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素娥的头像

王素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12
分享

煎饼果子

煎饼果子是一种美味小吃,年过半百,还是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正宗杂粮饼子。

一次偶然的相遇,一个不起眼的小摊,倘若不是急着给儿子买吃的,可能经过几次也不会停下脚步。想着跟常吃的鸡蛋灌饼差不多吧,除了那个老招牌,一面迎风招展的花边旗,实在没啥特别之处。那面旗子有些古朴,不同寻常,边缘有黄色锯齿样花纹,像是古代的酒旗或是战旗,好似滚动的龙身。旗子红底黑字,上书“煎饼果子”四个醒目大字。不知为何,这旗子让我一见钟情,总想多看它一眼。就像大名府高庄馒头一样,给人一种老字号的感觉。反正只在影视上见过,现实中是第一次遇见。看见它,我就想起杜牧的一句诗,“水村山郭酒旗风”,一下子把人拉回从前子,耳边的喇叭声似乎也变成了小贩们的叫卖声。

“两个煎饼果子,不要辣椒,带走。”我停好车,坐下来等。做煎饼的是个上了年纪的中年妇女,路边摊,看打扮跟家庭主妇差不多,没啥特别之处。

记得第一次送儿子学书法,我买了一个煎饼果子,回家后儿子独吞了,我连啥滋味都不知道,也没想到再买第二次。

过了两天,儿子提出想吃煎饼果子,我这才意识到那饼的味道应该不错。于是,送儿子时我又买了三个,一家三口一人一个,总算可以尝尝味道了。

入口就有种不一样的感觉,一个字“好”,两个字“好吃”,三个字“真好吃”。我吃出了玉米沙沙的香味,吃出了杂粮的味道,香甜可口,营养丰富。

这时煎饼阿姨问我夹不夹火腿。起身走近锅台,我问这饼多少钱一个。她说:“你不是买过吗?怎么还问价钱?五元一个。”我心里一惊,一下子拉近了距离,“那么多人,你咋知道我来过?我是来过,价格忘了。”“来我这里吃过煎饼的人,来一次我就能记住。”“这么厉害!这里是不是有玉米?”“有,还有豆。好多人都是大老远路过捎几个,说别人做的都是用小麦面粉代替杂粮,不好吃。我晚上十二点关门,有的人穿着睡衣还来买,知道我关门晚。反正没啥事,在家也是闲着,不如在这多等会。”“这么好吃,你咋不开几个分店呀。”“我年纪大了,忙不过来。”“那孩子们呢?”“他们都上班了,谁干这个呀!”“那你这么好的手艺要失传了吗?”“没人干呀!”

阿姨无语,我也该走了。那天,又是送儿子学书法,妈妈让我买些馒头。我先去买了高庄馒头,想着中间两个小时,回家还得再来,来回拐不如就近逛逛街,散散步,顺便再买两个煎饼果子,让儿子解解馋。阿姨一眼便认出我买的是高庄馒头,那高尖实在的外形、韧绵香软的口感,不知咋蒸出来的,并说她也爱吃,去买过几次。想不到跟阿姨这么投缘,下次再来,我想跟阿姨好好聊聊。

闲下来时,我就忍不住去查百度,想看看这煎饼果子是什么来头。原来,煎饼果子最初的形式可以追溯到明朝或清朝。据说,煎饼果子由一位山东人发明,最初的形式是一张山东大煎饼卷上一根油条和大葱,后来在天津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煎饼果子,并申请成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阿姨做的煎饼果子,面皮是杂粮,卷的有酱、生菜、油炸麻叶、火腿、鸡蛋等,沙中带甜,甜中有香。不过,杂粮是粗食,胃不好的人要少吃。

时代在发展,什么都发展。我们的饮食文化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食物品种越来越多,数不胜数,光面食恐怕就难以统计。美食如云,大家都变着花样吃,恨不得尝遍天下口味。“吃货”一词也变了性,褒义色彩明显加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现代生活从“吃”可见一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