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虎的头像

王虎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6/01
分享

对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几点建议

先来几句大家熟悉的题外话,谈点书籍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说到曹操,大家马上把他跟戏曲中的白脸奸雄联系起来;说到桃园三结义,那刘关张的形象会跃然闪现在脑海中;说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英雄气短的周瑜又给人留下太多惋惜。而这些历史风云人物,之所以成为我们口口相传的佳话,就是因为有帮助其传播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是根据历史书籍《三国志》创作的,如果没有小说家对历史人物成功的描写和刻画,那段历史与其他重大历史事件一样,只停留在历史书本上。不会给我们带来阅读的乐趣,或者拍摄成大家喜欢的电视剧。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我们在阅读和分享的时候,无形中会把自己跟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关联起来。我们喜欢、或者憎恨书中的某个人物形象的时候,书籍的教育或者教化作用就发挥出来了,这就是文学创作的意义。

同样道理,我们今天用的手机,望远镜,《西游记》里早就有了“千里眼”“顺风耳”等科幻性想象;在地下飞速穿越的地铁,正是《封神榜》中土行孙的 “遁地术”;南海波涛中的人工岛,也是《山海经》中精卫填海的印证;还有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嫦娥,牵出了一批又一批炎黄子孙的登月梦想。

我们分享的这些简短感悟,就来源于阅读。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为人处世的经典哲理;神话故事,更是那个时代的科幻小说。一个筋斗云就能飞上天的孙悟空,跟今天的宇宙飞船来比,究竟哪个的速度快?只有我们掌握了更多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比较和计算出来。

阅读是学生巩固知识,打开人生视野的第一扇窗户。阅读的过程,一方面对学习过的字词句,有了一个良好的消化掌握过程;另一方面在课本之外,学生找到了捕捉人类光芒的机会。好的文学作品它不光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更带着时代的光芒和温暖。

阅读和写作,如果从功利性的角度来说,你要考到好的学校,必须要过了这一关,才能拿到高分;如果放到更大更远的角度看,阅读的过程更是一个信息交流和心理交流的过程,许多我们触摸不到的时空,可以在阅读中碰撞。当然写作比阅读的要求更高,如果把阅读比作触摸和遇见文字的光明,那写作就是营造文字光明的过程。

从阅读的角度来看,学校课外阅读书籍,教育部有可参考的指导目录。具体如何读好一篇文章,我们的语文老师都会用专业知识给大家讲授。作为坚持了二十多年的“老作者”,就如何写好一篇文章,谈点个人浅薄的认识。

写作者要热爱生活,学会细致入微的观察,然后开启自己的想象力,就具备了写作的基本能力。好奇心对写作而言,非常重要。让孩子仔细观察一片叶子在风中飞舞的状态,或者一滴水从高处下落时的形体变化。慢慢地,随着认知能力的积累,写作的时候就有了所谓的素材。有的小孩写蝴蝶,或者写蚂蚁,连蝴蝶长几条腿,蚂蚁有没有触角都没有观察清楚,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就不生动了。有的人发挥了想象力,可作品过于脱离实际,甚至大胆到逻辑关系错乱,这样的文章即便作者自己满意,读的人也会感到内心一片茫然。

作为现代社会的人,识字量完全可以支配自己的写作。写不出来,更多是被两个方面条件所制约,一是观察以及对所观察到的细节的积累;二是想象力以及对想象到的对象的处理。举个例子,你写一个心理焦虑的人,用了热锅上的蚂蚁,或者心乱如麻,一句话就写完了。如果文章的故事情节和字数已经足够,或者作者日常积累的好词好句,能支撑完成一篇文章,这也无可厚非。而许多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总在担心字数不够。面对无话可说该怎么办?用写小说的方法去写作文。写一个心理矛盾的人,你写他站起来又坐下,坐下又站起;在屋子里来回走动,还不停地唉声叹气;喝口水,似乎喝进了一肚子世间最苦的药汤;吃口米饭,感觉嘴里嚼着的全是小颗的沙粒;即便躺在床上,也是翻来滚去。屋子里凳子、床单都变成了刺猬,让他坐也不是,睡也不是等等。这种描写往往需要平常仔细的观察和积累。一旦写出来,即便改编成剧本拍摄成影视作品,演员也好生动具体地表达这种内心的矛盾或者焦虑的状态。

网上还有人质疑,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炸碉堡的时候,喊出的那段话同志们冲呀之类的话不够真实。说在炮火声中,本来很难听清楚说话,况且作者不在现场,这是造假。其实这些人不是坏就是目的不单纯,因为他混淆了文学作品和现实人物的概念。文学作品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符合艺术逻辑即可。文学作品在塑造英雄人物的时候,必须要有合理的想象,只要跟人物身份相一致的元素,完全可以大写特写。黄继光不光是炸了一座碉堡,炸掉的更是美帝国主义这座大山。作品之所以叫作品,就是有艺术的加工成分。我们老师讲的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等,让学生掌握对语言文字进行加工的工具,目的就为写出优美生动的句子。中国的喜剧文化更是这样,白脸,黑脸、红脸、大花脸,不同人物的性格,全通过人物脸谱来塑就。所以,写黄继光倒下的瞬间,完全可以从他眼前闪过的巍峨的万里长城,耳边响起的涛涛的黄河水声等角度,神来一笔。作家必须对现实元素进行加工和提升,才能让笔下的文字变成优秀的文学作品。当然这种放开书写,也要尊重已经公开的史料等。

同样道理,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见证过改革时代的人们,写改革开放方面的作品,也要学会对材料的取舍。改革过程中有翻天覆地的成就,自然也有环境污染、社会公平等方面的不足。作为作者,判断力必须放到整个时代的进步上。如果只站在个别角色的痛苦上,而看不到国家振兴的壮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写出好的作品。

记住一句话:写作就是一个不断深挖人性的本真和捕捉生活的光芒的过程。

诚然,孩子文学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在众多兴趣中,对语文老师“感兴趣”是首当其冲的。我小学五年级的语文张老师是位民办教师,在考公转正的时候,他写的一篇文章《车厢一瞥》,直接就让他端上了铁饭碗。上课时他眉飞色舞地告诉我们,考试坐车那天,碰到县教育局的孙副局长,他的作文写的就是这位副局长如何跟老百姓一起坐车的事情。现在的小孩,对小车已经非常熟悉了。在我上小学那个时代,全乡就一辆绿色的老吉普车,坐大班车要走好几里山路,到省道边去等车。县里除了公检法部门,许多局是没有小车的。所以副局长坐大班车,也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可我们这位语文老师,他写这副局长如何主动让坐位、如何跟百姓亲切嘘寒问暖,让人民公仆这一人物形象立了起来。民办老师转公办,县教育局组织考试。他写孙副局亲民近民的一面,阅卷老师不给高分才怪呢。那个年龄的我,听了张老师一番关于他作为“土作家”(业余)的写作的成就,觉得文字的力量太神奇了,心中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

我给自家小孩讲作文,小孩总有抵触情绪。在她的眼中,语文周老师是最有水平的老师。我出版的、发表的、获奖的证书,可以说塞满了满满一书柜,自家孩子不认可怎么办?况且小孩的成绩也就占个中间水平,成绩太一般,家长心里急呀。特别是在写作方面有点特长的我,帮不了孩子,这不笑掉同行的大牙?既然孩子对周老师这么敬佩,就把自己跟小孩放在同一个层次上,站在小孩的角度,仰视老师的辛勤付出。比如说老师给孩子批改了作文,表扬的部分,我跟孩子一起欢呼朗诵,帮孩子找到自信;批评的部分,同孩子一起循着老师的思维检讨。这个时候,千万不敢打破孩子心目中那份神圣的认可,一旦小孩失去了那份崇拜,没有了她眼中的那座高峰,麻烦就大了。城里的语文老师,都非常专业,作为家长,要避免孩子站在老师的对立面。正是我孩子一起,仰望这位比在佛山作家群中小有名气的孩子爸爸更加厉害的语文周老师,孩子的语文成绩才开始不断上升。所以作为家长,千万不能以自己在某方面的小小成绩,而打破孩子心中的那份对老师的信仰。

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把它们当成一个知心朋友就好。你阅读的时候,书籍静静地陪伴着你,让你打发了闲暇时间的同时,跟书本多了一次交流;同样,你写作的时候,笔下的文字默默陪伴着你,跟你进行最真诚的情感交流。甚至在文学创作中,现实社会中弱小的自己,瞬间会变成指挥千军万马的将相良才。你可以用文字塑造你所想要表达的认知或者梦想,可以天马行空地勾勒自己心中的理想国度。这就是为何总有人忍受着生活的贫穷,仍然感受精神富有的原因所在。当然写作也有个度,我们都是时代的人,不能脱离时代旋律,要跟着时代节奏前行。

孩子总是要长大的,大人教给他们的只能是某些有限的方法,而永远无法取代他们自身的奋进。人在小时候天天期盼着长大,真正长大了,孩子的快乐往往会被成年人的孤独和烦恼所替代。

即便我们不擅长写作,遇到孤独和烦恼的时候,静下来读读书,也就少了诸多埋怨和不平。即便读书和写作,不能给我们带来物质上的某些期待,多读点书,用文字抚慰心灵,总不是什么坏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