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迎河子的头像

迎河子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11/14
分享

中国作家网小说参赛作品 巜光芒》

今天上午,初二(1)班的第一节课仍然是语文课,校长方之玉已经准备好了,继续到这个班上担任任课老师,去给同学们上第二堂课程。

在这之前,她仔细评估了自己倡导多年的“四十五分钟全精华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很想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来巩固昨天上的《桃花源记》那节课的教学效果。

依她的感觉,同学们昨天是在全神贯注的状态下,津津有味地听着她讲完那堂课的。他们一个个简直就像置身在桃花源里,如痴如醉的样子,直到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竟然还闻风不动的坐在各自的座位上,恋恋不舍的望着她走岀教室。

其实山里的花,在一年四季的时光里,不管它们有名无名,也不管它们花期短长,自然地岀神入化和婀娜多姿的神态比《桃花源记》里的遍地桃花不会有丝毫的逊色,山上山下,房前屋后,姹紫嫣红的,黄白淡雅的,多得随处可见甚至令人眼花缭乱。

山里的孩子从小到大看惯了漫山遍野的花花朵朵,他们无意去触摸这些与温饱冷暖无关的浪漫,平常岁月中一直笼罩着的这些生活元素,压根儿没有去用心感受过。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风雨霜雪,任凭烂漫的山花年复一年的沉寂在不屑一顾的视线之外,一种习以为常的视觉麻痹,让流动的血脉消退了对花花世界的敏感,使腾飞的翅膀收回了百花丛中的取向。

《桃花源记》的汉语美感和陶渊明对锦绣山河别致场景的构画与描绘,似乎一下子激起了他们不曾有过的心理需求,于蓦然回首的那一瞬间,陡然发现了生活的美好,也兀的驱动了向往的列车。

到了晚自习时间,方之玉沿着同学们的兴趣和期待,一直思考怎样采用以石投水的方式来拓展同学们的思维空间,在擂鼓鸣金的过程中掀起同学们热爱生活的波澜。

方之玉站在教室门口,带有节奏的敲了几下门:

“同学们,今天晚上,我想调整一下自习的形式,给大家岀一个与刚上的《桃花源记》那节课有关的题目,希望同学们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在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陶渊明运用似有似无的理想境界所表达对自由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的基础上,借助'太阳`这个意象,写一首描写和歌颂'太阳'的自由体诗歌,来充分表达'太阳'这个神奇又永恒的主旨,然后在明天的语文课里,选择几首代表性的作文,大家一起进行课堂交流和讨论”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鼓掌赞成,方之玉心里顿时有些欣慰。

方之玉的思想脉络是,巜桃花源记》作为一篇游记式的散文,它向读者交待的每一个场景,犹如悬挂在空中的帧帧画面,一揽无余地得到了诗情画意般的展现,所以,她要求同学们利用今晚的自习时间,根据桃花与太阳这两者不同的叙事主题,进行不同体裁的作文,使’太阳‘的昼夜阴晴形态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得到完美的刻画。这对于启发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写作激情,无疑可以起到触类旁通和春风化雨的作用。

自习结束,方之玉回到自己的寝室,翻腾的思绪赶走了她应有的睡意,使她在反来复去的分析比较中,酝酿着“太阳”这节课的教案腹稿。

现在,上课的铃声响起,方之玉笑容满面,明显的看得出来,她对上好这节课有着充足而乐观的信心。

教室里鸦雀无声,讲台一旁,方之玉向同学们鞠躬致意: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点评一下昨天晚上给大家布置的作文。今天上课之前,我粗略的翻阅了一下,感觉大家的作文练习写的很有特色,其中,英子同学的诗歌《太阳》令我爱不释手,她这首诗歌不仅形式优美,而且饱含了英子的理想信念和深厚感情。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诗歌。首先请同学们将这首诗齐声朗读一遍,读的时候要注意诗歌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诗是一种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它具有凝练性、跳跃性和韵律性。我们在赏读一首诗歌的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要看它在形式上的特色。我们知道诗歌的语言都是抑扬顿挫的,所以同学们能划一划这首诗中,哪些词该重读,以及这首诗歌该如何断句吗?下面请英子同学来对她的这首诗进行划分。

英子:我认为这首诗该重读的词语是:

太阳,

我说/你是红的,

因为/我在早上,

看见了你/红彤彤的/脸庞。

太阳,

我说/你是白的,

因为/我在路上,

知道了我/前进的/方向。

太阳,

我说/你是黑的,

因为/我在晚上,

看不清/世界的/模样。

方之玉:英子同学对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把握非常不错,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英子同学划分的节奏再读一遍,然后告诉老师,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色。

学生A:这首诗每一节的总字数都是一样的,而且每节中的每一句也和另外两节相对应的句子字数相同,就和复制粘贴的一样,回环往复,仿佛是一组排比句,读起来很有气势。

学生B:这首诗十分注重韵律上的和谐,每一节结尾的字——“庞”“向”“样”,韵母都是“ang”,读起来朗朗上口,感染力强。

方之玉:两位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大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曾说,诗歌应该有“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这首诗一共分为三节,每节四句话,按照第一句两个字,第二句和第三句六个字,第四句八个字的顺序排列,而且每一句的断句方式也和另外两节相对应的句子完全相同,整齐划一,形式工整,具有建筑美。在韵律上正如B同学提到的,这首诗每节结尾的字都押“ang”韵,押韵使诗歌能激发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之中,具有音乐美。另外一点同学没有提到的是这首诗还具有绘画美。绘画美主要体现在诗的词藻的选用上,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先贤们那里,诗与画常常相得益彰、相映生辉。苏东坡在观赏王维的诗画后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英子的这首诗选用了红色、白色、黑色这些不同的颜色来塑造太阳的形象,不同色彩的对比使太阳形象丰富多彩起来,而“红彤彤的脸庞”、“庄稼的模样”又使诗歌极具画面感。了解了诗歌形式上的特色后,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题思想。哪位同学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C:这首诗主要写了太阳。

方之玉:围绕太阳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呢?

学生D:写了不同颜色的太阳。

方之玉:不同颜色的太阳各有什么独到之处?

学生E:不同颜色的太阳给我的感受是不同的。红太阳让我看到了红彤彤的脸庞;白太阳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黑太阳在下雨的晚上躲了起来,使我只能看见一片漆黑。

方之玉:很不错,这位同学帮我们总结了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主要写了太阳在三个时间段不同的状态以及分别带给“我”的不同感受。早上的太阳是红彤彤的,带给“我”的自然是喜悦快乐的情绪,让“我”充满了朝气;中午的太阳是白晃晃的,耀眼灿烂的阳光让人不敢直视,但是却给“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晚上太阳藏在了乌云身后,夜里一片漆黑,但却没有流露出消极颓废的感情,因为黑夜只是短暂的,太阳照常会升起。这不禁让老师想起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英子同学的这首诗选取的是早中晚三个时间段,而蒋捷的词选取的则是少年、中年、老年三个时间段。接下来请同学们对比着读这两个作品,看看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学生F:英子同学表达的是高兴喜悦欢快的感情,而蒋捷的词表现的是悲伤难过的感情。

方之玉:可以将这些或喜悦、或悲伤的感情表达的更具体一些吗,即喜悦的是什么,又为何悲伤呢?

学生G:英子同学喜悦的是太阳给我指明了人生前进的方向,蒋捷悲伤则是由于他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方之玉:同学们能理解到这一层很不容易,其实这两个作品的内涵都非常丰富。蒋捷的这首词以“听雨”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选取作者一生三个典型片断,凸显词人经历南宋灭亡后,晚年悲苦凄凉的境遇和心情。英子同学的这首诗中,太阳是希望与理想的象征,太阳给她指明的道路是奋发图强,努力学习,走出大山的路;是用汗水和勤劳改变自己人生的路;是一往无前,锲而不舍,坚定理想信念的路。我之所以会把英子同学的诗作为范文让大家来赏析,一方面是因为这首诗的形式优美,具有文采,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想激励同学们向她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好了,学到这里,这首诗就算是赏析完了,最后老师想请同学们以英子同学的《太阳》这首诗为范本,写一首你最想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诗。现在下课!”

方之玉收起教具,挥手而去。

同学们目送她离开了三尺讲台。这一刻,仿佛从她那抑制不住的情绪里,看见了她执着的职业操守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追求。在她脸上绽放岀来的是学生愉快接受知识的笑容,折射出由衷的高兴、骄傲和自豪。

昨天晚上,她还简单的回望了自己的生命之旅。

她问自己:

“你的心变过吗?

没有。”

“你有理想吗?”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献身。”

“你今后怎么办?”

“我一定要坚持告诫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再往哪里去?我一生敬爱教育职业,我一生希望桃熟流丹!”

“ 行啊,方之玉,其实你就像天上的太阳,用自己的光芒,在课堂上和知识的海洋里,向学生释放着无限的光亮和能量”

老师们伸起拇指,心悦诚服地这样评价和承认着她。

他们都觉得,方之玉教学中的每一堂课程,似一针一线,缝缀着一部厚重的人生档案。

她在教学岗位上的9000多个日日夜夜,虽然只是历史长河的一个段落,但所澄清和荡涤的却是三十多年的岁月淤泥与沉沙,方之玉正是用这种透明见底的清澈之水,浇灌着园林里的花朵,用欣然的目光期待着一个个花蕾绽放岀迷人的芳香。

尘封历史的那口箱子,总会在一定的时候被人打开,沉睡的文字页码注定要演译成一串串故事。

方之玉从任课老师到教导主任,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她从来没有想过丢弃自己执掌的教鞭,一颗干净健康和向上向善的心灵,伴随着一种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义无反顾地植根在教书育人的圣土之上。只见,枝繁叶茂;只见,鸟语花香……

不知不觉之中,天空的东头和西头,忽然罕见的现岀了两道彩虹。

彩虹映入眼帘,人们奔走相告:这是一种吉祥的兆头,是太阳光芒的诗化般的升华。

方之玉说,陶行知是学校教育的“活祖宗”,“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教诲,是她永远遵循的原则和不懈追求的方向。“生”为我生,“子”为我子,教好了学生,便是教好了自己。

就这样,方之玉一直在立命中立人,在立人中立命。

日月的靓影和流动的时光,仍在不停的掠过校园、掠过琅琅的书声,此时的大地与万物好像都已明白:哦,这是上苍的眼晴,这是头上的神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