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于学忠的头像

于学忠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101/08
分享

李钟敏:老有所为,活出精彩人生

文/于学忠

百家姓,家家都有一本“账”,姓姓都有一部“书”。

家族组织依靠伦理意识、血亲观念维系着它的稳定传承。而那些做家族事务的人,无论是醉心于文化挖掘,还是致力于寻根问祖,这些人,都是有“爱族之心”的人。他们的爱,源自对先祖的感恩,源自对文化的尊重,源自对亲情的延续,源自对后人的寄托。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八旬老人续修家谱,传家史扬家风——他就是辽宁省盖州市一位耄耋老人李钟敏,他续编“有故事”的家谱给后代子孙,传承家风,成为远近闻名、老有所为的家谱专家,在社会上传为美谈。

“人要有一点儿精神,老年人一定要有所作为,活出精彩人生,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这是李老经常说的话,更是他不懈追求的写照。

——题记

我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这是一个所有人都问过自己的问题。中国人重视饮水思源,不忘祖宗先人。千年来,人们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子孙,以此证明家族的存在、延续家族的血脉。这就是家谱。

提起李钟敏老人,可谓是家喻户晓。他被国学、艺术界堪称“文化老兵”。李钟敏,笔名李默、项书远。男、汉族、中共党员、1932年11月19日生于辽宁盖州一个书香世家,建国前夕曾执教于家乡盖平县万福庄(今万福镇)中心学校。1953年工作调动至盖州市图书馆馆长、书记;盖州市文化馆履职,历任盖州市文化馆馆长、书记;群文领域副研究员职称。现为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著名金文书法家、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等。

1993年至2001年任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大辞典主编。早在50年代主编辽南地区第一部综合性文艺刊物《苹果花》行世,成为本地区培养作家。艺术家的摇篮。1996年曾编纂出版全国芙蓉杯诗书报印作品集等。2008年在中国新闻联合出版社出版《中国奥运历程赞》。编著出版的戏剧《碧流河畔》、《江山多娇》、《情漫山乡》、《雷锋》、《张志新》等剧目,由盖州剧团演遍城乡。歌词《赤山情》、《清河美》、《北海恋》均获营口市第二届艺术节一等作品奖。论文《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获全国群文战线优秀奖。个人传略辑入《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典籍。

提到李钟敏的书法成就,无法绕过一代碑学宗师,当代著名书法家沈延毅先生。“沈老是李家的老舅爷子。从小,他受沈延毅指导写字,要求笔管对鼻尖,抬腕。”李钟敏回忆起当年沈老对他的严格要求,“就这个起腕,不知被他扳了多少次,他说写字连腕都抬不起来,没出息。”当年的沈延毅要求李钟敏要摹帖,要从楷书起步,李钟敏现在还对沈老报以感恩的心,“我的书法成就来自于沈老的指导,他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落墨前字形在,断笔不断意。”书法《咏鹅》辑入金鹅奖国际书画大赛《万鹅书画大观》,国画《雨荷》辑入《中日韩国际画展专辑》。他的书画作品多次入选国际、国内书画展,并获奖。他的作品发表于多种报刊被收入多种作品集,被多处博物馆,碑林收藏或勒石。书法作品曾先后参加炎黄子孙书画大赛、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并获“天涯杯”国际书法美术摄影大奖赛特等奖,作品曾被选送东南亚等地展出,并被收藏。经中国收藏艺术研究会、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世界文化艺术鉴定中心联合鉴定授予《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书画名家》,其作品鉴定城市价值每平尺人民币4000元-12000元/美元2000元。

李钟敏老先生,已经耄耋之年。退休以后有了更多的时间读书、看报、练书法、写作,把晚年生活打理得多姿多彩。近年来,李老萌生了写《李氏宗谱宝鉴》的想法:“让后人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把李家人的优秀品质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李老是赤山脚下李氏八代后裔,他经常到老家寻根问祖,对当地李姓居民聚居地进行了走访,汇总整理了《李氏家谱》(谱前:你从哪里来?)、《李氏祖脉德彰显,源头绵延深处来》、《李氏家谱》(谱前:你往哪里去?)、《李氏荣辱观》、《李氏立身治家千字经》等数十万字的笔记。八旬老人李钟敏醉心家谱文化研究,将家族史铭刻其中,将家族情铭记心中。

在家谱里,穿越时空相聚

“无论今后走到哪里,你都将记得祖先是谁,自己是谁,最后又将归根何处。通过家谱,我们仿佛和自己的家人,隔空相聚。”李钟敏老先生如是说。

家谱,又称宗谱、世谱、族谱、家乘、谱牒,是以记载一个家族的血亲世系和人物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典籍。家谱,是一个血缘家族的生命史,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世系渊源、迁徙分布、子孙繁衍、盛衰荣枯的轨迹,还反映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就是不同血缘家族的活动史和家谱史。

远古结绳,家谱初萌,牵绳打结,以示世代传承。甲骨家谱,如“儿氏”甲骨,记录一个世族的十一代十四人的姓名,可谓原始的文字家谱。家谱至宋代大盛,《宋史·艺文志三》就有司马光《臣僚家谱》一卷。家谱多别称,姓族谱、宗谱、家乘、家牒等。公修家谱有宣示世家望族荣耀的政治功能,私修家谱多尊祖敬宗的伦理功能。

《尚书》宣示礼乐文化,认为伦理首先是“奉先思孝”,孝是礼的核心。倡导侍奉祖先,念念不忘。伦理精神,是专修家谱最根本的价值取向。《礼记·曲礼上》对尊祖事亲,谆谆教导,有着详尽的交代,如“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人子敬老之礼,就在于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清凉。晚上铺被,伺候安歇;早上问安,关怀康健。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免得老人牵挂,求其放心。“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父母在世,衣冠要带喜气,不容素白,白色有丧事之嫌,应该回避。“父母有病,琴瑟不御”,病人宜静,宜肃,不可打扰。服药先尝,为病者消解隐患。“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坐居入席都要有一定的位置,走路不挡道,站立不堵门,有了规矩,方能殷殷眷眷,极尽孝道。

《李氏立身治家千字经》唤起伦理亲情的记忆,是礼乐文化倡导的主旋律。《诗经》中,也有许多感戴父母恩德、维护家庭和谐的咏唱。《诗经·小雅•蓼莪》云:“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父母是子女终身的依靠,不可须臾离去。《诗经·小雅•常棣》云:“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在人际关系中,没有比兄弟更为亲近了。所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即使兄弟在家里争吵不睦,面对外来的欺侮,都要同心抵抗。血脉相通,至亲无比,家庭伦理的维护,已成华夏子孙的民族心理。

有了家谱,做人才有“谱”

来一趟人世不容易,时间不长,至多百年。要将短暂的生命延续下去,除了子孙的繁衍,还需要智慧的传承。

所以,人们会在家谱上记录下祖先的遗训和教诲,留给后人。孝是家谱的心理基础,《孟子》曰:“大孝终身慕父母。”家谱是终身怀恋父母、思念先祖的亲情之梦。黄庭坚在《思亲汝州作》一诗中说:“五更归梦二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一夜归梦,回到了遥隔二百里外的家乡;整日思亲,绵绵十二个时辰,无有一刻中断。家谱梦魂翩跹,亲情永驻。

扬善隐恶的体例,还由于家谱总是家教的读本,要发挥榜样在册的教化作用,故更待圣德善行的树立。如司马光编著的《家范》,就是一本典型的家庭教育教科书,处记录史事外,更在讲解家庭伦理,倡导道德标准,设定治家方略。宋代士大夫的家训,十分重视子孙的品德教化,故在家谱中,都载有家训、族规、家法等内容。尊长老、孝父母、崇俭朴、戒奢侈、远赌博、禁贪腐,均系家谱立德的倡导。

例如,包拯的家训,简洁明快:“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在宗法时代,开除家籍,无疑是最严厉的惩罚。在如此严格的约束下,子孙后代诚惶诚恐,悉心遵从。故包拯之子包绶,包拯之孙包永年,都为官清正,留下了廉洁的名声。

读《李氏家谱》,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深受启迪。我深感生存环境的优化,必然导向和谐共荣,这是文化精神的施惠。赤山脚下李氏第一代先祖李梅、杜氏在清朝嘉庆末年,由山东安邱县李家庙闯关东来到此地。到了第四代族内兄弟靠农耕勤俭、诚信友善、以德为本发迹。

《李氏家谱》(谱前:你从哪里来?)、《李氏祖脉德彰显,源头绵延深处来》中写到:厚德立身,誉满乡里。第三代李祥、赵氏长子李正春、刘氏堂号为“仁德堂”;次子李逢春、潘氏堂号为“兴德堂”;三子李荣春、姜氏堂号为“宗德堂”。第三代李桂、王氏、姜氏长子李长春、刘氏堂号为“谦德堂”;次子李盛春、于氏、孟氏、吴氏堂号为“崇德堂”;三子李廷春、尹氏堂号为“俊德堂”。第三代李英、宫氏、聂氏单传一子第四代李永春林氏、赵氏,堂号为“永德堂”;到了第五代“恩”字辈份,时逢清末民国年间,由于李氏族内各门户继承倡导践行“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治家理念,在1946年辽南解放时代变迁之际,李氏族门以李恩荣(号李化南)为代表的被乡里农会和人民政府划定为开明地主的荣誉称谓……

李钟敏侃侃而谈说,为祖宗树碑立传,是家谱编撰的意向,光宗耀祖,势必成为家谱资料取舍的重要标准。所以,家谱多书善隐恶,有的家谱凡例甚至明文规定:“史则善恶俱载,谱则书善不载恶,为亲者讳也。”作为史料而论,于理有悖;作为尊亲来讲,于情可恕,是非曲直,有待后来者明鉴。

十几年的时间里,老人把家谱里所有的内容,看了好几遍,做了不少注释和笔记。老人觉得,家谱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尤为重要。

捧着还散发着墨香的家谱,已逾耄耋的李钟敏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家谱记载内容广泛,既是本家族的一部百科全书,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家谱体例多样,史、图、表、志、传,兼容并蓄。过去修编家谱,为的是记载某一家族的渊源、生息、升沉、荣辱、变迁和繁衍情况,为寻根问祖和荣宗耀祖;而现在,修编家谱也是为社会进行多方面研究提供宝贵资料,家谱蕴藏着大量的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以及人物传记和地方史资料,与方志、正史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通过修谱,也修出了团结,修出了亲情,修出了和睦。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义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氏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要发扬赤山脚下李氏先祖当年的“泥腿子”精神,科学种田,幸福守望在故乡的田野上。让道德之花——在赤山脚下李氏家庭常开不谢,让道德文明领航激励子孙前行!

老人的无私奉献,受到众人的称道。家谱的编撰过程,就是对同宗共祖的血脉的追寻过程,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很多祖先有着优秀的品质,他们的故事中,反映出的精神是值得传承的。

修家谱可以让年轻一代,通过家谱了解家族的情况,增加家族的认同感。尽管李钟敏老人已经耄耋之年,但他总说“蚕老丝尽,吐净为终”,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他依旧步履不停,最近正在撰写与李家有关的历史故事,老人说写完后准备集结成册发给子孙们,让这些故事与族谱一同指引着后辈们前行的方向。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可谓用心良苦李钟敏说:“其实,我就是想通过这本家谱来记载家族的发展史,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回忆。如果说家谱象征着故土,象征着根,那么家谱上的每一个名字,就象征着一片归根的叶;每一句先祖的教诲,就是家族的叶脉。

盛世修家谱,有家谱做人才靠谱——八旬老人李钟敏醉心家谱文化研究,老有所为所为,活出人生精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