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炜的头像

王炜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3/28
分享

从怨恨到感动的灵魂涅槃

   王炜

    

有一位老人,患有三十多年的糖尿病,脑中风后遗症,严重的老年痴呆,再加上老年人各项功能的衰竭,任何一位亲人对他的呼唤都成了枉然——他的眼珠一动不动,他的身体完全僵硬,他的状态已成植物人。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亲人们费尽心机地在他面前提起西藏时,老人的眼球竟然会动一动,有时还喃喃地发出“西藏、西藏的”的声音。这种解不开的西藏情结,使全家人都为之慨叹!这位老人就是我的父亲,一位早期的进藏干部。

  一人进藏全家“遭殃”

父亲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进藏工作的。是山东省十六名进藏干部之一。那年我刚满六岁,上有五十多岁的祖母,三十一岁的母亲,八岁的哥哥,四岁的弟弟和两岁的妹妹。父亲走的那年三十五岁,用现在的话说是“仕途”光明的一个公社党委书记。一个祖孙三代其乐融融、门庭红火、众人艳羡的家庭,因为父亲的进藏工作,突然变得门可罗雀人影稀、花前月下妇人泣。当时懵懵懂懂的我们还不懂什么叫生离死别,除了偶尔地说起爸爸,仍然不时地唧唧喳喳嬉笑打闹。然而,祖母分明是从那时脸上布满了阴云;母亲分明是从那时变得性情粗糙;我分明是从那时变得忧郁和多愁善感了。回忆起来,确实是父亲的进藏生涯,改变了我们这个家的幸福指数。

父亲是祖母唯一的儿子,他七岁的时候我祖父就去世了。祖母为了躲避族人的挤压,带着父亲和姑姑们去闯了关东,在东北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好不容易熬到父亲长大,且不到三十岁成为一个公社的党委书记,祖母的脸上才有了阳光。然而突然间他却像人间蒸发一样不见了踪影,对祖母的打击便可想而知。那时祖母正遭遇着现在人说的“更年期”,由于想儿盼儿,她几乎在一年之间就满头飞雪,一个原本善良的家庭妇女,严重的心理变态使其就像电影“雷锋”里的地主婆。她精神萎靡抑郁寡欢,又患上高血压、脑中风、失语瘫痪。

此时的母亲,本来就是一个要强上进的女人。父亲进藏后,她要求自己“没有男人的肩膀倚着也要站直了”,干好工作成了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哥哥正值“狗也嫌”的年纪却没有人管教,弟弟妹妹们需要营养却吃不饱肚子,而我这个含苞待放本该妍丽的花朵,却在祖母的“欺凌”、母亲的呵斥、外人的白眼中,自卑地走向凋谢。虽然“文革”前组织部门的领导在中秋和春节两个节日里,也来看望我们,可是“文革”以后,组织瘫痪人事变更,进藏干部家属就像被人用过的抹布一样,被丢弃在见不到阳光享受不到温暖的角落里。

经历过“文革”的一家人,都太需要父亲为我们遮风挡雨了!可是父亲一去五年多才第一次回家探亲。踏回家门后,祖母已经萎靡不振,母亲已经不像个女人,兄妹几人都不叫他爸爸,吃饭睡觉时还都往外撵他。因为那时我们还不知道什么叫理想信念,不懂得民族团结,不知道祖国是一盘大棋。只知道父亲为西藏牺牲了家庭,祖母奉献了儿子,母亲奉献了丈夫,儿女奉献了父亲,家庭奉献了幸福和安宁。我们心里种下的是日益疯长的怨恨的种子,对西藏,对父亲,也对组织。

                   民族团结进步的使者

    在西藏一待就是二十年的父亲,给我们灌输的概念,就是西藏是祖国大家庭的一部分,西藏人本真善良。但西藏的经济和物质生活还落后于全国,西藏需要中央的支持和全国人们的援助。

后来我去西藏考察采风后才知道,已经在内地干过多年党委书记的父亲,刚去西藏时是从自治区部门的一般干事做起,不仅政治上地位不高,经济上也常常捉襟见肘。当时经济落后的西藏,生产生活物资基本靠从内地高成本运进,物价是内地的倍数甚至几倍。所以尽管国家规定每一年半有三个月的休假,但不少进藏干部却因为买不到或买不起飞机票而不能回家。坐火车或汽车回家探亲,往往路途中又占去一半假期,不少人只有望家兴叹。父亲五年后才第一次回家,不仅是因为工作忙走不开,更有交通受阻囊中羞涩的尴尬。有一次他回内地出差,途中被人扒窃。在此窘迫的情况下,他只好写信向只有51元工资、却养着祖孙三代六口人的母亲要钱。

作为子女,父亲对西藏的贡献我不好评价。但进藏三年期满后,父亲内调的事却被推迟了再推迟,就说明在西藏的工作没尽头,西藏还需要大量他这样的干部,需要像父亲这样的人帮助他们发展进步,以便能尽快跟上全国的步伐。十几年后,父亲在西藏成长为厅级领导,这在清正廉洁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西藏地区,不能不说是父亲个人努力的结果。父亲调回内地后,组织安排他担任了同等级别的地市级领导干部,他不但不给任何一个亲属特殊关照,而且敢于拍着胸脯对子女说:我这个领导职位是干上来的,不是靠打招呼照顾上来的。从这些方面可以肯定,父亲进藏工作的二十年中,是无愧于党和国家,无愧于党员领导干部的称号,是有理由理直气壮的。但对家人,对亲情,他实在是亏欠太多了!以至于她在做好一位本分的领导之余,总是在家里抢着做饭、洗衣服,甚至我带着儿子住院期间,他都亲自端汤送饭,帮我给孩子洗尿布,这都是在千方百计地补偿啊!但成长中缺失的亲情,是能够补回来的吗?

后来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我发现了国务院授予他的奖励证书。这些荣誉的获得,他从来没跟我们提起过。但我相信这些一定是他的底气来源,也是他的价值体现。可以断定,他们那一代援藏建藏干部,是民族团结进步的使者,是党和国家信赖的优秀干部,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鲜为人知的爱国者群体

父亲回到阔别20年的家乡后,把西藏人真善美的品质也带到了新岗位上。按说厅级行政领导给家庭成员的工作调动和安排打个招呼已很正常,且近几十年来,哪个贪官污吏不是在利用国家和人们赋予的权利谋取私利?但我们家没有。不要说是当官提拔、经营谋利,就是我自己靠个人奋斗,想在职场上挪个窝,父亲都是不允许的。他对我们兄妹几人,都是拿西藏说事,说西藏人如何淳朴善良,如何忠诚于理想和信仰。父亲与现实社会的格格不入,让我们对西藏、对父亲的怨恨与日俱增。思前想后都是怨的情况下,我们决定打开和探讨他的西藏情结,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他写一部回忆录,也借此了解他的精神世界。

07年那个大雪纷飞的元宵日,我躺在床上读着《西藏岁月》这本书。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就像我此时纷乱的思绪。书中那些人和事,虚幻得让人有点接不上气来。但从书中我知道了,其实全国的各个省份,还有许多像父亲这样的人,为了西藏的建设与发展,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还有许多个家庭,父母贡献出了儿子,妻子贡献出了丈夫,孩子贡献了父亲。但这些人的故事,除了家属亲人又有几个人知晓?深思中我明白了,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和谐,是由千万人的牺牲和奉献做代价的。从那天开始,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用来查阅相关图书资料,自费进行各种采访采风和实地考察。我想把自己的认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想让更多的人从对父辈的误解中解脱出来。

采访是从父亲的两位进藏战友和其家属开始的。其中一位是五十年代中期进的西藏,在西藏干过县委书记和自治区部门领导,后来患上了严重的高原病,不得已内调工作。但回来没几年,因高原与平原的落差,造成身体的不适,内调没几年就去世了;还有一位是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分别两次进藏,加起来在藏工作近三十年。不仅自己患上了一身病,妻子还因为跟随她去西藏,从此失去了正式工作,回来后只好到工地去打小工;小儿子在西藏被雪水冲走;唯一的女儿影响了发育,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大儿子影响了学业,改革开放后遭遇下岗……。采访中我发现,早期进藏干部中,舍小家顾大家、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人和事比比皆是。走遍全国的十几个省份,从山东大地到西藏边陲,我所接触到的人,只要听说我要写早期进藏建藏的人,我的采访进程就变得十分顺利。

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书写着两个大字——爱国。他们不管是不是共产党员,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爱,对西藏同胞的关心和爱护是毋庸置疑的。当然还有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国家需要的服从,对理想信念信仰的坚守,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牺牲奉献。而这些都不是靠一两个典型形象所能涵盖了的。然而又有几人了解早期进藏干部的甘苦,有几个人知道西藏的今天是怎么来的,有几个人知道“老西藏”(进藏时间早,在藏时间长,边疆为家、长期建藏者群体) 精神的思想内涵!

采访的过程也是我受教育的过程。在此期间,我的思想境界不断得到提升,怨恨的情绪很快被化解,感动的情绪迅速占了首位。于是,我还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援藏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党和国家是全国一盘棋、民族共繁荣、国家大发展;于个人是信念的坚守、价值的体现、无私的奉献。没有中央的关心,没有全国人民的支援,没有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就不可能有西藏的发展进步;同样没有西藏的稳定与发展,就没有祖国大家庭的和谐与安宁。这种认知只有让更多的人来分享,潜在的社会价值才能显现出来,才能产生一定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业

西藏民主改革五十周年之际,祖国的和谐与稳定成为一个很大的主题。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深刻体会了国家凝聚力、全国一盘棋意义。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航天人的太空行走,又极大地提升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于是我联想到,各种援建事业,只有在我们伟大的中国才有可能发生,也才能合乎逻辑!伴随着种种感动的产生,我满蘸着泪水与汗水,几乎利用了所有的业余时间,写出了长篇小说《来自布达拉宫的感动》。在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之际,这部描写“老西藏”家国情怀的作品,被评选为“全国促进民族团结重点出版物”。

作品问世后,我自费购书三百多册送与相关人员。我认为,只要多一个人读书,就会多一份与我一样的感动,就会多一个人了解藏干部,就会知道党和国家的援藏事业,就会懂得西藏的今天是怎么来的,就会对“藏独”事件多一份批判,就会对我们稳定和谐的生活多一份珍惜,就会对党和国家多一份感恩之情!一个人的感动微不足道,一本书的问世也不足挂齿,但是口口相传着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向心力,是中国共产党人感人至深的伟大牺牲奉献精神!这感动在无声的传递着,许多领导、同事和朋友,都把书钱送到了我的手上。好多男性读者打来电话或发来短信说,这本书赚取了自己有生以来最多的一次眼泪;有的女性读者说是边哭边读完的这本书的。我远在美国的侄女读完电子版后,紧接着打来越洋电话跟我聊了两个半小时,问我:大姑,你写的这些人和事真的来源于生活吗?西藏真的是书中描述的那么美好吗!我告诉她,主人公鲁琪的形象尽管是若干位进藏干部合成的,但他却真实于生活,生活也远比作品更丰富。鲁琪是国家大棋盘上的一颗棋子,被党和国家用在了最需要的地方。而韩冬梅和谭美兰这两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其实都在诉说着援藏干部及其家属的艰难啊!侄女建议我建个网站,向世界宣传西藏是怎么回事,让外国青年了解中国的“老西藏”精神,让那些藏独分子没有市场。

事实证明,《来自布达拉宫的感动》一书,不仅年龄大的有受众,也有初中生的读后感在读经典的作文竞赛中得了第一名。《光明日报》载文称,有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做依托,该作品一定能得到众多读者的青睐和推崇”;著名作家穆陶先生在《文艺报》撰文称,这感动不仅是作者的,也是全国人民的;《中国妇女报》发文称,该作者以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怀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有了这些评价,我便觉得已经付出的心血和泪水、健康和金钱都成了价值的体现。全国两会期间,我还购买了出版社的仅存的十九本作品,无偿赠送给了西藏的全国人大代表。

为了让“老西藏”精神影响更多的人,我又学习创作了四十集电视文学剧本《为了母亲的微笑》、话剧剧本《天边并不遥远》、电影剧本《你是谁》《小确幸》、歌词《老西藏》等。同一个题材用了六种文艺形式进行表达,对一个曾未涉足文学艺术的退休人员,实在也是因为其中的人和事,给了自己太多的感动和感慨。六种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诞生,也给自己的退休生活一个华丽的转身。几年内,自己先后被吸收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这虽然于一个初涉文坛的新手万分艰难,但与“老西藏”们的贡献相比又何足挂齿!何况我的作品都带有抢救的意义,都符合“中国梦”的精神,都是在弘扬正能量和主旋律,都具有填补题材空白和开创先河的作用。更何况,有的已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有的多次在全国入围和获奖。所有这些精神的慰藉,都让我实现了从怨恨到感动的灵魂涅槃。这些都是值得欣慰的。(4925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