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文茹的头像

吴文茹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学员

随笔杂谈
202302/13
分享

悠远的驼铃

——读《6.9,79大爆破》随笔

吴文茹


……

冰雪没有覆盖住的先民

那些黑色的重影

悠悠地昂首,一路向西

像一次迁徙一场风暴的开拔

折返再向西涌进

我们的先人,披着古长安的薄霜

穿过黑色丘陵,黄土残垣

穿过疼痛,和冻土上的人们

穿过战火,和历史的丛林

穿过时间的海峡,和季节的洪水

……

初识尚涛老师,是在2022年社区组织的摄影比赛中,他获得了一等奖。他获奖不只是因为摄影水平最高,也不是摄影作品最好,而是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天端着单反相机,在小区里拍摄一花一草一木,抓拍孩童们游戏和老人们耳语的温馨瞬间。像我的父亲一样,他们的精神感动和鼓舞了大家。在颁奖仪式上,我得知他的事迹还登上了《华商报》,对老人刮目相看了。

我和尚老师第二次、第三次见面,都是在小区的花园里邂逅。一次雨后,一次雪中。两个摄影爱好者有了另外一个共同的话题。喜欢拍照也喜欢写作的他希望读到我的作品,我送给他一本《雪域星生》。他推荐我读读他写的“《6.9,79大爆破》——11团一营二连战士李玉喜当年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的感人回顾”,并谈谈我的读后感。文章虽然不长,但因为我的身心近两三个月一直在与“阳”共舞,阅读计划就从年前拖到了年后。想来,春天就是最好的时候。

《6.9,79大爆破》,记录的是四师步兵十一团一营二连。那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红军连队。它的前身是1927年曾参加秋收起义的湘赣游击队,先后参加过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华北抗日战争、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南下北返、中原突围、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等重大战役。在经受炮火的洗礼和生死的考验中,涌现出史金山、朱杰、张富清等30多名战斗英雄。他们训练有素、军纪严明、作风过硬、英勇善战、敢打敢拼,能打硬仗,屡建功勋。

解放后,二连跟随部队积极参加新疆剿匪,修筑兰新铁路、天山独库公路,阿克苏绿化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作为新疆应急作战部队,还参加了“西部—99”,“西部一91”,“砺剑一07”等重大军事演习和重要工程建设,再立新功。

文章重点描述了李玉喜和他所在的四排火箭一班:连队进入铁力买提达坂,立即投入到施工中。每天从天刚亮一直马不停蹄干到天黑,几乎没有休息天、节假日。铁力买提达坂,海拔3778m,空气稀薄,高寒缺氧。战士们头晕脑涨,浑身乏力。生活上馒头蒸不熟、开水烧不开,大家一下子难以适应。但全体官兵没有被困难吓到,他们提出了“战风天,斗雪天,超额超值拼好天!”

往事如烟,历历在目。文中对大爆破的描述来自于李玉喜的回顾。他给我们展现了那场特殊的战斗和那些特殊的战士,展现了另一种硝烟中的英雄壮举。

二连一开始的任务是爆破下挖高出图纸要求约60公分的路基工程,但因交通和战备等原因,团里要求二连同时还要抢通通往巴音布鲁克草原的便道,这段便道必须穿过铁力买提达坂的一座山头。要开通便道,必须先炸掉这座山头。二连四排火箭一班承担了这一急、重、险、难的爆破任务。他们一班6人,在班长刘裕明、副班长张运师的组织带领下,把决心变成团结拼搏高质量圆满完成任务的实际行动,苦干巧干,默契配合,使集体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火箭一班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在刚开始连黄羊都望而却步的陡峭山崖,硬是靠铁锤、钢钎、镐头开通了施工便道和打炮洞的施工平台。接下来他们连续奋战,提高推进进度。当主炮洞打到10m时,由于炮洞相对密闭,粉尘、噪音较大,加上海拔高缺氧,出现头晕、脑胀、恶心症状。休息一晚上好些,但第二天症状就又发作。尽管如此,他们毅然坚守着工作,诠释了“军人是一种牺牲与奋斗”的革命情怀。在与花岗岩的搏斗中 ,6个人用了40多天,完成了高1.89m,宽2.0m,深30m,石方量113.4立方米,3个30—40立方米的炸药室 ,总石方量约218.4立方米的主炮洞挖凿任务

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段文字。密集的动词,具体的数字,紧张的节奏,生动再现了战士们艰苦奋斗的场景,金属和石头的碰撞,困难和毅力的较量,如刀光剑影般闪烁,如驼铃声声在旷野中悠远。尚涛发出了“他们如胡杨坚强,他们似格桑无畏”的赞美。但最感动我的是最后一段话:对一个班来说,如此艰巨浩大的工程完成后,一切却都平平常常。没有鲜花掌声,没有欢呼雀跃,更没有庆功酒。仅有的是段副营长的口头表扬和“火一班”抱团庆祝的喜极而泣。

“火一班”是“火箭一班”昵称。任务还在继续,我在期待着庆功的礼炮响起来。

炮洞完成后,战士人未下鞍,马不停蹄,给炮洞装炸药。这活既难干又危险,必须胆大细心。总装药量40余吨,是两个连铆足劲提心吊胆、汗流浃背用了两天时间从向阳桥扛上达坂的。面对装药,火一班的每个战士深知责任的重大。每一步骤严格按照规程要求执行,积极默契配合特务连工兵排的工作,做到万无一失。装药,先将硝铵炸药装到一半,然后倒出半袋TNT炸药,将火雷管一盒中间取出一枚,再把电雷管插进去,放到TNT炸药袋中间,再把倒出来的炸药装进袋子里,扎好放在已装至一半的硝铵炸药上,再把硝铵炸药填满后,将引爆线引出洞口。炮洞里严格不能使用手电筒,以防静电引起爆炸,而是靠小圆镜通过反射洞外的光取得照明,整个过程不能有丝毫马虎。

装完炸药再用土添炮洞。填炮洞必须更加精细,他们小心翼翼地花费了近四天才完成。每填土一米必须用木桩夯实后才能继续填,直到最后。主炮洞装药30多吨,11个辅炮洞每个洞装药1吨。主、辅炮洞总药量40余吨 ,开创了11团铁力买提达坂施工爆破的先河。启爆时七工区全区停工三小时并做好一切防护隐蔽。所有干部战士撤退至启爆点五公里以外。但大爆破启爆时,并没有听到太大的爆炸声,却有极其强烈的天揺地动的感觉。随之而来的冲击波犹蘑菇云般腾空而起,刹那间铁力买提达坂飞沙走石,遮天蔽日。数小时恢复平静 ,工作人员进入爆破地,一眼发现半座山没了,大爆破成功了。

这段文字,精确、精准、精彩地描述了爆破前后的作业流程,告诉人们这不仅仅是高强度的体力活,还是一项高精密度的工程。作者详细介绍了给炮洞填充炸药和启爆的操作过程,让读者看到了一座山是怎么消失的,是当代愚公——火一班的战士,用火一般的青春夷平的。炮声隆隆,青春之歌在我耳边化作驼铃阵阵,渐行渐远。

……

我们步着先民足迹

承袭伤疤就像承袭丰厚的精神

我们背负古旧的寒霜

仿佛顶起历史厚重的文化

我们拔起帐篷去远航

把所有的疲惫丢进生活之下

……

那源自鲜卑山的嘶鸣

那漫长的抵达和驼队们追逐的落日

……

40多年后,当李玉喜他们回顾那段刻骨铭心打主炮洞的40余天,深刻概括为四个字:险,脏,累,差。险。每天要带着工具、炸药、干粮和水上下两趟陡峭山坡,打眼、放炮、清碴。上下山坡摔倒是常事,又怕架子车把人带下深沟。险象环生,危险四伏。脏,由于打风钻粉尘很大,战士们每天和土里面爬出来的没有两样,吸入肺部的粉尘更是无法考量。在工地喝水,吃饭没水洗手,衣服上擦一下就下手了。累,火一班共6人(班长刘裕明、副班长张运师,战士马慧生、赵永国、段进辉、李玉喜)。每两人一组。一组打炮眼,一组装药点炮,一组清碴。还得抽出一个人来,观察山上有沙石滑坡。面对如此繁重的劳动,每天都是汗水浸透衣裳。差,装备太差。内燃机钻质量性能不过关,还不如铁锤钢钎快。只配了一台风钻,提高了一点进度。下雨天施工没雨衣穿,战士们家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把装炸药用过的塑料袋披在肩上遮挡雨雪。

想想过去,看看现在。如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海底隧道、跨海大桥,穿山越岭,横跨江海,好像就是神话。如今,爆破声停息了,但英雄们归来了。英雄连队在“创四好”“争五好”的年代连队曾三次创“四好”连队,五次被评为“先进连队”,不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五好战士和标兵。在新的历史时期,二连不断迈向新的高度,取得新的成绩。作为部队的刀尖子,他们的优良传统传承有序,更锋利,更有力,更过硬,不愧为三五九旅新一代,天山雄师功臣连。对此,李玉喜和他的战友们,无比自豪。

……

难能忘却

三千铁骑遁入地下

五百脊梁扛起敦煌

那些堆上阳光的微笑

身披丝绸与霞光

最能衬出阿姆河蔚蓝的影子

……

尚涛老师感慨说,时间的列车不会停下。但感谢他让我读到了这淳朴的文字,厚重的故事,永恒的精神。文中的旧合影、新照片,让我认识了那些最可爱的人——火箭一班战士的青春风采,阔别38年后的李玉喜重返阿克苏老部队焕发新春。翻阅尚老师的美篇,我还读到了《天山脚下爱民曲》——记述步兵十一团修筑独库公里期间为牧民驱狼的感人事迹;读到了《艰苦的岁月,铭心的记忆》——纪念步兵十一团支左由乌返阿归建翻越天山五十周年;读到了《不拍天坍陷,豪情映雪山》——记某部二营指战员战胜特大雪崩的事迹等。还有他写的《永怀戍边影,更念战友情》《难忘军旅岁月,铭记战友深情》等回忆战友的文章。篇篇怀念、字字真情。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光荣。

我把读后感和尚老师做了交流,他很高兴,说今年赶上独库公路竣工通车40周年,正好做个纪念。我也很高兴。能为这些让人尊敬的老兵做些事、能为社区文化尽点力,是我的荣幸和快乐。我们说起新疆,和文章中提到的阿克苏,位于天山山脉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部,与伊犁自治区毗邻。伊犁,我出生的地方,原来这是来自故乡的故事,怪不得这么亲切,怪不得和我的长诗《驼铃》一起读,也是这么丝丝入扣。

新疆伊犁伊宁市,我就是从那里出发来到长安的。记得六年前,我自驾穿越新藏。全长561公里的独库公路连接南北疆,上翻峻岭,下穿峡谷,途经独山子大峡谷、那拉提草原、巴音布鲁克、天山大峡谷等,一路风景如画,体验到从火焰到海水的冰火两重天。一天,一群野骆驼穿越公路,阵线拉得比较长,有的还站在路中央,看着远道而来的车辆。我停下车,久久注视着它们,拍摄记录它们,并目送它们,昂首阔步,远去。

……

现在,我与这路驼铃站成一队

我们的荒漠辽阔,我们的内心辽阔

一个个姓氏厚重,一段段文字厚重

那驼峰上是慈祥,敦煌妙音的呢喃细语

那些早凝固掉的鞭声,和跪膝的沉吟

……

——2023.2.10文茹晨记于长安素雪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