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齐
改革开放四十年过去了,我也从一个孩子成为一名教师。在这四十年中,我亲身经历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也目睹了巨大的变化。我为四十年取得的成就骄傲,但也为正在失去的一些东西而伤感和忧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怀着激动和兴奋的心情走进了小学。那时觉得上学是天下最开心的事情,而我还是被破格录取的一名小学生,当然不是因为我聪明。小学时最深刻的记忆就是“负薪取暖”!那时,我们那里虽然是城市,但学校里并没有暖气。我印象中直到上初中时,小学里还没有安装暖气。教室里没有暖气,到了冬天,取暖就只能靠一只小小的炉子。小时候觉得那个炉子好大,温暖了全班四十多个同学。但现在回想起来,那炉子实际上很小,放在教室中央。到了冬天特别冷的时候,离炉子远的同学冻的只能跺脚。下课时大家都会想法子围到炉子周围取暖。炉子很好,带给我们温暖。但有一个缺点,就是需要有木柴。我们那里主要烧煤,但木柴是非常重要的引燃物,拿火柴是点不着煤块的。
教室的炉子是公共的,学校资金也很紧张,没有多余的钱为学生购买木柴。实际上,连老师办公室的木柴都是老师们自己带。当时的校长是我最尊敬、也最佩服的人。他总是能想出各种办法把学校弄得更好些。比如他带着全校师生一起在学校里植树,把一个光秃秃的小学弄得绿荫处处。对于木柴,他想到的办法就是带领大家一起去郊区的农田里捡人家不要的茄秧子,当时好多小学都去附近农田里捡。每到秋天,农民收完了茄子之类的作物之后,校长就会和他们联系好,然后带着全校师生一起去收集茄秧子了。
为了能捡很多茄秧子,我们每个学生都需要准备一条长长的麻绳。学校规定是学前班的学生不用去,他们班里的木柴由高年级同学提供。一二年级的学生只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捡一小捆回来即可。冬天生火木柴不够时也可以从高年级的木柴里取。三、四年级的学生需要背两捆较大的茄秧子回来,当然也要看体力,女生通常比男生要少些。五、六年级的学生任务最重,他们需要把地里剩下的所有茄秧子都背回来,以保证冬天生火时木柴充足。现在想来,这个安排挺合理的。校长会找个秋高气爽的好天气,自己和老师们带着麻绳和大小布袋,在前面带着学生们一个班一个班地排好队向农田进发。大家在路上会唱歌,显得士气高涨。到了地里,从早上八点多到下午六点多,我们会不停地拔茄秧子,捆扎好,然后背回学校。高年级的学生经常会往返好几趟。全天工作结束后,第二天,校长会开大会表彰各个班级,肯定大家的付出。到了雪花飘飘的冬季,我们就可以拿那些晒干的茄秧子当作木柴,生火取暖。
后来上中学有了暖气,再也不用背柴了,也不用跑到农田里拔茄秧子。有时想起来觉得那时好辛苦。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高中,取暖早已不再是问题,很多基本设施都不是问题。那时,我居然在学校的实验室里看到了老式计算机。现在看来那简直就是个笨重的大疙瘩,但那时是稀罕物。再后来上大学,不仅是实验室里有计算机,宿舍里很多同学会自己买或组装一台计算机,还开始上网。迈入21世纪,我也从学生逐渐成为一名老师,我看着学生的计算机越来越小,越来越薄。我看着学生们从听自己的老师讲课到渐渐听网上的老师讲课。今天,学生们有专门的网络课程安排。很多考研的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听、看各种辅导课程,可以获得各种帮助。学校的硬件和四十年前的“负薪取暖”相比,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大部分地区来说,教育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好了,我们根本不需要再为取暖、桌椅这样的问题劳累、困扰!但遗憾的是,教育的精神似乎少了点什么?我记得小学时,有同学用拣来的烟盒纸缝个小本子、捡同学的小铅笔头写作业,大家都不会觉得怎样。老师还照常收上来批改作业,从来不会因为是个烟盒本子就要学生找家长,也不会觉得学生有问题。老师甚至还会在那个学生成绩好的时候奖励他一个本子或一支铅笔。还记得曾经在二手书店买过一本上世纪80年代左右出版的非常有意思的书,书名是《自制教具》。在那本书中详细记录了如何用日常物品制作各种教学工具,比如教学圆规、人体结构演示图等等。在资金匮乏的年代,教师们用自己的教育精神和教育热情,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各种教具。尽管教具简陋,但却有效地实现了教育目标。
但现在,我有一次看到:一位小学老师因为一名学生用的本子不是她指定的本子,比那种指定的本子多出了两页就要求学生必须重新购买。那名学生已经买好的本子全部都不能作为作业本使用。曾经和一名小学生聊天,他给我讲了一个有趣的事情。一次,他的老师给大家留作业,要求大家用电脑制作小报并打印出来以方便课堂分享。老师在布置完作业后,附加了一些话:小报打印可以是黑白的,也可以是彩色的,但同学们知道的,老师喜欢彩色的哟!第二天,那些彩色打印的小报自然得到更多的赞扬。我们可以设想,教师如此将个人偏好附加在作业要求上,进而又进行表扬,学生之间攀比硬件而忽略个人努力的想法可能会慢慢滋生。我们总以为这些细节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但实际上这些正是教育的重要过程,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这或许是个别情况,但却折射出教育的问题。
富裕社会正向我们走来,我们大部分情况下不必再为物质条件担忧。当教育所需要的各种硬件设施都变得越来越好时,我们是不是应该转向思考我们的教育精神呢?我们的老师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究竟该如何改善教育。育人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外在条件固然重要,但如果我们的教育精神缺失了,我们的教育就很难有未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