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中的头像

胡瑞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16
分享

胡瑞中

有这样一本书——墙——可以当作一本书来读。

  墙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建筑。然而面对那高楼的丛林、城市的海洋,感受那环境的优雅,空间的现代化,我们怎能熟视无睹而没有联想到一点什么呢?

难以设想,如果没有那墙,世界会是什么模样?

    墙——一本奇妙的无字天书。

厚土之上,墙是最高的建筑,凌空而立,地有多高,它比地高。高天之下,墙是最大的建筑,倚势而踞,不管在多高多远处,能见得着的首先就是墙及它的构筑体。在山坡畦地,墙是最小的建筑,就地而设,挡土墙、防水墙、篱笆墙、其高与草齐。在新式建筑空间,墙是最薄的建筑,按需而成,玻璃墙、木板墙、钢板墙、轻质复合墙,它薄得无需计算其建筑面积。

墙是人类之骄子。

从古至今,墙作为建筑语言、结构音符、造型图画,呈现出千姿百态。有不同材料的如土墙、砖墙、石墙、钢板墙、水泥墙、粉煤炭墙……有不同布局形式的如纵墙、横墙、折墙、圆墙,有不同力学作用的如承重墙、反力墙、剪力墙,有不同施工方法的如版筑墙、块材墙、板材墙,有不同立面处理的如清水墙、混水墙,有不同建筑部位的如外墙、内墙、山墙、心墙、女儿墙,有不同用途的如城墙、云墙、塔墙、太师壁……这千类万种,发挥着各自力学的、美学的、宗教的、文化的和防护阻隔的功能。有了这墙,世界才会被装扮得分外妖娆!

墙是历史的见证。

巴黎公社社员墙,记载着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柏林墙,让德国的历史留下了一个长长的阴影;巴黎的凯旋门,用四方的墙面为法国资产阶级英雄镌刻着壮美的业绩;古埃及金字塔,由三锥形墙面为埃及帝王树立着至高无上的威严;中国的长城——从卫星与宇宙飞船上唯一看得见的——中国龙,纵连着古老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明……

    墙——一本辉煌的文化史。

在人类的起始阶段,我们的祖先超出其阴蔽的山洞空间去装饰那自然维护的石壁,为今人留下了难以破译的岩画。从亚洲到欧洲,在无有筑墙之先,这石壁就开创了人类最早的墙文化。

我国古代,墙得文化之先。它带着风雅、优美和浪漫,像锦带一样连结着悠长的文化史。

墙是文化的载体。

殊不知,是墙把艺术领进了殿堂。堪称世界艺术宝库的龙门石窟,在开凿的7300多座窟洞内,壁镌着十万尊佛像和3600多品碑刻,它向人们展示了北魏前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则把人们带入了另一种氛围。包括莫高窟、榆林窟在内,它展开的壁画达到45000平方米。这是古代的精湛艺术所反映的历史、政治、民族、宗教、文学……博大精深,连同对其分门别类的研究,形成了令世人瞩目的“敦煌学”。

现在西安城墙是按明城墙重建的,城池还坐落在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的丰京和镐京的原址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方形内面积11.32平方千米。它是不是世界城墙之最也没有谁去评价。但是,在中国的各大古都当中,西安市将城墙完整保留下来,为西安市保留了一个难得的财富,城墙与现代化建设和谐并存,已经成为了西安市现代化古都历史文化的标志。

应该说,又是墙把文明与进步融入诗情画意。《诗经·国风》描写青年男女或约会于“城隅”(墙角),或相会在“闉阇”(弧形墙),墙为纯真专注的爱情衬托出一幅幅优美恬静的背景。“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宋·魏夫人以墙作比兴,把个春暮野景描写得如此真朴自然、清丽可爱,饱含诗人念远的情思。“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里是陆游以墙柳作环衬,抒写与前妻重遇宴饮时的纯洁友谊与美好情愫。在古典戏剧《墙头马上》《西厢记》和《牡丹亭》中,墙成了不可或缺的与剧情十分相关的道具。李千金与斐少俊在“墙头马上引起欢娱”;张君瑞与崔莺莺等待“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约会佳期;杜丽娘面对“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伤春感叹……墙在人物活动中牵连、纠结着,或喜或忧……却烘托着一种挣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婚姻的高尚精神境界。

看今天,墙又引导人们走进了崭新的电子科技领域。数米见方的电视墙,是用无数电子管拼集而成的巨大荧光屏,妙不可言地给观众显示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图景。设于广场之上的电视墙,能让数里之外的观众清晰地看到电视节目。立于生活场所的电视墙,屏幕的新闻报道和广告文字,及时地将国内外的信息传达给社会。在一些城市的特殊需要的地方,比如地铁站,设置有用电脑控制的音乐墙,当您走近时,音乐墙便会奏出优美的旋律来,并且它还能根据您的不同步伐或动作,变换不同的乐曲,这样的旅行让您感到轻松而十分惬意!

墙是生活的伴侣。

墙原本是生活的内容,它使生活更丰富多彩。古代的九龙壁,既是平行展开的照壁屏风,也是供人赏心悦目的观览体;当代的宣传墙、广告墙,不仅是装扮现代都市的景观,而其展示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画图,就成为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教科书。人们曾听说,在德国北部一个叫巴特萨尔茨乌夫伦市有一堵盐墙,长426米,全用钢铁与树根砌筑。如果向墙体灌注盐水和矿泉水,就会产生类似大海般的清新氛围,让人们呼吸到有益健康的空气。如此等等。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类的墙体及其它的艺术以更大的公开性、多样性和系列性的特点展现在人们面前,是那样地不可缺少。

    墙——一本玄乎的人文学。

纵览古今,墙与人怎样不可分开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永远如此。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墙。因为墙随人意,为墙之道正反映着为人之道。

墙是私有制的产物。

有筑墙以来,墙与私有财产的权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墙之初创,人们就充分发挥了其围护阻挡、遮掩障蔽的功能。筑起围墙、院墙,清楚地圈定私家的地盘与空间,别人不得“越雷池半步”。偶尔有侵权的故事发生,就会引起蜗角之争,甚者还得见诸于官司。当然也有此类引为美谈的事,清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县内,两户本先因地界弄纠纷,后两家互相礼让,各退后三尺为墙,所以至今留下个“六尺巷”作为纪念。

墙为谁筑也为谁所用,但是随着私有性质的改变,其所属的性能特征也改变了。曾体现帝王威严的“紫禁城”,而今只是提供世人观赏的故宫完美建筑的一部分,当年的威严与气势不复存在。南京的城墙长33.4公里,堪称世界之最。可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连其围护的功能也完全消退了。然而,墙作为一种观念是不容易消退的。墙真是个怪物,它能让人欢愉与气壮,也让人忧愁与痛苦。“红杏出墙”使人产生春光明媚、生机勃发的无限情思,“墙头语鹊”让人提起雷雨见晴后清新舒畅的爽快兴致,“铜墙铁壁”则注入人不可摧毁的膂力。但是一旦碰到“兄弟阋墙”却给人以无端的烦恼与忧伤,碰到“祸起萧墙”就会让人们陷入无法解除的痛苦之中。宋朝诗人刘克庄曾因作《落梅》诗而受谤免职,他却以“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的诗句,表露了毫不忧谗畏讥的愤懑之情。传说中的古代善良劳动妇女孟姜女,因筑长城使得她家破夫亡,她万般无奈,痛斥暴君,哭倒长城。在被残酷压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封建统治制度就是一堵摇摇欲坠的颓垣断墙。

墙是社会的尴尬。

历史悠远而去,墙的残迹模糊了,墙的新姿浓重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扎根在广袤大地上的一幢幢大厦、一丛丛农舍,把城市和农村打扮得富有现代气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珠海、浦东等特区崛起,高楼林立,直耸云霄;农村、乡镇、僻壤家家户户盖新楼,广厦矗立,欢颜遂展。在城市,在农村,涂抹着现代特色油彩的墙,确确实实在在起着缩小城乡差别的直接作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墙的封闭据守作用,还在被人为地强化着:一个家庭围成一个匡匡,一个单位围成一个方城,墙还被当作界定用地权属和空间范围的重要手段。人们在墙边穿行逗留,总会产生一种很不舒畅之感,为什么墙总要把空间挤压得那么小?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城乡的畅通,都要开放、交流、辐射、通透,怎么不应该用现代化的笔法,去进行创造、发展呢?尤其是城市,人们的观念须来一个变化,围墙在可设可不设之间者,坚决不设,开拓出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来,好不舒服呀!

房地产的开发曾是引领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它关涉到经济的潮涨潮落。曾几何时,一些人跑马圈地,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筑起围墙,项目没有一个,只好让资金沉淀在围墙内的空地上。有的单位资金不到位,就举动盲目,招商引资。这就是一度呈现的到处有“烂尾楼”,围墙围着荒地的怪现象。经济泡沫了!这于墙有什么错?人为之罢了!

报载,2011年日本为围堵核辐射污水十分新奇地使用了钢墙。据说,4月9日,日本在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取水安置钢墙,防止污水流入大海。但是他们的专家推测,30年后,福岛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整个太平洋。看来钢墙围堵核辐射污水也就那样了。随后,东京电力公司已向海洋排放了约9000吨低放射性污水,而周边地区就均已测定出了微放射性物质。日本怎么办? 这问题应如何处置?有国际组织干预吗?要寻找围堵的墙和怎样围堵,世人在困惑!于之奈何?但是,为防止核辐射污水的再扩散和杜绝类似祸害的再发生,难道不应该追究责任?!这并不是天灾——是多么可怕的人祸啊!!

    墙——一本新型的精神宗教。

墙是实体更是象征。人们通过哲学的、宗教的窗口,看到这样那样的墙。有的是隐喻“必然”,有的象征妨碍自由的“存在”,还有的指涉人的徒劳无益的反抗的悲剧性结果。

墙是精神与意志的屏蔽。

属于意识形态的宗教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一种至关重要的文化现象。相信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可统摄万物,主宰人类。由此而来,就出现了敬畏与崇拜、认知与信仰,从而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与意志。西方的基督教把自己完全托付给上帝,伪造“彼岸”与“原罪”,在人们的意识与心灵中设置了窒息与扼杀的屏障。19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的兴起与挑战,基督教面临崩塌的危机。尼采发出了“上帝死了”的卜告!在他的《敌基督者》中更有没齿之恨:“只要有墙,我就要写在所有的墙上,——我要让写下的字母,即使瞎子也能看得见……”尼采就是要通过这墙上的书写撤除那窒息与扼杀的屏障。书中的愤怒和仇恨多多的,但尼采的宗教现象受到广泛性的关注!

墙是现实世界的象征。

面对死亡的恐惧是一堵横亘于生与死之间的墙。萨特的小说集《墙》着重呈现生死的对立、隔阂,刻画人物对死亡的反应与态度。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表现现实世界的荒诞、丑恶和人生痛苦,十分形象和深刻地表达了人的心灵取向和存在主义哲学的自由选择的思想 。

新的情景下的宗教,是普世的宗教。在处理人和天地关系、人对自然的态度和人对生死的看法上,不论是摆脱客体性奴役的三位一体的宗教,不论是权威惩罚、永恒地狱消逝的自由宗教和走出童年与少年的成年宗教等等 ,都有了人的意识的新指向。隔阂消退了,墙在等待对人和宇宙的新关系以及宇宙改变的揭示。

墙是国人的文化名片。

尽管宗教改革以后,西方基督新教强调个人直接与上帝交流,精神危机已由“忏悔”转向“心理分析”去求得“自由”、“解放”。但是,亚洲人更显示了宗教自由。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对自我的看法上,昭示了现代意义的一面。中国人没有人格化的上帝,追求价值之源的努力是向内而不是向外,不是等着上帝来的启示。或儒教的“深造自得”、或道教的“得意忘言”,均是把价值之源置于每个人的内心之中。与基督教那隔阂、堵塞得让人窒息的墙不同,中国人眼前的这堵墙是通透的。第一,中国人的“天地人一体”思想具有超现代意义,给人们以新的启示。第二,“内在于己,心外通人”,“内在于心,向外投射”的人伦、价值观,蕴藏着合理内核。第三,中国人主张的“自省”、“自反”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是一种值得挖掘的精神资源。第四,中国人的生死观。每一个人既可勇敢面对自身的死亡,又可积极地立身处世。立功、立德、立言是中国人自古相传的而且最符合现代人的一种新型精神宗教信仰。这就是一种人性的光辉,请问还有哪个民族具有?

世界卫生组织标志性建筑上,有一个装饰着的“蛇绕拐杖”的会徽(它源于古希腊传说中医神阿斯扣雷波手持盘绕灵蛇的神杖云游四方治病救人的故事),它是世界卫生组织的精神象征。当前时期,为“执杖”团结全球力量,抗战新冠肺炎疫情,世卫组织充当起了全球疫情报警员、抗疫协调员、防疫指导员,得到了各国的响应与关注。“蛇徽”的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

今天各国各民族在病毒肆虐,生命危难之际,必须守望相助,为共同打赢这没有硝烟战争,为创造共同的价值系统——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作为一个有担当和敢于担当民族,中国尽管自身防疫任务艰巨,但中国政府已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抗疫物资。刚3到4月全国共验放出口主要防疫物资价值712亿元。值得相信:中国人将为未来世界文化与精神的创生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可以这样畅想,因为墙这个自然、社会和意识的载体,人们的生活才显得如此色彩斑斓,光怪陆离!

    墙是值得人们关注的人学现象。它的价值意义与象征意韵,或叫你进入灵感而创造,或使你陷入迷惘而踌躇。如埃及著名的“白墙”,用以隔开上埃及与下埃及,象征边境的意义。又《圣经》中的耶利米哀歌之墙,也许可以从分离的象征意义来解释。等等。但是,墙还要与人们纠结着,就是要用其双重心理影响来中断沟通:如安全与压抑,防卫与囚禁等。至此,墙不就集中了子宫作为阴性与被动的象征意义了吗?

  就是这样一本书——墙——应该当作一本书来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