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灿灿的乡愁
——评史金功散文集《风吹芦花飘》
文/武德平
捧起这一叠厚厚的打印文稿,思绪在时空里萦萦绕绕。这是我的一位老同事史金功的心血和智慧结晶。他搞了一辈子我党的宣传工作,能出《风吹芦花飘》这本散文集,也算是给世人和后代留下了一些“念想”。
风吹芦花飘,这缕轻风是温馨的,在我的心中微波荡漾,把我的神思拽回到了22年前。那时候,我风华年少,做县委宣传部主管的《大荔报》编辑部主任,熟料,同事史金功给我投稿,是一篇散文,题目正是《风吹芦花飘》,几经商榷,精心打磨,后发于1998年10月《大荔报》上。
从那时候起,史金功便是我心目中一位体制内“别样”的大哥,一位经常爱写文章、很勤奋很用心的业余作者,后来他任副部长,更是坚持不懈地见缝插针地写作,用文字记录生活,用文学淬炼人生。他睿智的大脑时刻在修行着,于市井烟火里沉醉,纵然是神州出游,甚或是环球旅居,常年乐此不疲。他时常烟不离手,茶不厌浓,酒不嫌度数高,每每与人品茗论谈,滔滔不绝,故事里有春秋岁月,有乾坤风云,有人生几何,有情义哲思。一片芦花,世纪飘摇,金光灿烂的乡愁,便跃然纸上。
结构严谨,谋篇布局精到合理
史金功的这本散文集,共分为“故乡情思”“神州揽胜”“厦门旅迹”“环球瞭望”四辑,每一辑标题下都有一小段类似题记的文字,高度概括,如导语,如提炼,如精髓要领,如经典哲语,读起来沁人心脾,引人入胜。
加上附录,全书共41篇,约12万字。这本集子,虽显单薄,却也精致,虽不是大家之作,却是作者几十年辛勤耕耘的累累果实,是他值得骄傲的作务文学的“一料收成”。
纵观史金功的散文,结构非常严谨,谋篇布局精到合理。 第一辑中,《风雨洛河湾》一文,作者从关中平原上空厚厚的彤云,写到淅淅沥沥的秋雨,写到地面、公路、河流,写到黄河、渭河、洛河纷纷涨水,他作为包村干部在沙苑腹地、洛河岸边的沙底乡组织村干部防汛抢险的场景,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这个时候,作者笔锋一转,“我转身一看,原来洛河湾里还有一艘渡船,那是村民为种地方便而自筹资金打造的。我坐在船头上,听老艄公讲述着洛河的历史变迁及给两岸人民带来的幸福与灾难……”
紧接着,作者巧妙地通过“老艄公”,讲述了《洛神赋》,以及洛神造福一方、让沙荒变为绿洲的精彩故事,继而写到了过去作为皇家贡品的当地特产沙底辣子,以及红萝卜、山药、大蒜、大葱等驰誉神州。
文章结尾,拟人化地点题,写汛情过后的洛河湾,“静静的洛河,温柔的洛河,美丽的洛河,你是母亲黄河纤柔宠爱的女儿。我知道,你有一颗善良纯真的心,你离不开母亲黄河,你热爱大地父亲,你的心向着大海……”
风雨洛河湾,一曲防汛抢险的赞歌,一首颂扬洛河的诗篇!
《我陪母亲去厦门》是第三辑中首篇作品。文章开头,作者开门见山,“当北方地区处于数九寒天的隆冬季节时,有海上花园之称的厦门岛却正秋高气爽。应在厦门工作的儿子之邀,我陪着年已八旬的母亲去了一趟向往已久的鹭岛。”
作者写一年前做过股骨头移植手术的年逾八旬的母亲,“从西北到东南数千之里的行程”,竟然“不晕车、不晕机、不晕船,一天从早跑到晚还精神矍铄”,让他惊诧不已。
接着,作者通过在厦门做机长的儿子开车带着他和母亲,游玩“四面环海”的厦门,写出厦门不仅经济发达,而且干净整洁的环境卫生令人赞叹。“皮鞋穿上一周还乌黑锃亮”,“跑遍大街小巷,很难见到我们北方城市常见的碎纸、塑料袋和枯枝败叶”。
下面,作者写厦门纵横交错的公路、隧道和高架交通枢纽,以及厦门的精神文明建设,“我和母亲也多次乘坐公交车、出租车、BPT,这些文明风尚给我们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接下来,作者写厦门的绿树红花、休闲公园、写万石山植物园、写南普陀寺、写鼓浪屿、写鹭江、写南靖土楼、写金门海岸、写妈祖像等等,都是和儿子儿媳陪伴着母亲一路走来,展现了一幅几代人“游玩厦门”的生动画卷。作者选材独到,细节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谨,读来喜不自禁,美不胜收。
情感浓厚,字里行间传递真爱
在《风吹芦花飘》中,作者写到冬季的金水沟,伫立在清冷的河岸边,“手握一束随风飘荡的芦花,微微有一点暖意。不由使人想起《太平御览》中引《孝子传》里的一个故事。”紧接着写到,“我们不难想象,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年代里,奋战在白洋淀、沙家浜、洪湖里的‘芦荡火种’们,在严寒的冬天里怎样度过,芦花给中国革命事业的贡献及给劳苦大众的温暖,是永远也不可磨灭的。”
真情实感的蜿蜒攀升,自然而然地寄托了作者对人们群众、对革命英烈深情的厚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站立在蒹葭遍野的金水沟畔,作者思绪万千,感慨颇深。“芦花以思为重,芦絮以思寄情。站在金水沟旁,看着苇园之上的村舍,袅袅的炊烟在夕阳的余辉下慢慢升起,依稀可见憧憧的人影正从广袤的原野流向村庄。幸福的人们,祝你们的日子如金水河一样长长流淌,愿你们的生活象苇园一样蒸蒸日上。”其实,这是一种大爱,这是一种乡愁,这是一种情怀,飘飘荡荡的芦絮,进入了作者生命的深邃。
下面摘录作者在《我陪母亲去厦门》一文中写母亲的两段文字:
我说,妈,你敬香时许上一愿,让你身体健康,多活几年。母亲默默点了一下头。殿内香烟缭绕,木鱼声声,母亲在蒲团上双手合十,跪了数分钟才艰难地爬起。我一看,母亲布满皱纹的眼角似有泪痕,就问,“你刚才许了啥愿?”母亲说,“胡许哩,我老了,不许愿了,我让观世音菩萨保佑你们平安顺利,再保佑现在的好日子长久些,再好些。”我似有所悟,想到天机不可泄露,就不再言语了。
面向大海深处,在南靖土楼、胡里山炮台和五缘湾海岸时的情形又浮现在我眼前。“台湾有多远?”母亲的问话拽回了我的思绪。“不远,过了金门岛,就是台湾海峡。”我赶忙回答。“不过,海水是相连的,台湾有很多福建人和大陆人。”我进一步向母亲解说。母亲似有所言,但风浪将船摇晃了一下,母亲旋即回首指着厦门岛礁石上的一尊塑像说,“那是立的谁的像?”我说,“那是妈祖像,东南沿海的人非常崇敬妈祖,出海都希望妈祖保佑平安。”母亲若有所思地“啊”了一声。
对于在关中农村下了一辈子苦的母亲而言,儿子带着她去南方的大城市逛逛,并且有孙子们陪同,简直就是一件很风光、很激动、很满足的事。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母亲的那种深深的特别的真爱。
《爱在厦门》是作者在第三辑中的一篇文章,他这样写厦门的企业向当地果农献爱心,商购荔枝又物通过朋友圈美价廉地给市民们回购时的感受:“当我吃到美味的鲜荔枝时,不禁心生感慨,厦门人真有爱心啊!回想起前几天在网上看到陕西周至的果农将油桃倒在河沟里甚至在地里烂掉的图片新闻,真是让人心里像打了五味瓶,既涩,又苦。怎么都是生活在一个国度,那政府、市民的素质差异就这么大呢?!”
在《秦腔与乡党》一文中,作者这样写他在厦门旅居时夜晚散步听秦腔时的惬意感觉:“好在来厦门之时带了一个随声听,卡里录制的都是秦腔和迷胡。每当傍晚散步时,一段段秦腔戏伴随着微风吹拂,让人听得悦耳亲切,好像回到了八百里秦川的故乡一样,真有如痴如醉、心旷神怡的感觉。
秦人爱听秦腔,这话一点也不假。可能骨子里流淌的是黄河、渭河、洛水的血脉,骨架依托浸润着黄土高原的墩厚肥硕之势,秦腔也便就粗犷豪爽,气势磅礴。”
作者这本散文集中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带有非常浓郁的对故土、对母亲、对厦门的深情厚爱。没有情感的文字是苍白的,而史金功的笔下,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生活中尤其是自己在旅居中的情感体验,并在写作中力求用更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感受去描写事物和塑造人物。
语言朴实,写景写人尽善尽美
文如其人。史金功出生于大荔县范家镇,距离金水沟很近。他是农家出身,淳朴里没有一丝娇做,憨厚中尽显诚实,说话慢悠悠的,走路慢腾腾的,就出门办事和连下厨做饭,也是不紧不慢的,他似乎很享受那种看惯了世态炎凉的“慢生活”,却没有一点傲慢之气。
因此,在他的散文中,语言极少华丽,极其纯朴,一件事,一个人,一处景,娓娓道来,让人感觉非常舒坦,尽善尽美。
他写万众敬仰的“海上女神”妈祖,这样叙述:“山民供奉山神,农民献奉土地爷,而在沿海一带,渔民们敬奉的却是大海的女儿林默娘,也就是俗称的妈祖。我每天散步的厦门环岛路上,面向太平洋的西海岸上就有两处塑立着的妈祖像。妈祖像高十数米,用砾石塑身,慈眉善目,身着长袍,襟飘带舞,面向东方,出海的渔民在船行之前都要向妈祖像行注目礼。现在在银色的沙滩上,凡来鹭岛的旅客都要在妈祖像前拍照留念。”
这种毫无雕饰的语言,就好像是他坐在我的对面,给我讲妈祖的故事,听了一段,还想听下一段。
这种“讲故事”式的写法,在第四辑“环球瞭望”中最多见。《充满希望的非洲》一文,开头这样写:“朋友,你去过非洲吗?你去非洲见过撒哈拉大沙漠吗?你在非洲大陆旅行到过埃及的金字塔、东非的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和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吗……我想,凡是去过非洲的人,不领略一下非洲的自然风光和世界奇迹是绝对不可能的。毕竟去过非洲的人极少极少,但是,我们普通人却可以在书本里、电视片《动物世界》、《人与自然》里欣赏到非洲广袤的原野和原生态的自然奇观。非洲是世界最大的天然动物园。……”
《黄绿变奏曲》一文中,这样描述乡村的变化:“田野变了,村庄变了,黄土地上的人似乎也变了。过去的黄土墙已不多见,绿瓦红墙成了村巷的主色调。不少先富起来的人还盖了两层小楼并贴上了白白的瓷片。……年轻人最喜欢风风火火骑上摩托车去下田,去上会。你若要在路上碰到一个小伙子或姑娘,单从穿戴看,已分不清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
这种“讲故事”式的语言风格,很接地气,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像柳青,像路遥,像陈忠实,他具有深厚的“农村情结”,或叫浓浓的乡愁,只有和基层普通老百姓融为一体,笔下的人物和事件才能写得栩栩如生,并呈现出不同的典型性。史金功笔下的《鱼塘碧水清》《地头西瓜吃着甜》《同州当代最可爱的人》《流光溢彩的欧洲》等篇目,尽皆如此。
史金功心境豁达,退休生活悠哉乐哉,充满了让人羡慕的闲适和安逸。他在说走就走的旅行中享受着清新空气和自然风光,体味着金光灿灿的乡愁,点亮着亲情的温馨和快乐,探索者外面世界的精彩美景。《风吹芦花飘》就是他淬炼灵魂、践行大爱、启迪智慧的累累硕果。
最后,我就用史金功在这本集子的前言中一段话做结吧:“茫茫前路,明灯在指引。唯有高瞻,才能洞察事物的内在联系与本质。那是什么?那是诗和远方……”
2024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