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凡涛的头像

郑凡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8/10
分享

咸阳塬头两道坡

西兰公路北出咸阳,过毕郢塬,要经过两道长坡。第一道是吴家堡坡,第二道是上召村坡。这两道长坡分别位于咸阳城北一道台塬和二道台塬的边缘处,在过去都是又长又陡,行车十分困难。年纪长一点儿的咸阳人,尤其是毕郢塬上的人,那是深有体会的。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除夕,大雪满天,路面积雪有三寸多厚,通往塬上的6路公交车无力上坡,下午四点多就停运了。我只好步行二十多里,冒雪回家。等回到家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那时候就盼着什么时候这两道长坡修的再缓一些,遇到大雪天气,行人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这两道坡在古代是咸阳古道的必经之处。那时候这两道坡比现在还要难走得多,以至于有诗叹息:“咸阳道,客头未白心已老。望裹里里总烟雾,行人愁上毕郢塬。”

吴家堡坡因坡道东侧的吴家堡而得名。吴家堡位于咸阳城西北,相传古代吴姓人在此修筑城堡而聚得名。吴家堡盘踞毕郢塬头,背靠塬崖,村民祖祖辈就因地势而居,几乎家家都有窑洞。这里地势险要,是控制咸阳城北的咽喉要地,是名副其实的咸阳北大门。解放战争时,马家军反扑咸阳,吴家堡就是主战场之一。西北野战军一八一师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激烈战斗,最终击退敌人,保卫了刚刚回到人民怀抱的咸阳城。

吴家堡还是西汉开辟的丝绸之路中线的必经之地。在丝绸之路的南、北、中三条线路中,中线最为繁华。它由长安过咸阳,向北过泾川、平凉,到兰州、武威。从长安到咸阳遇到的第一道陡坡,就是这吴家堡坡。因此这里也成了来往客商驻店休息的地方和官府查验的关口。历史上这里设有驿站、客栈,是咸阳城北的繁华之地。

这道坡陡峭不说,还又窄又长,遇到雨雪天气,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平时拉货上坡的骡马上到坡头时,浑身大汗,更别说人力推的独轮车了。经常有乡民在此牵牛拉驴挂坡赚钱。现在路况好多了,可人力车要上这道坡,也很艰难,所以挂坡的行当依然存在。

八九十年代,一到下午,坡底下经常有三轮车排成一长队。人们三五成堆,吸烟闲谝。过了一会儿,一个开着手扶拖拉机的汉子大声喊着:“挂坡咧!”那些人马上就散开了,回到各自的车子跟前。那汉子肩膀上搭着一把带着铁钩的麻绳,挨个发给排队的人。那些人就用这带钩的麻绳把自己车和前面的车连在一起。

看着够十辆车后,那汉子便走到前头,用麻绳把第一辆三轮车和自己的拖拉机连在一起,然后发动拖拉机,突突地冒着黑烟,拉着一溜子三轮车浩浩荡荡一路上坡了。他挂了一波又一波,直到坡底下没了车子。

这期间,也有几个汉子,用带铁钩的麻绳为单个架子车或者三轮车挂坡。听人说这几个挂坡的都是身强力壮的老实人,不用摊啥本钱,全凭力气曳车,赚的都是辛苦钱。

和吴家堡这道坡相比,上召村的长坡要平缓得多。上召村原本是一个村,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分为南北两村。这道长坡南起南上召,北止北上召。虽然难走,但是基本不需要挂坡了。其实说不要挂坡,那也要在半坡歇上几次,才能上到坡头。看到这儿,你要是以为这道长坡一直是这个样子那就错了。这道坡在古时比吴家堡那道坡还要险陡得多。

上召村是个充满历史故事的古老地方。南上召村北边有一高地,叫作“墩台”。经考证此台为周代的烽火台遗址,是当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时点的几个烽火台之一。

南上召村东有条沟道,宽二三十丈,深十几丈,南北长约两华里。这条沟在古代就是咸阳通往西北的大道。秦始皇北去乾县甘泉宫,王昭君入塞和亲,唐三藏西去取经,丝绸之路,都从这条沟经过。这条道两边的土崖与毕郢塬其它地方完全不同,全是干硬的红土。人们把这道沟叫作“红崖沟”。这里沟深坡陡,不挂坡,根本不行。后来为了方便通行,这条路就改到沟西现在西兰路所在的位置,从村子中间通过,这段路才好走了许多。

这两道长坡,我不知走了多少回,也不知道走过了多少人,行过了多少车。在我的记忆里,它们就是毕郢塬落后的标志。当时就想这穷地烂路,贫苦的日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让我做梦也没想到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吴家堡已经完成拆迁,原先的窑洞已经荡然无存,村子摇身变成富有现代化气息的高楼小区了。南北上召村成了秦汉新城的一部分,阔步迈入了城镇化。毕郢塬头的这两道长坡已经变了大样。道路拓宽了不说,坡度也大为平缓。吴家堡坡头那浩浩荡荡地挂坡场面早没了踪影,穷地烂路成了富地好路,我那曾经的担心成了杞人忧天。

如今无论是步行、还是驾车经过这两道长坡时,都没有了那“行人愁上毕郢塬”的感慨了。咸阳塬头,两道长坡的今世前生,都在我的心里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咸阳古道早已成了历史的记忆,呈现在我面前的是通向幸福美好明天的康庄大道。古老而美丽的毕郢塬必定会像吴家堡坡头的那座大鼎寓意的那样,走向更加辉煌的鼎盛时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