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平的头像

武德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27
分享

大荔沙苑一抹红

文/武德平

葵卯年九月二十三日,正是秋分时节,也是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我随大荔作协十余位作家朋友走进大荔沙苑腹地,参观了边疆退役军人王下辉创办的红色记忆收藏馆——“大荔县红色文化传习基地”。在这片“传承红色文化,追寻革命足迹”的“一抹红”里,我感觉自己见识了不少,收获了许多,那些珍贵的历史图片,那些罕见的烈士遗物,那些神圣的主席塑像,使我的精神接受了洗礼,灵魂得到了淬炼。

“让大荔的红色文化红起来、动起来、活起来。”这是我参观完在留言簿上题赠给王下辉的一句话,也是我心中闪烁着的一个朴素愿望。可喜的是,我的这点愿望,让已是满头灰发的王下辉践行了,成了现实,且卓有成效,映红了一方天地。这真是,红色基因誉满天,光荣传统代代传。

王下辉一九七一年出生于大荔县沙苑腹地苏村槐园一个“军旅世家”,他父亲王思德,一九四六年参军,解放前为保卫家乡火线入党,在彭德怀警卫团负责剿匪,任剿匪总队连长,是荔北战役和永丰战役中的战斗英雄,曾荣获五枚勋章,七十六岁在家病逝。王下辉的母亲也已病故。他的大哥王复选是自卫反击战中的空军地勤,一位铮铮铁骨的战士,曾荣立三等功。

在这样的革命家庭“红色家风”熏陶下,十九岁的王下辉踊跃入伍,赴新疆军区十一师服役,是一名战地通讯兵。入伍后第六年的一个冬天,他因执行部队一次保密任务而身负重伤,遂回乡养病。

命运竟是如此作弄人。满腔热情的王下辉为党为国戍守边疆,付出了太多太多,最终却沦落乡野,妻离子散,身无分文,什么都不是,甚至连基本的住房都没有,他曾一度悲愤交加。

后来,为了“有口饭吃”,王下辉经人介绍先后在《旅游商报》《人民周刊》和西部法治网做了一名“新闻民工”。

为给自己“讨个说法”,为给自己“落实政策”,为使自己的“晚年”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为使现在的老伴和儿女的平凡日子能相对过得好一点,他便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艰辛的“上访”之路,赴省上京,风餐露宿,被人唾弃,流血流泪,历尽磨难。这条路,王下辉一走就是二十五年!

令人欣慰的是,他被国家“安置”了,成为苏村镇政府一名普通的文化站职工。

二十五年的心酸路,就是为了这个极其普通的身份!

写到这里,我实在抑制不住,很是伤感。我们一些地方“权贵”,真让人无语、无奈、无助!让一位“军人世家”子弟,一位曾为共和国的部队“浴血奋战”过的伤员,一位“一心向党”终生传承红色文化的使者,无比地伤心流泪,无限地悲愤交融,无度地苦苦挣扎,至今连他最基本的生活补助都没兑付,他实在是没有感觉到组织对边疆退役老兵的一丝温暖。

然而,心灵“倍受打击”的王下辉却毫无怨言,依然是爱党爱国爱人民。不仅如此,他还拿出自己多年来的一点点可怜“积蓄”和丰富多样的“红色藏品”,创办了这个红色文化传习基地,开启了他人生中的别样旅程。

有人说他傻,我说,绝不是!他是达到了我们常人无法企及的一个高境界。

王下辉是“受苦受难”之后涅槃而生的智者,他说自己前半生的“苦难行程”是上帝赐予他的“考题”,他说自己后半生的“红色之旅”是党给予他的“答卷”,他一定不会辜负党的恩泽和期望。

如今,王下辉的“红馆”,租用位于大荔沙苑湖水库的沙滩排球馆室内场地二百多平米,三个馆陈列了他几十年收藏的军旗、战刀、革命英模画像、毛主席塑像、红色书籍和珍贵图片等一千八百多件,集红色收藏、文物展示、研究传承、研学旅行、主题教育为一体,以一己之力投资了几十万元。他把自己全部的“身家”都倾注于这份红色的事业。

是的,说起兴建博物馆、红色展馆,但凡投资几百万、几千万、上亿元的比比皆是,而王下辉建红馆本来就是他个人的一份红色事业,支撑他的是那一腔热血,是那永不退色的军人本色,是那对家乡、对社会浓浓的爱。

愿大荔沙苑这“一抹红”,红遍沙苑,红遍大荔,红遍天际。愿王下辉这位中国退役老兵的情怀,在他的红馆映衬下绽放出时代的光芒。

2023年9月23日于聚大荔·凌烟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