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文茹的头像

吴文茹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学员

随笔杂谈
202008/02
分享

青中留蓝

吴文茹

青中,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的一个小山村。

盘山而上,抵达郭家梁玻璃栈道观景平台,登高远眺,云海飘在文笔山上,晨雾缭绕拂面而来,像新雨撒下的空蒙,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喧嚣全无。

陪同我们的紫阳县城关镇青中村第一书记曾顺宝说:别人绘画喜欢留白,我拍照喜欢“留蓝”。他以蓝天为背景为我们拍照留念。他笑起来像个大男孩,露出深深的酒窝,他从额头向后捋头发的动作让我联想不久前看的电视剧《三叉戟》里面年轻版的“大背头”,形神皆似。联想到青中“飞地经济、节庆经济、平台经济”三个新生经济的探索,以及村两委班子和扶贫工作团队的实践,就像是配合默契的“三叉戟”,齐心合力,给理想插上翅膀,让梦想翱翔蓝天。


在青中村的蓝图里,最别致的一抹蓝就是喜欢留蓝的第一书记。

山上青中,地是绿的,天是蓝的,绿色和蓝色一样的广阔,蓝色和绿色一样的盛大。站在这样的天地间,令人心胸开朗,壮志满怀。

我从郭家梁到皇茶园,走在旅游公路上,有观光步道,有沥青路面的自行车绿道,有红色塑胶的跑步道,还有花廊、共享单车,哪一样都和概念中的山村不搭界。花廊里有价值千元以上的德国种紫藤,有百元以上观赏类奇异瓜果,还有有可以随手采摘的旱地黄瓜,正在蓬勃生长的巨无霸南瓜。

穿着宝蓝色圆领短袖T恤的曾书记,带着我们一路走一路说,整个村就像是他的大家庭一样,每一户村民的今夕,每一片土地的变化,每一条道路的选择。健全的制度,完善的体系,成熟的做法,宝贵的经验,如数家珍。

要想富,先修路,在青中村已成现实。2015年以来,青中村建成旅游公路9.2公里、村环线公路6.2公里、连户路15公里。现在的青中村,有人住的地方都通了水泥路,农村“路路通”已变身“户户通”。

曾书记说,青中村的主要产业是茶叶。以前,农民为了管饱肚子,把茶园改种了玉米。扶贫后又种回了茶树。山上页岩的地理条件,茶树种得分散,有一窝土,种一棵茶,一丛一窝的。现在,实施了规范设计、科学管理,漫山遍野的茶树,争先恐后长得油光发亮,齐刷刷地像是整齐的士兵。

美丽新青中被命名为全省“美丽宜居生态示范村”和国家“森林乡村”。青中成为乡村治理的一个模范样本。就像是从种试验田、养林下鸡到茶园分片到户,曾书记一次次成功“打样”,一个个小样本打成了一个大模范。

曾书记说,当时让村民养鸡大家有畏难情绪,担心养不活、卖不出。他就自己流转了一片茶园,把村民挑肥拣瘦剩余的200多只鸡苗留下来,亲自养鸡、务茶,打样成功后,村民纷纷效仿,现在家家都养鸡,还出了几个养殖大户。

茶叶需要专业化的管理,才能有好的效益。于是,曾书记他们请专家培植茶苗、规划茶园,做出了标准茶园样本,然后把全村的规划图化整为零,分给每户茶农,让他们照葫芦画瓢,按着规划图的样子,管护茶园。这样,由点到面,形成了整齐划一的效果。茶农按标准样板做好的,可以得到奖励和补贴。

曾书记说,当初做民居也无人看好,后来盖了样板房,请了专人经营,有了成功的例子后,大家都愿意做了。他抓住了村民只有看得见、才会信得过的心理,让他们眼见为实,让他们拿到真金白银,让他们自觉自愿去实施村里的整体规划,把纸上的蓝图画在了绿水青山的乡村田野。

我站的青中村文化广场的巨幅画展前,青中强化党建引领、决战扶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从凋敝之困、攻坚之勇到扶贫之光,已然眼见为实。

在青中,我遇到几个名字里有顺字的人。有扶贫干部“志顺”、“川贝”,还有第一书记“顺宝”。曾书记说他小名宝儿,排行顺字辈。小时候他自己跑到学校报名上学,当时还没名字,就给自己取了“顺宝”这个名字。

走在青中村的大路上,我们还遇到一位背了满满一背篓新土豆的大姐,她拄着竹竿走着,步子大而坚实。问她,累不累?她说,累,但没关系啊。她因用力而满脸通红,格外精神,倍显年轻。她六十六了,大顺,我叫她“顺姐”。

顺姐沿着山间蜿蜒的连户小路回家去了。陡坡上的红椿树,挺拔直立,高耸醒目。它们扎根深,木性极为稳定,不管寒暑都不变形、不开裂、不弯曲,韧性足。这红椿树就长着青中这块土地的精气神,庇护着它的子民们。

翻越曾顺宝的扶贫日记《青中嬗变记》,里面记录了青中村的六个华丽转身:从出门无路到脚不沾泥,从取水无井到水到渠成,从蛮荒之地到网络全通,从天穿地漏到联排别墅,从糊口混顿到产业兴旺,从贫困山村到美丽青中。亲眼看到了这一切,我对曾书记说,我想来这里当个农民,甚至想当贫困户,住进搬迁的洋房或者五保户的安置房。包一片茶园,租一户民居,种一垄土豆。曾书记笑道,我也想啊,我的扶贫对象都住进了新房,我的房贷还没还完呢。

去过青中村的人,愿意再去,甚至愿意留下来,就是青中的留蓝。


对青中村,拂之不去的画面里,有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

母亲,1963年出生的汪信芳,小学未毕业。2013年丧父,到2015年,家里三年死了三人(一年死一个,儿子他奶他爸他伯),厄运连连,贫困交加。

儿子邓升刚,今年28岁。自幼患有疝气,三次手术,都因术后干农活用力过猛挣开伤口而复发,导致小肠下漏至睾丸,疼痛难忍、几经崩溃。村民说,犯病时,他撞树、滚石头,好好的孩子硬是弄得精神失常、智商低下……我们都是经历过各种疼痛的人,我们或许清楚自己能够忍受疼痛的最大程度,但我们一定不知道那个极限。后来,曾书记和村扶贫干部帮他多方寻医问药,通过扶贫救助、合疗资助等多重保障,再次手术,术后恢复良好,彻底治愈。现在,他和母亲种地务茶养殖,他还在村里公益性岗位做力所能力的劳动。母子俩住进了村里给五保户盖的房子,他们终于摆脱了贫困。我们去看望了他们。

他们住在二层楼房的一层,门前有五六米宽的水泥路面,路的边沿,邓升刚用各种各样的盆盆罐罐,种了十几盆花草和蔬菜,长得茂茂盛盛。我心里乐了,他们再也不是别人说的霉运缠身,养啥养不活、种啥种不成了。

母子俩见我们来,笑脸相迎,在门前摆开了一圈小木椅。邓升刚在屋里忙活半天,给每个人端了一杯茶。一次性白塑料杯子里淡绿色的茶水,香气单纯。他们母子紧挨着门框两边坐着,大家面对面围成了一个椭圆。

母亲穿着白底黑圆点长袖衬衫,雪白色的活领子。她慈眉顺眼,齐耳短发和衣着整洁,一看就是个干活麻利且少言寡语的人。她的目光一直平视着前方略低一点的某个地方,偶尔抬眼看着我们,一脸拘谨又充满了感激之情。当说起扶贫干部的关怀和帮助,她只说了两个字“感谢”,嘴唇就颤抖着说不出话来,眼睛也噙满了泪水,忍住没有流出来的泪水很快就渗入她的眼眶里了。提起早逝的老伴,她哽咽了,但很快也咽了回去。吃过了太多的苦。当她看着儿子的时候,脸上突然有了光,洋溢出发自内心的欣慰,和对生活的满足。

儿子安静地坐在那里,并没有想象中的呆傻。他看着我们,听我们说话,时不时起身给每个人杯子里添水,然后又坐在母亲身边,胳膊肘支在腿上,保持着身体前倾的姿势。他皮肤底子是白皙的,脸色红润饱满,可以说是白白胖胖的。他五官端正,大而舒展,完全没有了当年剧烈疼痛痉挛抽搐留下的痕迹。

我们去的时候,他穿了一件蓝白竖条纹的浅色衬衫,看起来也有点脏旧,像是病号服。曾书记说,去换件衣服。他进屋磨蹭半天,换了件蓝白拼色鸡心领的短袖套头衫,上面的字母图案挺时尚的。他的行动较之他的年龄来说还是迟缓的,但他像小孩子喜欢家里来客人一样,眼睛里闪烁着发自内心的高兴。

大家拉着家常,母子俩双手交织,双膝并拢,端坐着。邓升刚眼睛一直看着地面,表情淡定,若有所思。听到我在夸他养的花、种的菜,他的目光才和我对接了一下,目光里纯粹的开心让我过目不忘。看到有人在驱赶蚊子,他转身进了屋,我凝神听里面有开关抽屉的声音,过了一会儿,他拿了一根点燃的香出来,紫红色的,准备摆在我们围坐的圆圈中央驱赶蚊虫。可是那时大家已起身要离开了,他脸上略过一丝失落,迅速把香放在窗台上,笑脸送我们。那一刻,我看到他本性的善,柔软而敦厚,曾经脆弱已然坚强,曾经绝望已然重生。我的眼睛湿了。我好想多坐一会儿,只是陪着他们,什么也不说,都安宁喜乐。

走了,我不时地回头看。当母亲收起最后一把板凳时,儿子蹲在了他的花草前,托着下巴,凝视着一棵紫色的凤仙花。我知道,那种凤仙花又叫指甲花,我童年时印象最深的花,把花瓣捣碎,用树叶包在指甲上,能染上鲜艳的红色,非常漂亮,远胜于现在的指甲油。我好奇他在想什么。如果他的记忆没有被病痛吞噬,他一定在想,童年时像向花儿一样的小伙伴现在在哪里。

我想象他凝视着凤仙花的笑脸,清晰地印在了脑海里。我仿佛看见一颗晶莹的泪花笑了,笑得那么灿烂,如同盛开的蓝莲花,清新朴实,纤尘不染。


 

在青中,每到一处,第一道程序就是喝茶,仿佛一种仪式。

在我眼里,那炉火中翻炒的纯青,那茶盏上飘拂的云雾,那田野里成行成列的祈盼,每一枚叶子都怀揣着翠峰,青中的一草一木都书写着生活的愿景。

曾书记说,以前的青中人,眼皮耷拉着、麻木,漠然,人畜共居。2015年去的时候,还无处下脚,无法落座。现在的青中人,个个都是喜眉笑脸的。

他们心里有数:家境殷实靠奋斗。以前茶苗三毛五一棵,政府出三毛,老百姓出五分,但五分也出不起。后来国家就送茶苗,鼓励村民以种茶为主。如今,茶叶合作社吸纳会员168户,贫困户108户。人均两亩茶,养个金娃娃。

他们心里有数,春茶一刻值千金。为了茶农增收,曾书记他们请县里技术员培训指导,请村里能人办茶厂。从卖鲜叶,到延采夏秋茶,还培训茶农,学做白菜、黑茶,增加收入。村民朱达照说,现在从种植、管护到采摘,都有合作社的专业指导,芽头醒得早、发得齐、长得匀、采得尽,芽肥体壮,不愁卖。原先白天采茶,夜里炒茶,两天只得两三斤成茶;如今家门口就是茶厂,清明前鲜叶一斤能卖到60元以上,比原先成茶价还高。同样一亩茶园,收入翻了好几倍。他成了种茶大户,参加了县上职业茶农培训,还成了青中村茶叶产业党小组组长。

他们心里有数:当初顾虑养鸡不划算。扶贫政策解决具体问题:鸡苗17元,补助10元,老百姓7元。半年出栏。后来全村两百多户人,订了一千八百多只。鸡卖不出去的时候,第一书记天天卖鸡。卖一只鸡送一斤土豆片或一斤青辣椒。土鸡25一斤,一下子打开销路。如今,养鸡合作社吸纳42户,贫困户18户。科学喂养,把鸡喂到茶园里,除草除虫,养鸡成为青中第二产业。

他们心里有数,鸡群里养鹅,防蛇防黄鼠狼,做养鸡场的保安。这些年是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在为他们兜底,广大扶贫干部在为他们撑腰,保一方平安。

绿茶喝鲜,黑茶喝陈。在品茶中,我品出了曾书记他们的扶贫之真谛——陈化需要时间。我们跟随太阳从清晨里出发,空气里闪烁着金色的光,在一杯杯毛尖中看见了一只只“蓝尾鹊”的翅膀从睡莲的梦乡展开,归来。

回乡3年多的张治伦,发展林下养殖,注册了养殖合作社。他一手打造起青中村微信公众平台,开办“青中农庄”微商城,专卖村里的土特产品,做得有声有色,他被推选为村文书;在广州打工的谭科梅回村当“羊倌”,投资50万元开办科梅农场,推行“小羊共育”模式,她递交了入党申请书;“85后”老板张贤林的服装生意年入百万元,在北京买了房、车,还落了户。他回村后准备投资100万元发展生态养殖。越来越多土生土长的返乡青年,由“蓝领”到“绿领”,正在践行和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振兴乡村的宏大伟业。

目前,青中村有林地11451亩,耕地1200亩,茶园2100亩,人均实现2亩茶,茶园套种桃、李、梨、车厘子等700亩,现已挂果。建成SC认证的茶叶加工企业1个,年产茶叶15吨,户均茶叶收入超过8000元。积极发展林下散养土鸡,培育养殖大户4个,百羽养殖户68户,年出栏土鸡3万羽。现在,青中村的土鸡和土鸡蛋已经颇有名气。他们还引进市场主体流转土地30亩,建成小菜园208块,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邀请农业专家驻村指导,探索出了小菜园领种农耕体验模式,受到了市场热捧,群众获得了土地租金和管家薪金双重收益。这一串串数字背后,凝聚着扶贫攻坚者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采访调研中,我看到了乡村巨变内在的力量——党建的作用。青中村委会有党员17人,4名致富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紫阳县委3名驻村干部、22名党员帮包104户贫困群众;安康市政府办公室52名党员领导干部与108户群众“结对子、交朋友”。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支部带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以党建促脱贫起到关键作用。他们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建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戒赌戒毒委员会,引导和教育群众树立文明意识,增强正能量;他们大力推动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他们为考上大学的学子举办集体升学礼,为搬迁到新居居住的人举办集体乔迁礼,为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建立了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室。为了把“最能打仗的人”聚集在产业链上,青中村在茶叶、林下养殖、生态蔬菜3个特色产业合作社分别成立了3个党小组,14名党员发挥各自产业发展优势,带动群众致富。

把党建挺在脱贫攻坚的最前沿,把村党支部班子和党员培育成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这是曾顺宝担任第一书记后的村支部党建目标。他说,我理解第一书记不是官,但谋划干事要第一,冲锋陷阵要第一,作风纪律要第一,吃苦耐劳要第一,这才是第一书记应有之义。掷地有声,必有回响。如今的青中村,风光秀逸,环境整洁,人美茶香,精神焕发。扶贫攻坚者对乡村振兴的创新理念,对特色乡村文明的挖掘和提升,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对美丽乡村建设付出的责任和担当,极大地鼓舞了许许多多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的人们。

“这里的故事还很多,就让山歌唱给你听”。离开的时候,有人唱起了紫阳民歌,悠扬婉转似高山流水,淡雅如深谷幽兰。一些温暖的歌谣,每一个音符都是希望的呼唤;一些浅显的故事,流露的是人间的温暖。

山路蜿蜒,屋顶上的板岩泛着灰蓝色的光。那一片片天然的砖瓦,千万年里就坚固长在那里。遥远的风景依然清晰,奋斗的浆声乘风破浪,巴山夜雨又刷新了一个日子,岁月的潮流波澜壮阔,一枚毛尖潜入深蓝。

下马观花且走心,青中漫笔不停耕。我留下了一抹“建行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