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魏纯明的头像

魏纯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0/07
分享

​书林漫步




书林漫步

 

魏纯明

2018-10-7

 

 

我是一条“书虫(Book Worm)”凡以“书虫”自居者,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就是买书,而发生在买书前后那特定时间的快乐尤为浓烈。静心回味人生旅途上买书带给自己的快乐,恍然明白即使情绪也有鲜明的时代印记,竟至那般不同!

现在在网上买书,好多年不去新华书店了,因为书贵。有一次以为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极差,可以说是不去新华书店的直接原因。

四十年前买书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那时“文革”刚结束,出版业迎来春天,中外名著的书讯纷至沓来,却供不应求。不少部门、单位的图书室都在扩充,许多书还没上架就被买走。

那时我刚上高中,进了县城,经常到新华书店,我是来读书的,买书不多。对那时我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书店里面全是书,有装在书架上的,有堆在地上的。不仅书多,人也多,有来买书的,有来读书的。

那时的《书林》杂志,我坚持买了4年。在那个时代,有两种读书杂志影响着一代读书人,所谓“北有《读书》,南有《书林》”。这两种杂志各有风格,而对于当时像我那样的无知少年来说,《读书》显然深了一些,读《书林》则刚刚好。对专家学者来说,也许那时的《读书》也是小菜一碟,仅仅是启蒙性质的,谈不上什么学术性和深度。但《书林》杂志的办刊宗旨,显然更针对草根阶层的读书人。

上了大学,到了滨州。买书的欲望更高,可是囊中羞涩。拿起这本,翻翻,舍不得,放下了;再拿起那本,翻翻,舍不得,又放下了。如此翻来覆去,半天才选了心爱的书,能走出书店,蹒跚着出了门……

我因为经常去,很快就与他们熟了。他们有时会把躲在柜子里的紧俏书拿给我一本,还提前告知哪一天会有新书上架。

他们按城区的几个片分工,我记得有一位美丽的小李姑娘分管文学,麻烦她最多,在她手上买到的文学名著有几十本。她把好书留给我,并及时向我透露一些信息。有一次她告诉我,店里来了《红与黑》,数量很少。我后来是通过我的一位老领导才买到。书是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4月的版本,繁体竖排,四十四万字,六百八十四页,一点九五元。书的封面设计尤见匠心,就红和黑两个色彩,中间留白三个大字——“红与黑”。我爱不释手,再去书库的时候,首先向小李报喜和道谢。

上了班,接下来的日子就好多了,买书多了。图书产量越来越大,买书渠道越来越多,很快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对我来说,去书店,也去书摊。每次去外地,一些专业书店、民营书店也成了我的驻足之处。住宿的旅馆往往辟有售书点,我也会常去转转,很少空手而回。

后来,我买书则多在网上。现在,用手机了单,打折,免运费,快递很快就送来了。北京都是当天送达。买书上网,很方便。

从此我便成了网上书店的顾客,确实既方便又便宜,而且可以价比三家。今年3月,同学给我发来推荐一个新书的微信链接,二百万字,厚厚三大本,标价一百九十五元,微信直销一百二十八元。正准备购买,又顺手点开手机上的“当当网”搜了一下,最后选中九十七点五元的一家下了单。前不久我又点开微信看,直销价已是一百五十八元。再看网上书店,一百元以下的也已绝迹。说明这套书确实好,买的人多,而微信的影响力也功不可没。

虽然图书购销多元化对实体书店的冲击已成趋势,但还是难以完全取代。在我,依然还怀念去书店逛逛的日子,我喜欢在一排排书架间细细翻、慢慢挑的从容,喜欢在书架旁随意地坐下来,读上几页,再决定取舍的自由,这种感觉真的很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