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艾波涛的头像

艾波涛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4/01
分享

人性之论辩考

  人性之论辩考

----------------------

题记:
人性有欲念,道德分善恶;
礼义教人善,法正禁恶行。


人性论之论辩考

孟子性善终无据,荀卿性恶亦非真;
善恶分割二圣悖,各执一词数千载。
孟子循礼仁者善,荀卿重礼法正恶;
告子师承老庄来,道论人性实为师。

水流向下非本意,外力作用已释疑;
亚圣应悔当年事,不识数理终致诡。
荀况九证善者伪,非此即彼荀卿意;
人性本恶言辞诤,尧舜桀跖其性同。

正理平治善者谓,偏险悖乱恶之份;
如若人性真本恶,圣王礼义化者何?
礼者养也养人欲,分界度量给人求;
食色性也人之情,人欲人性即人权。

告子亦恼当年事,水流向下缘重力;
却被孟轲作盾牌,理直气壮把人亏。
人欲本性无善恶,只缘道德两者分;
人性原本就姓无,无善无恶本有欲。

注:本性无——即:人之本性无善恶之分,既不是本善,也不是本恶。



题解:关于人性论辩得失之述评

告子认为:食色,性也。由于这句话是录在孟子一书里,以致于人们常常会说:孟子曰:食色性也,足可见其被认同的程度之一斑了。这句话虽然最初是出自告子之口,但孟子和荀子他们也并不反对,也可以说都是赞同。 但他们却以此为基础,把人性的矢量指向了不同的方向,而且在不同的层面上展开了他们自己的善、恶论。

孟子说“性善”,自然是出于美好而善良的愿望。他以为正因为性善,才有可能教化,使人向善。 孟子以四心(恻隐、羞耻、辞让、是非)作为人性之四端,殊不知这四端正是教化的结果,所能说明的也只能是人能向善,人能为善。虽然这是对人性的一种很乐观的看法,但根本就无法说明人性本善。他与告子辩驳时,唯一能撑得住面子的就最后以水往低处流的辩驳 ,使得告子在其时无法维护自己的论断——可那只是当时对水往低处流的原因无知的缘故,无意中导致了吊诡的成功。随着重力的发现,这个神话已经破灭,水往低处流也就成了被迫之势,并非水的本意或本性。从而也更加佐证了人性向善与向恶 ,也无不都是后天的生存状态下之被迫之势所致。

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善者伪也。他之所以主张性恶,正是因为他看到了性本善之谬误,并且采取了非此即彼——非善即恶的分割法,他不仅把人们的嗜欲看作是恶劣的,而且把人们的原欲也看成是恶的,故得出了人性本恶的论断。既然把无论是先天的欲望还是后天的欲望都看作是恶的——既然这些都是恶的,人类就更有必要制定礼义法度来教化或规矩其思想和行为 ,从而做到化善禁恶。荀子在其性恶篇中,曾经围绕着“人之性恶,善者伪也”这一论点,对性恶论展开了反复论证。他九证善者伪也, 即向善、为善全是人为之事体,非天生的自然而然之事体。因此就言辞诤诤地宣称:人性恶明矣。是的,人们向善、为善是教化的结果,但本性若真是恶的话,那么化善的礼义又如何生成呢?即使生成又如何能使得恶化为善的呢?

但告子则认为:这些本性无所谓是性善或性恶——性本无(即:人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人的本性是不能用善或恶来界定的)。 当人们从人、人群、族群,一步步地走到人类、人类社会这样的层面上时,人类在这些进程中,为了处置人与人之间由于欲求而产生的争执,逐渐地形成或大家默认了的一些该怎么做或不该这么做的约定或规矩,这期间会伴随着倡导、垂范和暴力、弱肉强食,慢慢地就被集大成者们整饬成了后来的礼义法正,而那些倡导或垂范的人也就被尊为圣王或圣贤,那些暴力或弱肉强食的人就会被指斥为盗贼或凶恶。而这些该做的就会被定义为善,不该做的就会被定义为恶。而圣王或圣贤所倡导的就会被尊循,并 会被宣称为天道,所垂范的就会被颂扬,并称赞为美德。由此,道德也就产生了,并逐步成为了人类及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柱,逐渐地成为了统驭了人类物质分配和生存发展 的文明方式和指导思想以及科学进步的精神动力。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从道德层面上来说,人类在进入了人类社会以后的某个时期或过程里,才有 了善恶的分割,但这已不是本性之使然,而是道德之使然了。

人类在后天的努力、教育以及环境的影响,对人的道德观念形成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荀子就非常强调这一点,不管是什么样的良弓、宝剑、骏马,只有经过排儆、砥厉、鞭策,才能自正、利断、一日千里; 人若能得贤师、良友,才能闻圣贤之道,见忠信敬让之行,耳濡目染仁义善良而不自知;人若与不善之人相处,所见所闻尽是些欺诬、诈伪、污慢、淫邪、贪利之行径,就会不自觉地染上恶习自然而然地走上罪恶歧途。古人讲:“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臣”也就是说这种言传身教、观摩效法影响之作用的重要性。可见,荀子是知晓并注重后天教化的重要性的,只是他忘记了只有在一张白纸上才能画上美好的图画或书写精妙的文字,在一个已经有了或注定是黑的或恶的心灵上怎么能有白的或善的东西存在的一席之地呢?同理一个已经有了美好或善良的心灵,那他还须要谁再在他的上面画蛇添足吗?只有一张白纸(既不善也不恶的人性)才须要——也才能够画上最精美的图画或书写上最精妙的文字(当然也可能被画上丑陋图画或写上恶劣的文字,这自然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也是我们希望人性是善的或说其本是善的之初衷吧,从这一点上理解,我们应该感谢孟子;当心灵上真的感染上恶时,我们又是多么地希望能够将其根除,并能够弃恶从善,从这一点上理解,我们又应该感谢荀子的礼义化为善、法正禁恶行之美好愿望和满腔真情。)。这还须要再费更多的言语去说明吗?不需要——不须要了,不是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