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蓝文柯的头像

蓝文柯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0/13
分享

听蝉

就像燕子之于春天一样,蝉是夏天的信使和宠儿。我一直认为,夏天的真正到来是从听到第一声蝉鸣开始的。

北方的春天,春节过了很长时间往往还是春寒料峭,即使到了谷雨之后,老人们在早晚还是不敢轻易换下厚厚的衣服。小满之后,天气渐渐暖了起来,可以早晚穿着薄衫了。端午之后,槐树上的叶子繁密起来,椭圆修长的叶片整齐地排列起来。直到有一天,忽然听到树上传来几声熟悉的蝉鸣。

炎热的夏天已经来临,爱美的姑娘们其实早已换上了清爽的裙装,老人们手边也离不开蒲扇了。

每年六月中旬左右,就可以听到偶尔的蝉鸣。早蝉的叫声慵懒惬意,似有若无,时断时续。到了大暑之后,树上的蝉开始多了起来,它们的叫声也变得急迫密集。

尤其是炎热的正午,每棵树上都有许多的蝉在鸣叫,曲调一致,声调却有高低,吱吱呀呀,嘞嘞唧唧,汇成有无数演奏家参与的洪大旋律。鸣蝉各自卖弄自己的风情,生怕听众不能辨识它们的个性才情,一个个声嘶力竭,一个个竭尽全力。

如果碰巧处在这千百蝉鸣的惊扰包围之中,人很难做到心情平静。“蝉噪林逾静”只能是诗人心境,碰到急躁的鲁达就要“倒拔垂杨柳”了。

夏天天气多变,每当暴雨将至,闷热的天气中涌动着一股紧张的氛围,狂风渐起的时候,敏感的蝉开始四处乱飞,吱吱乱叫着寻觅安全的居所。

宁静的夏天,树上也有一种小蝉,灰土色,弱小,在夏日的树上歌唱自己谱的曲子,“伏啦伏啦”的叫声简直就是在提醒人们伏天来临要注意防暑。后来知道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蟪蛄”。

天气渐冷,秋风萧瑟,蝉预知自己生命的大限即将来临,传承生命的使命尚未完成,它的叫声中明显没有夏日的热情。“蝉之将死其鸣也哀”,蝉的叫声嘶哑微弱,也无怪柳三变写出“寒蝉凄切”的诗句了。

在我们当地,蝉被称作“知了”。这名字应该是从它的叫声得来。蝉的叫声是它们展示自我的符号,蝉鸣唱的是自己呕心沥血编写的情歌。

蝉有雌雄之分,能够鸣叫的只是雄蝉,它的腹部有鼓膜可以发声,鸣声嘹亮,吸引雌蝉的注意。雌蝉在树皮上产卵后,它们也就完成繁衍后代的使命,不久就结束了它们的生命。

蝉的生命短促而轰轰烈烈,志向虽非多么远大可是志气也是可歌可泣。

蝉的卵最少得经过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孵化为若虫,从树上爬到地下,自行掘洞,深藏在土穴中暂且栖身,以吸食树根汁液为生,在暗无天日的地方一待就是一到几年。直到有一天,又一个炎热的夏天来临,蝉的幼虫从潮湿的地下钻出来,在一个夜晚或早晨悄悄爬到树上,运尽全身之力拼命挣脱束缚身体的外壳,蜕变成为一只成年的蝉。

周而复始,循环罔替,蝉真正在大地上生活的时间大约也只有70天左右。以数年的努力,只为了这几十天的浪漫自由,蝉也可以称得上是凝神聚力、拼死一搏了。

在农村,蝉是孩子们的玩伴,它们陪伴孩子们渡过酷热难熬的夏天。

蝉这种昆虫,有翅却不能像鸟一样高飞云天,用庄周老先生嘲讽它们话来说就是“奋力飞也飞不高,碰到榆树一样高的有时也飞不上去”。所以,孩子们大都喜欢与这种呆头呆脑而且有点愚笨的昆虫玩耍嬉戏。

夏天在村庄附近看杏看瓜,听到蝉的叫声,看准它的位置,从它后面包抄过去,只须用手一捂,往往就能手到擒来。将它的翅膀剪下半截,可怜的蝉再也难以飞远,只是在地上扑棱棱的打着转。附近的老母鸡循声而来,将这蝉赶紧啄走,为它刚孵化出的一群小鸡做了营养配餐。

孩子们捕蝉纯粹玩闹,一般只是为了好玩打发无聊的时间。可是上学后读到庄周老先生的一篇寓言叫作《佝偻承蜩》,说是一个老人为了捕蝉专心致志地苦练绝技,恨不得把整个树林里的蝉捕个干净。他真是其心可诛,简直是要把这好玩的昆虫赶尽杀绝啊。

从庄周先生的一些文章里,我读出了一点不同寻常的信息:我觉得具有天地情怀的庄周先生似乎对蝉心有反感,也许是他某一天用餐时恰巧有蝉从餐桌上飞过留下了一点纪念吧。

蝉由若虫进化为成虫要经过痛苦的裂变,脱掉的那层壳称作蝉蜕。蝉蜕是一味药材,小小的轻薄的一层壳,其貌不扬,可是有疏散风热、镇静安神之功效。

夏秋时节,细心的女孩子们经常会到树林里捡拾蝉蜕。这时候,就要看各自的眼力和经验。将这蝉蜕收集在一起回家后交给大人,卖给药材商店可以有一笔收入,孩子们一般也能获得一些称赞和奖励。

蝉是不完全变态的昆虫,但是人们一般把它的若虫也以讹传讹称作“蝉蛹”。蝉蛹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和蛋白质。

在炎热的夏季,贪吃的人们在晚上或早晨会在潮湿的树丛或河边趁着蝉的若虫即将钻出地面或是刚刚爬到树上的时机来捕捉蝉蛹。他们把新鲜的蝉蛹在水里浸泡后冲洗干净,煸炒沥干去掉水分后,再放入油锅炸制,焦黄清脆,鲜美可口。

饭店里也有这道菜,制作的工艺可能复杂一些,叫作“炸金蝉”。曾经品尝过几次,可我总感到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味美,大概是悲悯之心太多的缘故吧。

蝉一生有限的时光主要是活跃在树上。古诗中经常描写蝉餐风饮露、自鸣高歌,蝉这种意象往往具有“志向高洁”的象征意义。

我印象最深的一首古诗是唐代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这时候武后专权擅断,骆宾王刚刚升为侍御史,就因为上疏论事触忤武则天,遭到别人诬陷,以贪赃的罪名被捕下狱。

年青的时候我就很喜欢这首诗,认为它很恰当地表现了诗人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心境。骆宾王借写秋蝉“露重难飞、风多难鸣”的遭遇来表现自己身陷囹圄的悲惨处境,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像蝉一样高洁的品德情操。人与蝉浑然一体,自然贴切,毫无斧凿的痕迹。

后来知道这首诗的前面还有一段序言。在序言之中,诗人更是极尽笔墨描写了自己心中蝉的形象气质与品格:“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 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这哪里只是简单几句诗前的序言,简直就是一篇对于秋蝉讴歌礼赞的诗赋。

在这诗赋之中,诗人将“高洁”二字诠释的淋漓尽致:“它就像君子一样高洁不群,像仙人一样有飘然之姿。顺时而变洞察时事,昏暗之处睁大眼睛看清方向,展翅而飞不改其志自甘淡泊。在高树上临风吟唱,姿态声韵有天赐之美;饮用天宇下清纯的露水,洁身自好却不求声名。”

如果说读了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这首诗,能让人感到几分无可奈何的落寞和恓惶;那么再读这诗前的序言,则让我深刻体会到一颗高洁傲岸、无论何时何地不改其志的耿耿之心。

后来骆宾王因唐高宗大赦天下出狱,他弃官而去。大约六十五岁的时候,武则天废中宗自立,骆宾王毅然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一篇《讨武瞾檄》高举起“拥唐反周”的大旗,痛快淋漓,名闻天下,流传后世。兵败之后,骆宾王不知所终。

蝉以鸣声展示自我,骆宾王以诗文昭告天下。

纵观骆宾王令人唏嘘感叹的人生,竟然与蝉的命运那样相似:他一生大部分时光蛰伏草莽身居下僚就像蝉的若虫长久地躲在地下,初露锋芒就经历像蝉一样蜕皮裂变的痛苦而身陷囹圄,接着是在短暂时光中轰轰烈烈勇敢鸣唱绽放激情,最后又像蝉一样迅速消失在无边的荒野。

于是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永远记载下这样的一页:一只小蝉,高居在树上,自鸣得意地唱着自己的歌谣。

生命虽然短暂,可是能活在诗人的笔下,惊艳千古,千百年来被后人点评述说,何其幸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