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伟棠的头像

张伟棠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09
分享

漫步金兰寺

金兰寺不是寺,是村,位于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三江平原地带,是远近驰名的渔米之乡。

金莲寺是一座寺,但现在不见了。人们现在看见的是天后宫、洪圣宫和姚氏宗祠。

一条笔直的水泥路直通金兰寺。左边,一畦畦绿油油的蔬菜,还有藏在绿丛中的一颗颗鲜艳的红宝石—亦果亦菜的小番茄。右边,一排排香蕉树像仪仗队整齐的方阵,恭迎着各方客人的到来。

村委会就在原来的金兰寺小学内,两栋课室经过简单修辑,成了很不错的办公场所。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金兰寺学校合并到条件更好的中心小学去了。

东境、南境、西境、山围、关村,五个合作社,近3000人,金兰寺算大村了。全村姓姚的超过80%,姚氏算大姓了。西境前面的渔塘超过百亩也算大塘了……

村委旁边有一座大戏院。

龟背拱型屋顶抵挡了50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其巍然挺立的意志引来了燕子的爱慕、飞榕的眷恋,就连那片碧绿的青藤也悄悄地爬了上来……整座大戏院中间没有一根柱子,虽然现在已是危房,但当时却名震四方。

大戏院旁边有一座大水塔。

40多年前村民自建泵房、自装水管、自修水塔,实现了家家户户通水通电。金兰寺是一条大村,就是要让人羡慕、让人敬佩。当时,不少大队、生产队都过来参观学习。

大操场旁边有几棵百年老树。

其中一棵200多岁的大榕树,绿叶婆娑、枝繁叶茂,充满勃勃生机。南榕北槐,就是说北方的村子都有槐树,不知真假。但我们南方的古村落都有榕树,一点不假。你看,大榕树树荫覆盖的地方有篮球场那么大,仿佛是在为金兰寺世世代代的村民带来福荫,仿佛是在保护金兰寺年年岁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仿佛是在祈求老百姓时时刻刻心想事成、身体健康。

沿着悠长的古巷漫步,搜寻金兰寺的前世今生。

两边的墙角长满青苔,破旧的木门摇摇欲坠。低矮的砖瓦房空无一人,偶尔可以看见里面搁置着鸡笼、风柜、大木桶……据长者姚叔照说,人们早已住到新居去了。

三块麻石为一组,连绵不断,铺成了1000多米的村道,凝聚了700多年的乡愁。麻石的缝里长着绿油油的小草,为潮湿而沉寂的古巷带来了几分回光返照的生机。有些麻石已被沙泥覆盖,但我们清晰看到石还在,路还在,魂还在……

麻石路边有排水沟,宽深不过三、四十厘米,但三面由石块砌成,整齐美观。让人一下子想起了丽江古城束河古镇千家万户门前的小溪流,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麻石古巷有一间南池书窒,里面有两块字迹斑驳的石碑。姚叔照说,一块碑代表一名举人,本村出现过两名武举人,金兰寺是人才辈出的地方。

麻石路边还有一座三层高的炮楼,虽然不知何年何月被电闪雷鸣毁了一角,但炮楼雄姿依旧。我们仿佛看到了清末民初村民们同心协力筑炮楼的热闹场面,也仿佛看到了村民们团结一致保护家园的动人情景。

金莲寺在哪?金莲寺为何不见了?

人,皆有好奇之心。我们沿着古石巷的步级,扶着鱼塘边的石栏,从东境走到西境,从山围来到关村……

一颗老态龙钟的桐油树下坐着三位年迈的婆婆,她们的眼神迷茫、呆滞,但分明充满着好奇、充满着希望,仿佛在问我们:找到没?知道金莲寺在哪吗?

其实,渊博的考古学家比我们更好奇。他们分别在1958年和1962年来到金兰寺,金莲寺没找到,却发现了典型的贝丘文化遗址。于是,他们如获至宝、喜出望外,把出土文物和大量的图片搬进了省城博物馆。

“这,就是贝丘遗址。”姚叔照指着沅江河边一处杂草丛生的残墙断壁,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述当年挖掘文物的盛况。可惜,除了看到砖头碎瓦和泥土中夹着蠔壳、蚬壳之类的东西,我们没有什么可喜的发现。

倒是古老的沅江码头向我们透露了当年的蛛丝马迹和明显的岁月沧桑。

码头宽约15尺,是昔日繁忙的交通要道。坚实的麻石一直延伸向河水深处,两边沙岩石砌成的护土墙经过风雨的侵蚀已多处剥落。从这个码头,可以坐船到增江、东江、珠江,可以到东莞、惠州、广州,可以走向全世界。可是,现在已经不是以船运为主要交通的时代了。

一路寻访,我们来到了姚氏宗祠。

作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姚氏宗祠虽然破落不堪但颇具气势。两尊红色的“西牛望月”石雕虽然皮层剥落有些变形,但依然威风凛凛地镇守在大门两边。

姚氏宗祠坐西朝东,五间四进,典型的明代建筑。朱砂岩石柱,封火山砖墙,红砂岩墙脚,灰塑龙船脊,三合土铺地……彩绘壁画、雕花木装、酸枝横梁、坤典木柱……处处经典,可惜处处苍凉,我们无法想象它昔日的荣光。

屋顶花墙上有一幅“岳阳三醉图”,部分地方脱落了,露出另一幅“花鸟虫鱼图”。姚叔照说,不同的朝代绘不同的画,墙头上的彩绘已覆盖了三、四次。不管怎样,依然一如既往的代表了村民美好的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他还说,已着手重修姚氏宗祠,不久的将来姚氏宗祠会像麻车村刘氏宗祠一样庄严肃穆,富丽堂煌。

寻寻觅觅,总不见金莲寺踪迹。

为什么叫金兰寺村?是否因为金莲寺曾经有过两次“金兰结义”?

姚叔照说,第一次在金莲寺的结义有9帮18派78姓首领参与。“反清复明”失败后,第二次结义的人经过大浪淘沙只有36姓。

什么是“金兰结义”?梅兰竹菊号称花中四君子,兰花被喻为香祖,人们常以金兰来赞美兄弟情谊、人格魅力。古人结拜成兄弟姐妹时,依次叩拜天地后须由长者领读《金兰谱》。于是,久而久之,成了“金兰结义”。

“金兰结义”最早来于中原,后广为流传。金莲寺的结义理所当然也是“金兰结义”。年复一年,金莲寺不见了,慢慢地人们只知道金兰寺村——美丽富饶的渔米之乡。

姚叔照说,结义后作为地方势力,我们的祖先为林则徐虎门销烟提供大力支持。

金兰寺村离虎门镇30多公里。1839年3月,林则徐受命来到广州,在邓廷桢、关天培等将领支持下查处烟馆、收缴烟土,和鸦片贩子进行了殊死的较量。但林则徐也受到了英军压力和恶暗势力的重重阻碍,举步维艰。金兰结义的志士们全力支持林则徐,通过各种江湖手段公开与涉毒黑恶势力斗争,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民间禁毒力量。6月份,虎门销烟顺利进行。今年6月3日,正是虎门销烟180周年纪念日。

难道金莲寺就没有留下什么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吗?

“有,有两座古钟!其中一座就放在洪圣宫,另一座在省城博物馆。”

姚叔照带我们来到村北沅江桥头。洪圣宫、天后宫像两兄妹衣着华丽、并肩而立。门前河边空地的铁棚下立着一尊长方型的大铜鼎,鼎上的柱香飘着轻轻的白烟。我们走进天后宫,再从侧门转到洪圣宫。只见一座古老厚重的铁钟靠在墙根。铁钟高一米左右,钟口向下,顶部形似麒麟。钟身锈迹斑斑,刻有许多繁体字,隐约可见“增城县”“金莲寺”“万历年间”等字迹。

“金莲寺就在双宫门口大铜鼎这个位置。人们已记不清金莲寺是何年何月被清庭大内高手带兵镇压反清复明志士时摧毁的。唯一能钩起人们对古寺联想的就是这生锈的铁钟了。”

据说,嵩山少林寺很多古迹也是被清兵战火烧毁,后来修复。

我们默不作声地看着姚叔照老人,总觉得余兴未尽,总觉得还想了解些什么得到些什么。是什么东西呢?说不上来。

握手道别的时候,村委干部的眼神让我想起刚才古桐树下那三位婆婆,他们都充满渴望、充满祈盼!

他们是否都在祈盼重建一座让人日夜挂念的金莲寺?是否祈盼著名的贝丘文化遗址能展示在世人面前?是否祈盼金兰寺的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

……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