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徽因的头像

徽因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03
分享

我的小屋

                                                    我的小屋

小屋坐落在学校东门对面,一条拱形的彩虹桥像跨海大桥一样连接着学校和小屋。这是一套三居室的老旧房子,是由第一批西迁的先辈们建造的。我有幸拥有了这样一套古色古香的小屋。

这栋楼宇共有五层,斜对面就是兴庆宫。我的小屋在四楼,楼宇所属的院子叫交大一村。一村的面积很大,绝大多数楼宇都属老楼,彭康校长居住过的楼宇就在我家小屋的斜对面。楼宇间种植了常青树,樱花树、桂花树等树木,无论春夏秋冬,整个院子都漂浮着淡淡清香。从彩虹桥下来,一条宽阔笔直的马路直通院子西面的教工食堂。马路的两侧都是年代久远的梧桐树,枝干直冲云霄。

小区残留着一种旧时代的氛围,那些老旧的建筑已经无需装饰就可以做电影的背景。对一个地方产生一种什么印象,氛围总是首先进入我们的感觉并产生作用。小区里时常会看到鹤发童颜的西迁老教授们的身影,他们要么操着上海话,要么说着普通话。我后来察觉到,小区里如果没有这些人的身影,品味还真不一样。建筑学大师梁思成说:“对中国人来说,有了一个自己的院落,精神才算真正有了着落”。对我来说,小屋不仅为我提供了舒服的居住空间,更重要的是它直通校园,因而成为了我的精神家园。

小屋临街而建,道路两旁高大的梧桐树枝繁叶茂,它们长的最好的时候,能把道路的上空完全遮住,形成一条幽深的林荫大道。小屋也享受了这份福祉,小屋的五扇窗户,除了朝东的窗户,其他窗户几乎都被梧桐树包围着。这让我常常产生一种错觉,小屋就像灰喜鹊一样,也把巢筑在了梧桐树上。夏天最炎热的时候,梧桐树的枝叶几乎挡住了小屋窗外炙热的阳光,满屋内洋溢着清凉的气息。

每天早上,我先走到小区的教工食堂买一个茶叶蛋、一个包子,外加一杯豆浆,然后沿着彩虹桥慢慢朝校园走去。每天下班,我再次沿着校园东梧桐道一路走到彩虹桥,回到小屋,钻进厨房,烹饪佳肴,一家三口吃完饭,开始各自忙碌。晚上关灯睡觉的那一刻,都会不由自主地环视一下小屋,心里总是充满着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满足。以前总觉得房子越大越好,可是后来发现,真正使心灵安放的不是房子空间的大小,而是来自于自身精神的丰盈。

林夕在《世界将我包围》中写道:“人都是环境的产物,影响我们最大的往往不是一个从天而降的人,而是一直以来都在看什么、做什么、见着一群什么样的人,背着些怎样的责任,这就是环境”。在校园工作,每天接触的都是年轻学子,有时候也会参加一些学术讲座。坐在北二楼那间古色古香的阶梯教室,聆听老教授们关于音乐、美术、人生的精彩讲座,看到匍匐在教室窗口爬山虎的绿色倩影,仿佛回到了青葱岁月,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讲座结束后,回办公室的路上,总要经过西花园和东花园,我的脚步不由自主地来到了花园里。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花园里总是呈现着别样的风采。我最喜欢四月的校园,樱花道两边的樱花怒放,把整个校园点缀的生机勃勃。几株樱花树倒影在一塘春水里,微风轻抚,水波涟漪,偶有片片花瓣飘落,在风中摇曳,颇有世外桃源的意境。

我总会选择坐在东花园草坪边的长凳上,眯着眼睛,品味着空气中浮动的暗香。几个孩童肆意地在草坪上奔跑,嬉戏,年轻的父母小心翼翼地站在身边守护着稚子。一棵从上海迁校时移植到校园的松树,就像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耸立在花园里。假使把大地比作一把超大的弓的话,这棵松树就像一支射向蓝天的箭。四季常青,无论春夏秋冬,它的叶子总是碧绿碧绿的,遒劲有力的枝干像巨伞一样向花园的四方延伸,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绿洲。我想起学生时代曾坐在它的绿荫下读书,也曾携着好友站在花园的小桥边拍照留恋。冬季的时候,东花园白茫茫一片,只有小桥下的流水绿茵茵的。

我精神家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钱学森图书馆。周末或者寒暑假的时候,我会选择去图书馆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我习惯于从图书馆的北门走进去,一种庄严或者肃穆的感觉顿时充斥在心间,映入眼帘的是台阶两侧墙壁上的壁画,拾阶而上,便可以看到两侧墙壁上镶嵌在镜框里的杰出校友,他们是图书馆的的灵魂。紧挨着校友墙的自习桌椅上坐满了学生,或看书或沉思,整个图书馆寂然无声。我穿过这条长廊,朝社科文艺书库走去。书库里有专门的桌椅供室内阅览。我拿着书架上挑选的书籍,走到摆放桌椅的区域,择一条靠近窗户位置的桌椅坐下来。

读了会书,想休息的时候,不妨起来,站在窗户前眺望。室外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它们纵横交错,高大的树干几乎高过了图书馆二楼。你从窗口看到的是它们的枝干,你会惊喜地发现一丛翠绿的竹子呈现在你的面前。树木是自足的,谦卑的,除了生长,它没有其他任何企图。因此,树木是简单的,朴素的。树林里没有自命不凡的岩石,没有勾心斗角的灌木和为所欲为抢占地盘的野草。那种空旷和恬静会带来一种内心的安宁,也唤起了我灵魂深处的某种隐秘的联想和对往昔空旷岁月的怀念。

周国平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朝圣路,每个人孤独的路便组成了人类这一时代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是满足你精神上的需求,支撑你勇敢快乐的活下去的东西。我的精神家园是由书籍构成的世界。书籍就像一座桥梁,沟通了我和作者的心灵。如穿越一般,一些声音、一些气味,一些影像再聚集,在混合,此消彼长,交替转换,有些东西曾经至关重要,乃至关乎生死,而此时迅速削减,融入清凉纯净的空气中。而某些一度被忽视的东西渐渐显现出来,不断发酵,弥漫,侵入被清空了的内心,占据了虚位以待的宝座。因而我也知道了那些孤独者、那些癫狂的人,那些莫名其妙的喜悦与痛苦者,隔着几个世纪的门槛,我看到了他们被遮蔽了的简单与质朴,以及一度无法窥视的真实和美丽。

如果想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读书,也可以携书走到咖啡厅去读书。馆里的咖啡厅布置的很文艺,布衣的沙发,昏暗的灯光,别致的装饰,流淌的古典音乐。我经常溜达到这里,点一杯咖啡,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发会呆,任由思想像野马般奔腾。

从图书馆出来的时候,已是夕阳西下,校园的上空仿佛镀了金边。我穿过东花园朝我的小屋走去。我暂时跟鲁迅、马尔克斯、伍尔夫们告别,再次投入到现实的生活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