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溪书院临修河而居,寂寂幽幽。
书院门前,横挂着一幅石雕壁画。壁画中人物形象精细准确,宏伟建筑的构图精巧,皆与宋画一脉相承。周敦颐与苏门四学士,如佛的莲花静坐其中,绝世而独立。
不远处,一池清水满莲蓬。莲香扑鼻。“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去时,庭院静悄悄的。看不见一个人影。刚跨进书院大门,就意外发现这里聚集着一群读书人,像是在此处等人。等谁呢?莲,还是周敦颐?瞧,大伙那紧张的神情!我想,大概怕是误了观赏莲花盛开的时机。
宋景佑三年(1036年)的七月,正是莲花开放的时节。年仅20岁,饱读诗书的周敦颐(今湖南道县人)被任命为洪州分宁(今修水县)主簿。
可谁又知道,在这偏僻的江南小城,寂寞的异乡深处,斜倚楼台,却是柔肠一寸愁千缕。年轻的主簿临风而立,轻合双眸,神思着家乡的潺潺濂溪水。
一个月悬高空的夜晚,微风四起,远处有莲香飘来。夏至的莲塘,有着喜事一般的热闹。一朵朵花儿从花骨朵里跳出来,俏皮地与路人窃窃私语。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带了几分醉意,依次拂过了三月的流水,笑语人声以及那些禁不住春天蛊惑而荡漾的心。
原来这世间的莲、世间的花都可以理解为警幻之姝。她们的存在就是要让人类在运交中体会种种的虚妄、绚烂与丰富。看来,这花是红尘里最让人心花怒放的天意啊!有了这次“艳遇”,雨雾朦胧的黄昏,在莲池边岸,就有了才子与莲的深情对话。“清莲啊,你出淤泥而不染。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也是周敦颐在提醒自己,老百姓是天,要时刻想着百姓。他清理户籍,清廉勤勉,深得民心。分宁一时百业兴旺,政通人和。周敦颐因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而很快被百姓爱戴。
宋庆历二年(1042年)周敦颐在修水县城东门外、修河对岸风景优美的旌阳山麓创建景濂书院,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书院门前的修河,如玉带般蜿蜒而来,酷似其家乡的濂溪。于是,周敦颐又将景濂书院改名濂溪书院。书院分三重:讲堂、尊经阁和文昌阁。院内祭祀孔圣人塑像。从此,濂溪书院远近闻名。
事实上,周敦颐一生坎坷,四处奔波,受尽了折磨。可他无论生活如何拘挫,始终没有放弃办学堂。如宜春的“宗濂书院”,吉安的“云冈书院”,赣县的“清溪书院”,湖南郴州的“周茂叔书院”,湖南零陵的“拙堂”,湖南邵阳的“邵州州学”,四川合州的“养心堂”……后人为了纪念其学说、人品、为官,重建书院时,全部更名为“濂溪书院”。相关史料记载,修水濂溪书院是周敦颐亲自创办最早的书院,也是周敦颐本人唯一以“濂溪”命名的书院。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一代名人混迹于山水之间,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有极度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惑。
而在此时,全国的各家书院都更名“濂溪书院”。周敦颐因而成为北宋著名哲学家,被学术界公认为理学派的开山鼻祖。
“周敦颐与黄庭坚认识吗?”我奇怪地问院长。“当然认识。周敦颐比黄庭坚大一辈,两人常友好往来。多次在一起饮酒,品诗。”我想,或许这是上天的馈赠。周敦颐不仅与黄庭坚有着深厚的情谊,对江西这块土地也无比眷恋。他把一生里最美好的时光,几乎全部奉献给了这块异乡的土地。
晚清时期,后人为了纪念周敦颐和黄庭坚,就将濂溪书院更名为“濂山书院”。修水人把“濂山书院”当成了文化的标志。有了这“濂山书院”,修水变得更有文气了。
如今的濂山书院早已修葺一新。四壁合围,高墙环堵,朱门红墙,一对门墩守着一代代人在里面生长,把生命喂养得强壮,让生命静守着它的雄奇和贵重,也静守着它的牢靠和厚实。阳光把旧时的影子,照进了文人的墨迹里。
今夜,我想以北斗星作酒盏,一醉方休。醉了。天更黑了。有流星落在了南山崖下。流星是文星下凡,濂山书院里灯火通明,书声琅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