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巷陌人家的头像

巷陌人家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02
分享

起脚饺子落脚面

起脚饺子落脚面,这是在我的老家一直流传下来一句话,老家那里也戏说为“滚蛋饺子落脚面”。这个临别之时要吃顿饺子的风俗人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已不得而知,就这样一直在老家那里一辈辈延用着。不管哪家的人要出远门,都要在头天的晚上提前包好饺子,以备第二天的早晨出发前能吃上那么一口。

那个时候也不懂这些,就是好奇。不懂就问,结果父母也似乎给不出可以信服的理由,似乎只有索性吃就可以啦,父母站在一边,看着即将远行的人把满满一碗饺子吃到肚子里那才感觉踏实,脸上自然也会从最初离别时候的不舍变得满足而微笑起来。

后来知道这个习惯不单单在我老家存在,在广大北方地区也极为普遍,其实这顿出门前的饭是有说法的。出门在外毕竟是抛家舍子背井离乡,可想而知将要面对很多苦头,正所谓“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临行前吃的饺子是自然是有皮的,至于里面是什么馅已经不大重要,可以解释为出门在外少受罪,那张皮就是对亲人的保护,也就是吉利劲,这是亲人的一份寄托,更是饱含深情的那份挂念。那么,“落脚吃面”则是那颗始终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一切圆圆满满,心里踏实下来,正像那口长长的面一样顺顺溜溜之意。我想这大概还与以前的年月交通不便有莫大关系,毕竟那些年代是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可言,一旦出门能与家保持连接的大概只有个把月的书信往来,这自然是家书抵万金啦。实在思念不过,必须经历车马劳顿长途奔波,关山险要困难自然重重。

至于说“滚蛋饺子”,也就是那么一说,多是娘疼爱儿子又不舍得的无奈,也或者小媳妇不舍得将要离家出远门的丈夫,一边心疼地看着吃,一边说吃完“赶紧麻溜的滚蛋”,所以这就成了“滚蛋饺子”的由来也未可知。其实亲人前脚真那么一出门,他们后脚就开始偷偷抹眼泪,当然嘴上说话还是非常硬气地死气呗咧。

真正理解这些话还是在我上大学之后,那个时候每年正月十六左右要离家返校,再回来已是过年,这一走一回一个年头也就过去啦,而且回家的时间又特别有限,自然感觉时光过得无比的快。每次过年回到家爹都已经早早的于村口等候,时不时地看看我大一期间给他唯一带回去的手表(其实也是便宜货,但是父亲却一直用了很多年),生怕出什么差错。稍微有那么一点耽误,家里那边电话就打过来催问“到哪啦”。那个时候我前脚回到家,后脚我大娘大爷就会过来看我。我打小在大爷大娘家住的时间就多,甚至平常吃饭也在那,所以每次过年回来,大娘总跟我说“俺三,今儿跟我家西去吃饭吧?什么什么还给你留着那”,我自然也就应承着去啦(时间真快,转眼间大娘已经去世四五年啦,甚是想念)。接着是已经知道消息的大哥二哥自然照旧也过来啦,会问一些很平常的话“路上怎么样?好不好走”等。那个时候我感觉最辛苦的就是我那个妹妹,她还一直在外边打工,甚至每年过年到家都没有我早,但是每次年后出门却又比我早很多,我心里不说却早已是依依不舍,我总是怀疑她那瘦小的肩膀是否扛得住生活的磨砺。那个时候我也总想着将来某一天一定对妹妹好一点,可是直到现在那暗暗许下的诺言也还是没有实现(她已经成家,也还是那么辛苦奔波)。

只有有了要走的期限,自然就是时间的倒计时啦,时间从里不会为谁多宽裕些。所以在家的时间总感觉很短,一个月很快飞速而过,又要开学啦。临走前的一天自然也是如同我刚到家时候的热闹,当然我却有离家时候的伤感。大娘大爷哥哥们自然依旧照例过来,问我吃穿用度够不够等。当然如果妹妹没有先与我出去打工的话,到了晚上爹和她会张罗着给我包第二天要吃的饺子,他们更是百般嘱咐“上学该吃吃,该花花,别怕花钱”等。

第二天的早晨还没有等我起床,他们就已经烧水煮饺子啦。饺子刚好,二哥自然也赶到啦,他要骑着三轮车去送我上学,这也省去了父亲蹬着自行车去送我的辛劳。但这也同时减少我的伤心,毕竟我不忍心父亲看着我坐上车离开。即便他不说话,那个时候的感觉我想也是一样的。终于看着我吃完了饺子出发啦,我是嘴上应承着一切,心里说不出的滋味,我有时候坐在三轮车的后厢里会偷偷地眼泪打几个转转。也还好,那个时候谁也看不到,就如同我坐在车子上也只是看到他们的微笑招手一样,有谁会轻易把眼泪流给最亲的人?不过我可以想到他们的叹息声,也正如我那心中的感觉。以至于若干年来,我一直在思索过的同一个问题,离家太远到底对家真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大学期间如此来回家与学校之间多年,反反复复。每一次出发照例都是熟悉的起脚饺子,回到家也自然是那碗落脚面。吃起来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感觉,总有无名的什么东西会在心口,那么沉甸甸的。

这些年工作长年累月在外,甚至家也安置在了外地。回乡的时间自然也是越来越少,每每回家总给我一种像出差的那种错觉,这多少是有些悲痛的。

当故乡成为记忆,他乡成为故乡,故乡于我来说似乎已经成为特殊的情感特殊的符号。

我每次回去看到爹苍白的头发和那更加精瘦的面容,我时常在想:我还能陪他多久,具体来说是多少天?

没有长期离家的人是永远不能感同身受的,我又在想是否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人世间》里的所谓优秀的“周秉义”,还是那个守家看院的老疙瘩“周秉昆”?真实的人世间每天其实都在上演,每家都有自己的故事一直在继续,我们都在选择活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