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魏纯明的头像

魏纯明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5/20
分享

和诗以歌令人醉,拨弦几声抒情怀 ——吟唱《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有感

魏纯明

2019-5-20

自见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之日起,我用了72周,一周一篇。重新把72篇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背诵了起来,至今全部背诵完毕。到了诗词曲40篇,我就歌唱,有谱、原唱和伴奏的,我就跟着学;没有的我就自编曲。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本次课标修订的一个重点。语文课标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一是内容更全。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二是分量更多。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我所吟唱的诗词曲,几乎都勾起了我难以言喻的激动、回忆和遐想。无论是《春江花月夜》首句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还是《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娓娓咏之、歌之,都在轻轻地叩打着人的心扉,一似饱经风雨和磨难的祖先在我们耳畔叮咛:莫忘来路,珍爱当下,奔向未来——这就是中华民族永不散逸的诗意和韵味。诗与歌、与情,相得益彰。

古诗词,包括作者已标注为“行”“吟”“歌”以及“调寄某某”诗词的曲调绝大多数已经亡佚,重新歌唱,配以朗诵,以新的旋律演绎之,乃至超越时空地、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和诗以歌”,既需要有浅吟低唱、曼妙轻缓的佳作,也需要有关西大汉,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精品。

在我看来,中华传统文化在悠久的历史上,每经衰而又兴之际都要开新枝,长新叶,滋新根。而在中国的新时代,尤需以历史为背景,以人民为中心,以学术为基础,以创新为化古,使中华文化永流传。我正是沿着这个思路,做出了尝试,并且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我把经典诗词既放在纵向的历史长河中去解读本源,也置于横向的当今语境中,以当代人能够接受并为之感动的方式,唱给朋友听,“精神和鸣”。这种和鸣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几乎《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的所有诗词曲篇目,我都进行了演唱、朗诵、解析、鉴赏——其中包含着真情演绎、锦上添花、溯流探源、再创意象——错落递进,最终落脚到当代、价值、血脉和承继。这些脍炙人口的传统名篇,无论是比兴隐喻,还是直抒胸臆,这些诗篇都被升华成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篇章。我通过歌唱看到了先贤胸中的丘壑,看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因为只有怀着一颗如此的赤子之心,才能咀嚼这样美轮美奂的文化精品,才会着力于经典语言的转换和艺术手法的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甘露滋润到自己的精神,“给世界拥抱,给自己微笑”。

虽然这40篇告一段落,我弦歌不绝,而且相信它也将是创新路上一颗耀眼的星。由此我又想到,如果全国各省区市广电领域的主流媒体,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时各展其能,都“更上一层楼”,那时,新时代中国的文化大花园将是怎样的景象?如果这些精品中的若干节目陆续走进中小学校的操场、课堂,那时,“和诗以歌”的意义就会更加鲜明、实在了。相信这一天即将到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