了解人难,难的是了解人内在的品德。伪劣商品难辨,因为它有迷惑人的包装;伪善小人难识,因为它有欺骗人的假言。而知人之难,并不只在于识别伪善小人,还在于人性之复杂——说假话有时是为了怕伤人,回避真相有时是为了保全真情,岂能一概否定?所以,中国古代把“知人”当成最高的智慧,《书经》说“知人则哲”,《老子》说“知人者智”。

知人确实很难,知人需要眼光。人们常说多数人“心里有杆秤”,又说“日久见人心”。陆游有两句名言:“万事不如公论久,诸贤莫与众心违。”然而欲知真相,公论尚需长久;欲晓一心,还要先见众心,这都是不容易的。有时候,急于结交和用人,等不得那么久,一旦交友不慎或任人不淑,吃亏、误事、受气、遭罪,哭都来不及。所以就有发明“测谎器”、动用“特异功能”来分辨人好坏的梦想。只是高科技虽已有可能“克隆”人,要从人的心里掏出真伪、优劣来,恐怕一两代人还等不到。唯一能依靠的,是修养出衡量人的自身境界,把握好判断人的正确标准,历练出观察人的犀利眼光。

知人涉及选贤,知人方能善任。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置酒,宴席之上,他问群臣:“我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什么?项羽所以失天下,又是因为什么?”臣子们的答复,他都不满意。最后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项羽唯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个故事首先说的是用人,嫉贤妒能,唯愚是举,当然是胜利之大忌;可是,用人首先在知人,刘邦若不能把张良、萧何、韩信的德才了解得那么透彻,把他们从芸芸众生中挑出来,焉能任用他们建功立业?

知人是一种智慧,又是一种境界、一种素养。我们要全面了解人,但又不能求全责备,以一眚掩大德;更不可凭一时一事甚至表面印象而存成见。人是复杂的,也是变化的,既够不上大贤、也不至于不肖的人是大多数,可以称为“众”。唯其是“众”,更要慎重对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不善于对待大家,只能孤立自己。

谢谢大家。

【精彩点评】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考题“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如何面对一个莫衷一是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既考验学生的价值观,更能透视他们对生活的真实思考。贴近考生生活实际,使考生感到熟悉、友好、亲切,进而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是作文试题命制的不懈追求。本文要求面向班级师生写一篇发言稿。作文围绕“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理深据实,见解独到。结构对谁感触最深,为什么感触最深展开。回顾历史,联系现实。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