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文杰的头像

王文杰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8/09
分享

海口骑楼老街

海口骑楼老街

我每次到海口,除了去海边的椰风椰韵中闲逛之外,还有一个必去的地方,那就是海口的骑楼老街。那里有海口的历史,民国的风情,南洋的故事,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吃。

记得第一次到海口是在1989年,当时正值海南刚刚建省,一股海南热席卷全国,很多人尤其是企业老板们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不已,好像这片刚刚升温的热土是专门为他们准备的。那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两年,正值青春澎湃,恰逢少年,风华正茂,正是心里充满梦想,这山望着那山高,牛逼哄哄的年龄。我借着从唐山去武汉出差的机会,顺便到海口看看,也想凑个热闹。当时的交通没有现在便利,我记得先乘火车到湛江,从湛江乘坐小公共汽车到海安,从海安乘船到海口新港。从湛江到海安的路让人记忆犹新,走的都是乡间小路,颠簸难受不说,有很多地方,因为路上都是泥坑的缘故,车主要乘客都要下车,下车之后必须乘坐村里的手扶拖拉机才能到达坑的另一头儿,然后再上车继续颠簸前行。手扶拖拉机不是白拉你过坑,每位乘客要交两块钱。这样的阵势,我在北方从未见过,这次也算是开了眼,觉得又可气,又好笑,到海南,要先过坑,才能过海。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车主为了赚钱而故意挖的坑。多少年过去了,当初这些经历都已经变成好玩儿的回忆。

第二次是在2008年,受一家医药公司的委托到海口中院出庭应诉。诉讼中,我发现对方主体有问题,本来是公司的事,对方却以个人名义提起了诉讼,这是一个原则性错误。庭审过程中,法官一再试探我们的态度。我感到了压力,便紧紧抓住主体不适格这一点,严防死守加死缠烂打,很快法庭辩论结束,法官宣布暂时休庭。主审法官把对方代理律师单独留下,让我到庭外等候。过了大约十几分钟左右的时间,书记员把我叫进法庭,然后法官对我说,原告撤诉了。在海口的庭审圆满结束,便匆匆回京,因为下一场诉讼已近开庭。

两次到海口,当时只知道海口有着和内地完全不同的风景,还不知道海口有什么名胜古迹,并且两次都是急匆匆的来,急匆匆的走,即使是向往已久的自然风光,也未及观赏。

从此以后,或因了仲裁,或因了诉讼的缘故,又多次来到海口。

十二月份的北方已经冰天雪地,东北尤其是黑龙江等极寒地区已经在零下几十度的温度。此时的海口,却是让人舒适的季节,不避冷,也不用驱热。对于海口人来说,可能是一年中比较难熬的时日,但对于北方人来说,风是舒适的,温度是适宜的,大自然是枝繁叶茂的,不管在哪里,都可以随心所欲的行走,忘我的欣赏自然的、人文的景观和来来往往的热闹,这正是很多北方人像候鸟儿一样飞到海南避冬的原因吧。

我又一次来到海口,是为了一个仲裁案件,开完了庭,我决定到骑楼老街走走。

我坐在海口朋友的车里,车行在大街上,看着窗外的椰子、槟郎在风的吹拂下,挥动着叶子表示对我的欢迎,路边的三角梅努力的开着,向我绽放着笑脸,透过车窗望去,别有一番韵味。我跟朋友开玩笑说,如果把海口大街上的花草树木全都砍掉,就海口的建筑特色而言,和内地城市还有什么区别?朋友先是大笑,然后苦笑。不一会儿,车行至老街街区,朋友告诉我,“这里便是骑楼老街了,我相信会给王律师一个不一样的海口。朋友的口气里带着一种由衷的自豪感,这算是对我刚才调侃的回应吧。因朋友有其他事要办,便驱车离去。

这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骑楼临街而建,上楼下廊。作为一种建筑形式,结构其实并不复杂,包括女儿墙、券柱组合、栏板、窗户、灰塑和其他构件等,大多数建筑只在一楼设置骑楼,也有在二层、三层都设计的,类似于没有窗户的阳台连在一起,变成一个通廊。一楼作为门市,上部作为居住之用,后边应该没有院落。

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避雨、遮阳、通行,行人一边悠闲地散步,一边从容的购物。这是一种人性化的设计,体现了对行人、顾客的一种关爱,也是一种购物环境。

在博爱北路和新华北路中间是一条步行大街叫中山街,这里正是骑楼老街建筑的精华所在。我独自一人走在这条老街上。

早晨的老街是安详的,商铺还没有开门,街上也没有多少行人,倒是清静得很。远远望去,整条街呈现出优美的弧形曲线,高低错落的女儿墙,豪华与精致的灰塑沿着曲线向前方蜿蜒伸展。

斑驳的墙皮,诉说着曾经的风霜雪雨,阳台上或墙缝儿里长出的植物,昭示着生命的轮回和不朽。老街的历史便隐在这斑驳的墙皮里,每一条街巷,每一扇窗户,都有着岁月凝成的故事。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有着华侨们在外打拼的心酸经历。

建筑保护得相当完好,犹如狭长的时光隧道,每一个细节都印记着曾经的繁弦急管和远去的风花雪月。

街头的几尊雕塑吸引了我的目光。一幅是海边送别的铜雕,一女子带着两个孩子在江边送别老公下南洋打工,他站在拴船的桩子边,目送老公乘船出海,她站在离海最近的地方,也是离船最近的地方,往前再迈一步便是大海,她要目送丈夫,直到看不到船帆。一个孩子朝着站在船头的父亲挥手告别,另一个孩子熟睡在母亲后背上的襁褓里。孩子的眼泪写在脸上,女人的泪含在眼里,却流在心里。船随风远去,船头的男人背对着船行的方向,朝着岸上不停地呼喊,不停的坚强的挥动着大手,直到帆船消失在天际。男人们凭着一身胆气,飘洋过海,没有网络,没有微信,甚至没有电话,一去多年没消息,妻子和孩子苦苦的等待,用期盼和泪水指引男人们回家的路。雕像以马路为海,妻子在这头,老公在那头,生动的描绘了海口人下南洋的历史画面。

另一幅便是一位老华侨在街头座椅上休闲的雕塑,这是一幅颇具匠心和彰显社会公德的画面。老先生好像刚从海外归来,悠闲地坐在长椅的一头儿,右臂挽着风衣。故乡的风是轻柔的,柔到可以化解所有的乡愁。故乡的风是温暖的,暖到可以治愈所有的创伤。皮箱放在地上,我觉得这雕像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力量。老先生用无声的语言告诉行人,即使长椅空着没有人坐,也不应该把箱子放在上边,因为那是坐人的地方,应该留给有需要的人。我认为,这样的一个细节刻画代表着这条街乃至整个城市的人文素养和公共道德追求。

走出步行街,便是博爱北路,此时正是上班的高峰期,车流一下子多了起来,上班的人们大多数都骑电动自行车,街巷喧闹且嘈杂。电动自行车在海口是一道特殊的景观,路口处红灯亮起时,车队拍成一条长龙,感觉密不透风的样子,颇为壮观。电动自行车悄无声息的从身旁掠过,速度之快,惊得人事后躲闪不迭。电动自行车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安全隐忧,经常成为交通事故的祸首。另外,这些年因为电动自行车故障引发的火灾也不在少数。

老街的形成是华侨们叶落归根的产物,既得益于东南亚华侨的衣锦还乡,又得益于当时的土地私有政策,更源于个人意志的自由发挥。事业有成者,回报梓里;衣锦还乡者,兴屋架楼。

我国现行的土地公有制,成就了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使国力大为增强,这是有利的一面,但也有不利的一面。按照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城市的老百姓要想获得居住用土地的使用权,必须通过出让、转让途径才能获得,但并非直接从政府或国家手里得到,要通过二道贩子才能买到。法律如此规定,使得一大批二道贩子应运而生,他们垄断着全国的房地产市场,他们不仅赚取土地差价,还要把自己制定的价格、设计意图等强加给购房者,或卖概念,或卖楼花,钢筋水泥堪比金价,使最有活力的年轻人变成了房奴,束缚了整个国家的有生力量,绑架着整个时代失去自我,让很多购房者一辈子给二道贩子们打工,这些二道贩子就是盘踞在百姓生活里大大小小的开发商,这些开发商成为这个时代的嗜血者。

回归故里的华侨们用自己毕生的财富和心血打造着海口的精致,勾勒出海口最美的天际线。这些古街成为海口最早的雏形,见证了海南的历史发展轨迹。

下南洋,本是为了谋生,无意中却成了文化交流的使者,赤条条的去,回来时带回来的不仅是财富,还有东南亚的文化,就像这骑楼,成为凝固的传奇和不朽。

回家了,将几十年的漂泊打造成老街这条船,风浪再大,也让它纹丝不动,庇护自己的祖孙生活富裕永远安康。

走在这条老街上,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气息,老街像一条船,我似乎听到大海的涛声,任凭风吹雨打,不再漂泊,在自己的土地上落地生根,穿越时空,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和选择,在岁月中熠熠生辉。

老街的夜色是迷人的。射灯照在白色的墙上,显出和白天完全不同的景致,老街的弧形曲线依然美丽,只是比白天增添了几分神秘。

天后宫,从此,妈祖宝地被红尘所包围,炊烟闹市裹挟净土梵香,车水马龙漫卷晨钟暮鼓。

在天后宫门口,邂逅一位老先生,我主动和老先生打了招呼,老先生的热情让我停下脚步,我们两个便聊了起来。

老先生姓万,是一位老海南人,1937年生人,住在天后宫旁边的骑楼里。万先生的爷爷是一位老华侨,他现在居住的骑楼是爷爷传下来的,至今已历四代,万先生的父亲兄弟四人,都分别继承了祖业。据万先生讲,老街上最古老的房子始于1849年或者更早,已传承几代人,有的已经传承到第十代。老先生继续说道,“由于是华侨的缘故,解放后大规模的祖产得以顺利传承”。后代子孙们传承了祖业,一定小心伺候,精心守候着祖先们用心酸和汗水挣来的家业,守候着祖先们的勤劳和智慧,我想,这正是老街得以完整保护的主要原因吧。

夜幕降临,行人渐少,借着灯光看去,一楼的商铺灯火通明,我发现很多老屋二楼以上并没有灯光,且有的窗户半开半掩,不但没人住,好像也无人管理。我问万先生,楼上都没有人住吗?这么好的商业地段,为什么不租出去呢?万先生讲,这些房屋的主人都有新房子住,这些老屋设施条件不如新屋好,都搬走住进了新屋,老房子就弃在这里了。万先生说,这些房子都是祖上传下来的老宅,都是老祖宗住过的,宁肯闲着也不出租,怕惊扰了老祖宗。万先生笑称,房屋的主人们都不缺钱。

听完万先生的话,我突然意识到,房子没有了原住民,缺少了传承人,没有了传统的技艺,文脉如何延续?建筑虽是凝固的音乐,但没有了文脉的支撑,便没有了灵魂,所谓的古街也只能算是建筑博物馆了。(其实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瞎操心而已)

在商业浪潮冲击下,所有城市步行街,几乎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唯有繁华背后的风土人情,才是这个城市独具魅力的所在。

辞别了热情的万老先生,我继续往前走。

整修过的大街,全然都是商业氛围,缺少了生活气息。走出步行街,我选择了一条没有整修过的街巷,独自走进去。一样的骑楼结构,只是不如商家的骑楼宽敞和气派。门里坐着一些老年人,悠闲地喝着茶,说着我听不懂的方言。看得出来,这里住的都是普通百姓,不是万先生说的有钱人,楼上楼下都有人住,生活气息浓厚了很多。再往前走去,便是一条海鲜街,说是街,其实是一条窄的巷子,各种海鲜琳琅满目,活蹦乱跳的,都是刚刚从海里打捞上来的,看了就有食欲。如果不是近期尿酸较高,我一定很搓一顿。

街巷很长,从一头走向另一头,边走边瞧,需要二十几分钟的功夫。悠长的街巷,是海口人的菜篮子,是海口民生晴雨表。我喜欢这样的地方,商贩可以沿街摆摊设点,不像有些城市,为了追求表面上的整洁,非要把商贩赶进门脸房里,门脸房大都是街道承包给社会上的人员,既加大了百姓的生活成本,又可能产生基层腐败。

走出海鲜一条街,我来到水巷口,正打算回酒店休息,无意中发现了一家书店,进店后得知,读书是免费的。这家书店的存在,和周围的商业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犹如一股清风,吹进充满铜臭的商业旅游街区。点一杯咖啡,拿一本闲书,找一个角落,静静的守候满街的老时光。

坐在书店里,我在想,很多地方正在热衷于打造各种小城镇,决策者们是否考虑或借鉴过这些著名街区的形成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市场规律等因素。

我想,如果现在仍然有一批这样的华侨,想衣锦还乡,根据现行的政策和法律,是否还能打造出骑楼老街这样的建筑传奇?我瞎想。

这老街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每一栋房子都是一段历史,每一栋房子都有很多故事。我不敢走进你的故事里,更不敢预测你的未来,我只能远远地望着你,在风中吟诵起那首不知名却能拨动每一位南洋游子心弦的诗句:“风从南洋来,渡君离琼乡;衣锦荣归处,骑楼遗时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