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达度的头像

达度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随笔杂谈
201806/12
分享

【作家专访】达度:立足于长江与汉水之间

 

【作家专访】

达度:立足于长江与汉水之间

记者 张曼

    达度简介:本名应才兵,湖北仙桃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已在《中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北京文学》《长江文艺》等发表出版作品200多万字。著有中短篇小说集《直人横人圆人弯人》《就这样把你征服》,长篇小说《贫困时代》,长篇报告文学《体操神话》,军旅报告文学《世界屋脊上的钢铁长城》《尘封七十年的抗日名将曾锡珪》等。《体操神话》获湖北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世界屋脊上的钢铁长城》入选《2012中国报告文学年选》,《喜马拉雅山上的格桑花》获中宣部中国梦征文二等奖。2014年为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作家,在湖北洪湖市定点深入生活,完成长篇小说《贫困时代》,被誉为"一部精彩呈现江汉平原地域史诗的力作"。

 

去年4月15日,湖北省文联、省作协、省民魂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和仙桃市委宣传部在武汉联合召开了“达度长篇小说《贫困时代》研讨会”。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发来贺信说:“达度是近几年来比较活跃的作家,他在小说和报告文学两方面都取得了较高成就,受到大家的赞赏。他用小说来鞭挞假恶丑用报告文学来讴歌真善美弘扬主旋律,传导正能量。他的这部表现江汉平原水乡原生态的长篇小说《贫困时代》,全景式再现那个贫困时代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梦想,展示底层社会奴化与民主的嬗变,散发出浓郁的湖北地域文化气息。是一部值得我们需要关注的现实主义作品。”来自省内外的20多位专家纷纷撰稿发言,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新华社专电《达度长篇小说<贫困时代>再现江汉平原上平凡的世界,上了新闻头条号因此,记者对达度进行专访。这位江汉才子妙语连珠,不时迸发金句,言语间饱含对文学的深情。

 

记者:从农民、临时工、水利工程员、中学教师到基层干部,虽然社会身份发生了多次变化,但你对文学的热爱始终如一,是一个有特色有成就的基层作家。写作给你带来了什么乐趣?

 

达度:我确实出身贫寒,干过多种行业,但许多行业都只是谋生的手段,而一个人尤其是现代人,除了衣食住行之外,还应该有更高级别地精神追求。因此我“选择了文学这个发言席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不改初心,一直坚持业余创作, 30多年笔耕不辍,才取得了一点成绩。至于写作带来了什么乐趣?这个以前没考虑。我想大约是在创作过程中,当突破了某个难题或疑点时,自会涌出一种惬意之感。这也就是同道中人乐在其中,而非局外人所能领略的一种精神享受吧。

 

记者:你的第一部作品是什么?你的文学之路是如何开始的?

 

达度:我发表在省级刊物上的第一篇叫《黄鹂和它的主人》,是短篇小说处女作。那时我在荆州教院中文系读书,这部作品写于1984年,1986年发表于安徽《希望》文学月刊。但此前我已经写了不少的中短篇习作,文学之路大约是在1979年考上师范学校就开始了。

 

记者:你平时喜欢阅读哪方面的书籍?在你读过的书里,哪位作家对你影响最大?

 

达度:我读的书很多很杂。我出生后碰上了三年自然灾害,上小学时又碰上文化大革命,那时连课本都没有,老师也不怎么管束学生,好像也没什么课业负担,学生们乐得个自由式发展。“破四旧”以后,社会上一些有限的读物大都被禁了,转入地下。我那时是逮什么看什么,很多书都无头无尾。主要是红色经典、四大名著、俄苏文学、马列毛著、鲁迅杂文等等,比如我在《贫困时代》中写的,“有《红日》《红岩》《红旗谱》《红色交通线》《红旗插上大门岛》,有《破晓记》《擒匪记》《西厢记》《西游记》《徐霞客游记》,还有外国的《牛虻》《毁灭》《故乡》《叶尔绍夫兄弟》《来自穷乡僻壤的人们》”等等。当然,读得最多的还是毛选和鲁迅著作,受鲁迅先生影响最大。后来上大学以后,才把阅读进行归类,有意形成知识板块,并逐步熔铸自己的知识链条,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记者:你的小说集《直人横人圆人弯人》着力刻画了社会中的各色人等,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语言幽默讽刺,是否受鲁迅影响?

 

达度:《直人横人圆人弯人》是我在2001年结集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那时站在世纪之交的节点上,为了在新世纪向更高的目标冲击,用业余时间把以前发表和未发表一些小说归类整理,精选了26篇出版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许多媒体进行了推介。《仙桃日报》先后发表《应才兵的文学情结》、《写在<直人横人圆人弯人>出版之际》、《达度:做寂寞而快乐的独行者《湖北日报》发表《达度:为文消得人憔悴》,《文艺报》发表《达度的文学情结》,还有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涂怀章郭涛在《楚天学术》上发表《领略民间风情的精神升华——达度小说印象》。有朋友说,此书率先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就引发了仙桃文学界新的一轮出书热和文学热潮。还有朋友说:达度是把鲁迅杂文的风格用到小说里面去了,所以语多幽默讽刺。

 

记者:传统现实主义认为小说就是对现实的反应,你如何看待小说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达度:我们知道,很多书上这样说,现实生活是文学作品创作的源泉。从事物发生的先后来看,现实生活是源,文学作品是流。也就是说,现实生活是基础,是先于文学作品的一种客观存在,文学作品包括小说就是对现实生活所进行摹写、再现或创造的一种工具。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打过一比方:“现实之于艺术和文学,就好象土壤之于它所培养的植物一样。”离开了现实,根本就不可能有文学的产生。用中国话来说,叫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没有现实这张“皮”,那文学之“毛”还何以显现?当然,文学之于现实也不是简单的摹写与复现,还在于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这就是常说的“文学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记者:那么,你觉得小说应该在何种意义上呈现“现实感”?

 

达度:要说小说应在何种意义上呈现“现实感”,这个问题不好作答。我个人以为这是一种意会大于言说的感觉。就现实主义小说来说,必须从表象性的具体事件入手,切入到社会时代的深处以及个人生存状态的精神肌理之中。举例而言,著名评论家蔚蓝说:读者通过《贫困时代》一方面可以去了解中国农民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的特殊处境以及普通农户家庭和个人所经受过的生存苦难与精神困惑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叙述人物成长经历的过程中看到人格的塑造与生长,正是无数个个体甚至是卑微的小人物的生存史共构了中国人的生存史和精神成长史。”从而实现“将一个特殊时代的集体记忆和个体生命的生存体验以文学的笔法还原为可感可触的生活”。

不少作家认为,小说呈现“现实感”,应该说是小说的精髓。因为文学即人学,小说的“现实感”事实上就是寻找关于人类存在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一种“通感”。这种通感主要是通过个体命运的悲剧性来显示。其实,现实就是一个无边的大概念,好比一头大象,作家们多是在“盲人摸象”,摸到的当然只能是现实一部分。这就告诉我们,选材一定要严,开掘一定要深。我借用一个成语,挂一漏万,你在写这一个细节或情节的同时,还有无数的材料被你漏掉了,或说屏蔽了。那你就要考虑,写“这一个”值不值得你漏掉“那一万”?可幸的是,文学对于现实的超越性,会赐给我们以慧眼或法眼,来打通局部和全体之间的壁垒。一个真正的作家,他会用有限的文本,尽可能多地给人以现实的启迪。

 

记者:在写作时,你会考虑读者吗?现实题材小说究竟难在哪?

 

达度:有评论家进行了这样的归纳:只顾埋头于书本或网络,去“临摹”二手生活,或者紧盯票房价值,迎合市场口味的作品,已经远离了生活。这么多年来,我始终立足于长江与汉水之间,贴近火热的现实生活,还加入了“非虚构写作”的行列。无疑,“非虚构写作”是有效进入“现实”创作的一条新途径。其实,现实题材写作难度系数之高,需要作家们像柳青那样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放下架子,放低心态,关注底层社会和弱势群体。但是,有多少人愿意花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功夫去真正融入生活,到生活中去捕捉细节与情感,去发现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呢?再者,有人即使下了基层,也难免“宝山空回”,由于悟性不高,历练不够,火候不到,难以驾驭,以至于陷入碎片化的私人审美,把握不了时代发展的脉搏,难以触及社会的根本内核,或者索性一味炫技,无关痛痒,杂乱无章,自然也没法写出打动读者颇具价值的作品。所以,与其冒险,还不如驾轻就熟,钻进故纸堆,去自我重复所谓“成功”了的模式,制造一些自己也不知所云的东西。

 

记者:那么,在文学创作中,你如何看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达度: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画鬼容易画人难”。历史”是死的,成了化石,死无对证,怎么写都不重要,容易糊弄人;而“现实”是活的,像一条泥鳅,抓不抓得住尚在其次,谁都能拿你写的东西与社会生活对照,这意味着要受现实与历史的双重检验。再说,历史是“长时段”,容易发现规律,甚至历史学家早就画好了线,文学家只需通过想象加以改造添加细节,如果你有了新的发现与体会,能颠覆已有的历史定评,那还要恭喜你有了突破性的贡献。至于现实,属于“短时段”,生龙活虎又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它往往是新闻关注的对象。从关注事实这点来说,文学不如新闻。或者说一不小心,它可能还会变成蹩脚的“新闻”。这也是面对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作家都很谨慎的缘故。恰如面对丰盛的“现实”大餐,作家往往还下不了嘴。

 

记者:你从2012年5月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贫困时代》,历时三年半完成,但30年前,您就已有了对这部作品的构思,能给我们讲讲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吗?

 

达度:我这部长篇小说《贫困时代》是2014年中国作协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的选题和湖北省文联文艺创作扶持项目。虽然写作历时三年半,但构思的时间很长。30多年前,我发表小说处女作《黄鹂和它的主人》,这是《贫困时代》最早的序曲。后来起名“平原之子”,列了一本提纲,但迟迟不能动笔。后来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直人横人圆人弯人》,中篇小说集《就这样把你征服》但是长篇呢,三十岁不敢写,四十岁不能写,就怕火候不到,把材料写糟蹋了。当有人约我写稿,我就去客串报告文学。于是,《体操神话》和《世界屋脊上的钢铁长城》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再后来退居二线,也就有时间写长篇了。三十多年来,作为那个贫困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我一直都想弄明白:我的父老乡亲们一年上头脸朝黄土背朝天,一生勤劳善良,为什么生活总是那样贫困?现在看来,这贫困无非是物资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资贫困,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精神贫困则是愚昧、野蛮、专制及奴性的国民劣根性的惯性存在。《贫困时代》一出版,立刻引起了中国作协、湖北省文联、作协和仙桃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在武汉召开作品研讨会,获得了较高评价,被称为江汉平原版“平凡的世界”。随后,二十多篇专家评论文章在全国各类媒体上陆续发表。

前不久,著名评论家刘保昌博士发布了由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在场与超越:江汉平原地域史诗的精彩呈现——论达度的长篇小说<贫困时代>,文中说:“达度的长篇小说《贫困时代》,以洋洋洒洒近60万言的篇幅,书写江汉平原的地域历史,体现出留存历史风云、为时代盖棺论定的建构雄心。小说以长江大河般的叙事激情和山呼海啸般的雄浑气势,全景式地复现了19641976年的平原水乡历史……于是,我们读到了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曹禺以来的最为朴野、真实的世情人心。”

 

记者:中央大力提倡文学工作者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写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但基层作家成长的艰辛常人往往无法理解。你觉得基层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难题?

 

达度:去年上季,湖北省委统战部召开了一次文艺界知名人士座谈会,我发言说:基层坚持业余创作30多年,对基层作者的状况十分了解。那就是创作难,发表难,出书难。有评论家这样说过基层作者太艰难了,写了作品要得奖要得重点作品扶持,往往都得不到。因为你太低了,没法进入上层的视野,别人不了解你,也就没法支持你。中央大力提倡文学工作者深入基层,这是因为基层是我们社会的基础普通人民的生活如何?他们的喜怒哀乐怎么样?直接影响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程度。还有基层最深厚的东西谁能写得出来?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代文学史上很多优秀成功之作恰恰是基层作家或者深入基层的作家写出来的。著名作家柳青说过“文学是愚人的事业”。俄国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这样说: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我们就会纯净得不能再纯净了。一个基层作家成长的艰辛是常人不知道也无法理解的。他们为了坚持创作,不知要抵御多少世俗的侵袭,不知要放弃多少名利的诱惑,不知要顶住多么大的压力,才能取得一点成绩。他们的付出收获完全不成正比因此借此机会,建议领导切实加强对基层作家的提携关心,加大对有潜力的基层作者的扶持力度。这样对于繁荣发展我省的文学事业,多出作品,快出作品,出好作品,都是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

 

记者:对于青年作家,你有何期许?

 

达度:人生最美是青春。青年之所以有优势,就是因为年轻,时间充裕,可塑性大。人生道路上风景繁多,岔路也多,但通往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一旦认准方向,就要奋不顾身,全力以赴奔向既定的目标。在文学这条马拉松道上,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有可能成功。

最后集句一首,与各位朋友共勉:

万丈高楼平地起,咬定青山不放松。

山重水复疑无路,无限风光在险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