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于老师,是因为老师曾经和我有过矛盾。当然,后来我们言和了。
记得在大学三年级时,刚刚从某师范大学毕业的于老师成了我们的班主任。说是班主任,其实他比我们至多大一两岁。他在班里发表就职演说那天,正巧外校的一位老乡来找我。这位老乡指着于老师小声说:“你这位同学真能侃。”我说:“他是我们班主任。”这位老乡连声说:“太嫩!太嫩!”
班主任“太嫩”,作为学生的我们当然更“太嫩”。都是“太嫩”的人儿在一起难免就会做出一些“太嫩”的事。不到一学期,班里就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师生经常在班会上唇枪舌剑地战起来。当时担任团支部书记的我也因班里工作上的事多次和于老师发生争执。一般学生“揭竿而起”,我不仅不维护班主任的威信,反而“趁火打劫”,于老师自然对我不满。为了改变现状,于老师决定改选班干部。改选采用老办法,先由部分学生代表推选候选人,然后由全班学生无记名投票选出。正式投票那天,于老师又干了一件“太嫩”的事,他把我的名字从学生代表推选的候选人中悄悄抹去。学生们对此都愤愤不平,联名上书系党总支,党总支书记调查一番之后,找我谈话说:“小于的做法是不妥,但我们要照顾老师的面子,我看你还是跳出这个圈子吧!……”此事就这样不了了之。而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的我却一时难以“跳出这个圈子”,“太嫩”的报复想法一个接一个在头脑中出现。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太嫩”的想法终因校领导的及时疏导而没有付诸行动。
此后,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和文学创作中。小小的收获使我忘记了过去的不快,此时我已像系党总支书记所说的那样,“跳出这个圈子”了。
在这一段时间,我和于老师基本上断绝了“外交关系”,偶尔在校园“狭路相逢”,只是点点头。直到毕业离校的前一天晚上,于老师突然叫一个学生喊我去。我很不情愿地走进于老师的宿舍。于老师见到我就局促不安地说:“吴光平啊,你明天就要走了,这个暑假我也就要调回老家南通了。也许咱们这一辈子也不会再见面了,过去的一切就让它过去吧,你也不要计较了。我也刚走出校门,也很年轻……”我听着于老师那低沉的声音,心里顿时一热。是啊,咱们都很年轻,咱们都有做错事的时候啊!两双年轻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双有泪不轻弹的男儿的眼湿润了。
一晃又是十几年过去了。十几年间我辗转了好几个单位,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了许许多多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每每看到或遇到一些被人称为“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我就非常怀念于老师。
(原载《新华日报》199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