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海宁的头像

王海宁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8/12
分享

纳凉

                       

小时侯大家条件都不好,国家穷,家家都是紧巴巴过日子。炎热的夏日纳凉,也就简简单单将就吧。

家里有个小院子,院里有棵大树。晚饭后,越发觉得家中闷热,坐着不动身上也是大汗淋漓。大人们将竹凉床搬到树下乘凉。小孩多,便再将两张凉席铺在地下,任我们在上面玩耍。

天渐渐黑了,徐徐夜风吹在身上甚为凉爽。再点上枝蚊香,驱散乱飞的蚊虫,别有一番乐趣。那年头,别说电视机,连收音机都没有。大人们摇着蒲扇闲聊。孩童们有的拍画片比斗,有的掏出玻璃球打弹子,没东西玩就抓住腿腕单脚跳着玩斗鸡。

院里有自来水,也保留了一口水井,平时用盖锁上。此刻打开提上井水,用冰凉的井水洗把脸,舒服极了。洗完脸,大人从井里提上早就冰在井水里的西瓜。孩子们欢呼雀跃,都不玩了,围着西瓜坐下,盯着西瓜的小眼里都要伸出手来。

西瓜破开,红彤彤瓜瓤实在诱人。迫不及待各自抓上一片,狼吞虎咽。那时的西瓜无农药无污染,香甜可口。加上被井水浸泡的冰凉,咬上一口真正是透心凉。在冰西瓜面前,可乐雪碧那是逊毙了。多少年后忆起,仍是一股凉意直冲脑门。

八七年,大暑,罕见高温。那年我的孩子四岁了,住单位小高层宿舍。我们住七楼顶层。白天的艳阳把楼顶烤的滚热。夜晚余热更烈,屋子里如同蒸笼一般,热的孩子哇哇乱叫。住楼上可找不到纳凉的地了。无奈,在小阳台上铺张单人草席,带儿子去阳台上睡。在阳台上虽说有点风凉,可是阳台水泥板上热气透过凉席,仍让人受不了。睡到半夜,实在是熬不下去了。我起身到卫生间,把浴缸里放满凉水,抱着儿子泡在冷水里对付了一夜。

老父亲已逾花甲,不知能抗住酷暑否。此时他已搬进干休所,条件比我好上太多,应该没多大问题吧。回干休所家中一看,老父正闷闷不乐呢。原来干休所联系刚生产出窗式空调的江淮厂,为老干部用优惠价每家买台窗式空调。装好后,父亲开了几次坚决不肯再用。无他,因嫌电费太高,心痛钞票,舍不得再用。可一想花了两千元的空调成了装饰品,更是心痛的心在流血。

我听乐了。他们这辈人从小苦惯了,一分钱恨不能掰成两半花。抗战初期,饿的不行,正逢部队招兵,为吃粮父亲扛枪入伍。幸亏碰上是新四军招兵。要是为吃粮进了国军,文革中我们妥妥的是狗崽子黑五类。所以,人的命运只在那不经意中决定,是福是祸天知道。穿军装几十年没用,小农思维在骨子里。我知道劝老父别心痛电费他不会听的。好在工作十多年了,手里攒了几个钱,干脆掏钱把窗式空调搬走了。没敢白拿,家里子女有六个,我拿了,其他五个肯定不爽呀。

回来把窗式空调装上。当年老产品,跟现在没法比。嗡嗡噪音乱响,开了半天,勉强把室温降低到能待下去。总算一家三口晚上能入睡了。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几十年改革开放,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等到我退休时,老百姓的生活已起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别说什么冰箱电视和空调机,不少人家还购进了私家轿车。

我住的小区里处处绿荫,中心花园桌椅齐全,流动水池潺潺流水,夏日纳凉最是宜人。黄昏,男女老少聚集纳凉,很是热闹。

不过我更喜欢躲进书房开着空调纳凉。多年的职业习惯让我每天要打开电脑浏览新闻。每天还要在电脑上写上一段小文。在空调的怡人温度下,似乎更为舒坦。常常为我们的父一辈心中抱不平,他们那一代真没过上好日子,年轻时打了十多年仗。和平了物质上也没什么享受,只是不愁吃不愁穿而已。饥荒时,家里子女多,要为几张嘴操心。加上运动不断,战战兢兢,说不准哪天就翻船。好不容易熬到改革开放,各方面条件在逐步好转,还没尝够改革的甜头,生命又划上了休止符。

我们是幸运的,虽不是大富大贵,可也吃穿无忧。我们舒舒服服在空调下纳凉享受,还有众多普通百姓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为一日三歺,为子女学费,为高额房贷在辛劳。当看到被城管粗暴抢夺称杆的八旬卖菜农妇,当看到大街上吃力蹬着三轮车的白发老翁,当看到工地上满身汗水浸透衣衫扛着水泥包的农民工,心中透亮,他们哪有纳凉的心情。想起总理说,尚有六亿人月收入不足千元,深感改革之路任重道远,怎敢停下改革的步伐。

为让所有人当酷暑来临能躲进大树绿荫纳凉,为让所有人能在空调房里享受生活,努力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