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打电话,让我去摘菜摘葡萄吃。
我很纳闷,她家有那么多蔬菜水果吗?
大姐一家本是普通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干了一年又一年。儿子在建筑工地做水电工,一年在家呆不了几天。二O二O年春节,疫情那么严重,他也没在家过年,而是在工地赶建小汤山隔离医院。外甥勤劳能干,节假日不休息,一个月工资近万元。现在大姐和姐夫也半工半农了。农闲时,两人都出去打工,大姐去医院,姐夫去工地。
庄稼人不常买菜,总爱在地头或田埂上种些豆角、菠菜和油麦菜等。有的人家门口就是菜园子。以前开荒的私家菜园都没有了,土地平整后,都被集体回收,统一分配了。
一点儿菜搁不住去拉,以前我总说路远工作忙,星期天懒得出远门。现在没理由推辞了,我叫上两个儿子,顺便让他们体验下农耕生活,欣赏下田园风光,认识一些常见的农作物,总比窝在家里看手机,脱离现实强多了,权当一次小小的观光旅游。
一家四口驱车前往,到达目的地,不禁大吃一惊,何时建起这么大一座菜棚?一眼望不到头,北边是一道比人还高的土墙,中间几行柱子,支着金属框架,顶上盖一层厚塑料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背朝天”变成“背朝塑料布”了。
北边土墙上爬满了豆角秧,脚下是茄子和辣椒。小儿子又摘茄子又摘辣椒,快乐得像玩游戏,怎么也摘不够。他亲手摘下一个圆溜溜的紫茄子,一直拿着,爱不释手,
“小心把儿上有刺,别扎到手。”
“没有啊?你看,没扎到我。”
茄子长得很结实,没看到他是咋摘下来的。
一点杂草也没有,不可思议,以前地里总是割不完的草,现在怎么不长了。流水冲刷出干净的泥沙,软软的,不知浇过多少次了。
我不用动手,孩子们一会摘了好多菜。大棚外面路边地头有一片草莓,长了很多马齿苋,没别的草,跟种的一样。我如获至宝,掐了满满一袋子,把根留在地里,期望它继续长。
摘完了菜,又来到葡萄园。同样大一块地,不同的是顶上盖了一层网,遮挡飞鸟。葡萄藤才一人多高,每一株下面都挂着一串紫玛瑙般的葡萄,圆圆的挤得很紧,拿在手里显得厚重结实。不打药,不喷洒膨大剂和催熟剂,自然长熟的纯天然葡萄,口味特别甜。没拿剪刀怎么也摘不下来,又不忍把藤拽折。正无奈之际,六岁多的小儿子突然喊道::
“我有办法了。”
原来,他抓着葡萄拧几圈就掉了,伤不到藤。他高兴得摸摸这串看看那串。
葡萄架下种着花生,还养了一群鸡,因为有网罩着,鸡跑不出来,真是一地多得呀!
棚外又是路边地头,空出一方田地,栽了几行核桃树,树下一条小路,一张床,一眼井,还有小半畦没栽完的葡萄苗。宽阔的马路从地头经过,车辆行人不断。路边挂一招牌,葡萄采摘园。大姐一家人天天忙着卖菜卖葡萄,忙着挣钱而不是忙着除草。听说,疫惰期间,一大棚草莓也能卖六万多元。
变了,一切都在变,仿佛季节也变了。冬天能吃到夏天的瓜果蔬果,人享受暖气,果蔬也享受暖气。一年不分季,不停地种了收,收了种。原始的农业生产逐步被科学的大棚经济所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了。“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基础,也是根本,它的发展水平将制约整个国家的生产发展水平,包括工业、商业、教育和科技等其他行业。纵观人类历史,出现过大河文明、海洋文明,以后会不会出现大棚文明呢?
不过,听大姐说,有了大棚,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冬天棚里暖和,风雪无阻,比较舒服些。可夏天就难受了。白天棚内温度太高,没法干,他们大都养成了夜间干活的习惯,戴着头灯或者早起,不能正常睡觉,实在熬人。看来,不管社会怎么进步,科技如何发达,辛苦总是难免的。
我喜欢带孩子亲近大自然,到田间地头,去感受世界的变化。我想,这是最接地气的教育。俗话说,不吃猪肉,也得知道猪是咋跑的。城里长大的孩子,更应该了解些农作物的种和收。没有农村,哪有城市,农村才是人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