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朝的头像

周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26
分享

东方兰亭——中国书法中的王羲之和《兰亭序》

1

泱泱中华,艺术浩荡,巍峨邦国,光彩流长。

推开厚重华夏的大门,让历史的风潮尽走心灵大地,在感知这玲珑之音的辉煌之时,一代代艺术巨子宛若星辰般地盛开在浩繁的史册和典籍,我们诵读着这流光溢彩的华章,抚摸着曾经垂范了数千年的经典,我们不仅仅为之深思、为之感动、为之陶醉,更多的是以理性的目光审视这些不朽之作,然后承继之、光大之。

中华厚土,在雾雨桑田的演绎中铸起了升腾着智慧和思想的一座座丰碑,这是一个坎坷而丰硕的历程。倚着千古黄河的涛声,凭着卓绝的品格和意志,这一座座丰碑,构筑了滋养着整个人类的艺术风景。

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的中国书法艺术正是这些艺术品牌中最灿烂夺目者,她整合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符号和意象,与诸如绘画艺术同宗同源且相辅相成,是中国哲学、东方文化、民族精神的贴切象征。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被东西方艺术界共认的“书圣”王羲之,当是夺目者。

2

公元303年7月,这是西晋王朝建立后的第38年,齐鲁琅岈胜地,曾经在后来很长的历史里灿烂闪耀的一代“书圣”——王羲之诞生了。

王羲之诞生的时代,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特别是对中国书法艺术而言,自东汉末年书法渐成风气,直至而后两千年的砥砺,王羲之功莫大焉。

公元309年暮春的一天,七岁的王羲之也许是玩累了,他回到屋里,爬上案头,左看右看,一杆毛笔吸引了他,于是学着大人在纸上纵横曲直地尝试着写字,虽然一塌糊涂,但他对还不懂的书法及毛笔有了兴趣,于是,他“善书”的美称不久便传遍了王府上下。

就这样,年少的王羲之开始了书法这一奥秘殿堂的探寻。

之后有一天,他来到父亲的房间,随便躺在了床上,却发现父亲的枕头中有一本书,是钟繇的书法理论著作《笔论》,就趁父亲不在,偷偷地读了起来,竟然连父亲走进房间都不知觉。

他问父亲书中写的都是一些什么,父亲对他说:“等你长大成人之后再教你。”王羲之不依,连说:“长大成人以后再学,不是已经太晚了吗?”慈祥的父亲心中大悦,简明扼要地对王羲之“语以大纲”,讲了一些基本的用笔原理。从此,王羲之“学功日进”。致使他的老师——素有“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之誉的卫夫人见到王羲之的字后,感叹曰“此小儿必见用笔诀也,近观其书,便有老成之智。”然后流着泪说:“此子必蔽吾书名矣。”卫夫人的感叹和流泪,或许是欣喜,或许是伤感,或许是兼而有之,无籍可考,但足见幼时的王羲之已锋芒初露。

而后,经过勤奋和刻苦的历练,王羲之“遥遥领先,迥出群伦”,不久便渐为世人推崇。

有为老妇书扇的故事为证。一老妪提十许六角竹扇出市。王聊问一枚几钱?云值二十许,右军取笔书扇……妪大怅惋云:“举家朝餐,惟仰于此,何乃书坏?”王曰:“但言王右军书字,索一百。”入市,市人竟市去。

还有,写经换鹅的故事。羲之性好鹅,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十余,王清旦乗小船故往,意大愿乐。乃告求市易,道士不与,百方譬说不能得。道士乃言性好道,久欲写河上公《老子》,缣素早办,而无人能书,府君若能自屈,书《道德经》各两章,便合群奉之。羲之便住半日,为写毕,笼鹅而归。

还有:

尝诣门生家,见榧几滑静,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这些传说,这些史例,不仅说明王羲之名重一时,更说明,他的书法确已被世人接受并喜爱。

这一时期,中国书法字体由秦篆汉隶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更是风起云涌,王羲之在受到不同风格的熏陶之后,再加上自己对书法艺术本质的体味和在书法实践中不断的创新,使他的书法艺术逐渐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不仅全力探索并开掘中国书法艺术的遗产和瑰宝,遍寻书法源头,更从众碑石刻中去领会要义,由原来他所学的钟繇的楷书、张芝的草书扩展到了秦篆汉隶,并于晚年创立了行草书。他的行草书,千变万化,得之神功,研精体势,登峰造极。

王羲之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创研出美流便体,出神入化,尽善尽美。他一揽古今各体各家的书法精华,以超乎常人的天资和悟性,集大成地继承了书法遗产,运笔于风云四季,继而成为一家之法而震古烁今,流芳后世,今古莫二。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即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中“一代宗师,绝世无双”的地位。

3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暮春3月3日),时为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王安石等42人在山阴兰亭祓禊盛会,诸人饮酒赋诗,王羲之为之写序,即《兰亭序〉》草稿。

《兰亭序》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字珠玑。这件作品集中体现了王羲之所创造的新书体风貌,为历代书家推崇。曾有史料记载,说王羲之对自己的这一作品也十分珍爱,并作为传家之宝,并欲再创作出更好的几幅来,但“书百数十本”,皆不如兰亭之作。

相传,无数年后的唐太宗对王羲之迷恋至极,对其佳作常不忍放过,百般努力将《兰亭序》真本弄到手后,令冯承素等书家摹写副本,于是有摹本散落人间,而真本则被太宗殉葬昭陵。

《兰亭序》为王羲之著名书迹,在人类书法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巨大影响。此书用笔反复偃仰,墨气随浓随淡,行数忽密忽疏,同一字在书作中无一重复,变化无穷,自然生动。一如敦煌壁画飞天的灵动,秀丽清逸,风流极至,流水行云,宏篇巨制。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槊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这是王羲之的用笔之道,他把写字比作激烈的战场,纵横捭阖,驰骋突兀,时而列阵排云,时而万钧弩发,时而高峰坠石,时而屈折钢钩。万岁之枯藤或走行之趋骤立刻就云蒸霞蔚,壮观乎天地之间。

自王羲之后,历代书家对其推崇有加,梁武帝潇衍云:“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李嗣真《书后品》赞曰:“若行草杂体,如清风出神,明月入怀。”

于是,中国书法史自此顺流而下,瑰丽纷呈,诸家摹《兰亭序》一时风起,并留下珍贵的摹临刻本,让后人景仰。

之一,“开皇兰亭”,隋开皇年间单刻帖,行书,二十八行,传世所见有二,书法朴拙迟重,与“定武兰亭”有灵滞之分。

之二,“定武兰亭”,唐太宗得《兰亭序》真迹,命欧阳询拓临,刻石于学士院。

之三,“神龙兰亭”,行书,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传为唐冯承素摹。与“定武兰亭”为兰亭两大系统。书法沉厚静穆,镌刻精湛。

之四,“玉枕兰亭”,传为唐欧阳询书,蝇头行书。

……

《兰亭序》艺术成就空前绝后,王羲之成功地把严肃与飘逸,对立与和谐,情感与理智,法度与自然,遒劲与流美,质朴与巧妙等等相对应的因素完美地统一起来而浑然一体,让后代书家皆可吸取营养,这也是王羲之之所以能成为“书圣”,其地位牢固又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因。

自唐太宗推崇王书以来,《兰亭序》一直被奉为法帖第一,其书风被视为王书典范风貌,影响之深远实为独有。因此,可以说王羲之为中国书法史的贡献,在于他继承家学的基础上,开创了真、草熔于一炉,风格纵逸奇肆,开张跌宕的行书先河,创造了富于表现力的书写方略。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为了给后人提供更多的摹本典范,乾隆皇帝命人建一亭,并将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柳公权和明清人临本分别刻在八根石柱上,这便是举世注目的“兰亭八柱”。内容分别为虞世南摹《兰亭》、褚遂良摹《兰亭》、冯承素摹《兰亭》、柳公权书《兰亭诗》、戏鸿堂刻柳书《兰亭诗》、董其昌仿柳书《兰亭诗》并跋及《题兰亭八柱册并序》。

这是后人又一次将王羲之推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兰亭八柱”凝结了王羲之辉煌的书法成就,是对他书法艺术的一次综合展示。

4

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史,魏晋以前大体是以书体的演变为主线,而当历史前进到魏晋时代,书法艺术终于迎来了自觉的晨曦。诸多流派精彩闪现,最为灿烂的便是文人流派的崛起,以王羲之为开山鼻祖的文人流派成为当时光耀今古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新书风在当时受到广泛的欢迎与效仿。

这便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是东方古老文字所特有的玲珑姿态。中国文字的起源,追溯起来可至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下的刻画文字在后来出土的陶器上已初露书法的气质。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中国书法的演变,也已有三千年的历史。这种中华所独有的书法艺术,融合了书法的内在心灵世界和对外在事物的感悟和感知。古人说的仓颉造字:“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被神化了的仓颉哪里有四只眼睛,只不过象征着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解放了双手,拓开了视野,并开始用一种独具的眼光窥视身外的自然罢了,当我们赏观钟鼎铭文时,就会产生仰观星辰,自然精神光芒四射的感觉即是佐证。于是,书家的文字,不只是概念的符号,而是生命的单位,字里行间蕴籍的意境,不是事物的描画,而是超乎自然,与心灵相呼应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正是中国书法艺术笔、图、意、神的空灵与充实的天人合一之说。

法国的艺术巨人罗丹说:“一条规定的线通贯着大宇宙,如果在这线里面运行着,而自觉着自由自在,那是不会产生任何丑陋的东西来的。”又说:“希腊人因此深入地研究了自然,他们的完美是从这里来的,不是从一个抽象的理念来的。”中国书法里所蕴含的“一气呵成,气脉通贯”和罗丹所指贯通大宇宙的线,恰相契合。

而较罗丹早1500多年的王羲之已将这种融汇之法运用到了书法艺术之中。他用笔连绵通贯、笔断意连、胸臆恣肆、气象万千;结体匠心经营、构划完美、虚实相生、似奇反正;意态偃仰飞动、流美万方、自由自在、浑然天成;神采飘逸洒脱、顺应天性、阔达率真、品格飞扬。在他的笔下,书法已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一方蕴含着有丰富情感的心灵世界,他的深思、他的怅然、他的胸臆都会在疏密自然的行间里渗透、生长和表现,他甚至认为,在这片飞扬着墨香的心灵世界里,几乎一切都应该发生,承继、中规、阔达、放肆、超越、什么也不该奇怪,因为这是一个人、情、物浑然一统的世界。

东方学者余秋雨云:“我非常喜欢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几个传本法帖、,大多是生活便条(《兰亭序》何尝不是)……今天看来,用这样美妙绝伦的文字书写便条实在太奢侈了,而在他们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于是一种包括书写者、接受者和周围无数相类似的文人们在内的整体文化人格气韵,就在这短短的文字中泄露无遗。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一枝毛笔点化了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

历史在见证往昔。徜徉在繁厚的篇章里,聆听珠玑之声,我们当然不会恋旧,陶醉和悠闲不是我们中国书坛耕耘者的品格。因为,我们的目光一直注视着前方,因为,我们的心灵一直在跋涉匆忙,尽管,我们的周围风声四起,丛生着高高低低的诱惑,尽管,在我们潮起潮落的日子,奏响着喧嚣和浮躁,而我们寻索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息。我们会用日渐成熟的思想和理智深入进艺术的底层,共同为梳理千重书页、万顷诗行而苦苦追寻。我们深知,在广褒而灵秀的大地上,自古就是英华盛开;我们深知,在哲思涌动的艺术长河里,处处凝结着涓涓细流的光辉;我们深知,彪炳史册的艺术巨匠,他们同样是历经了雪雨风霜……紧扣着脚下的长路,我们惟有寻索,不为什么,只为让东方书法艺术世世代代花如春潮、声如鼎沸。

曰彼东方,笔墨铿锵,惟有兰亭,亘世传扬。

注:2006年8月上旬的一天,著名书法家博仁清宣老师打电话给我,说他正组织数十位书画家创作200米书画长卷,邀我创作长卷开篇文章,要以王羲之“兰亭序”为主要内容,并于2007年春节前后赴欧洲十国进行巡展。此即《东方兰亭》之成文背景。数日后博仁清宣老师再次电话说,希望我另创作现代诗一首,作为长卷结语之文,遂有诗歌《兰亭,一篇文字的疆土》,一并附后。

附:

兰亭,一片文字的疆土

携漫天流云 覆盖今昔

声如松涛 势若飞洪 延绵不绝

以坚硬的力透纸背的思想

冲击出一种方向

你回应着谁的召唤

鱼面陶纹朴实成泥土

龟甲已经残缺

那一尊青铜鼎锈迹斑斑

汉简伤痕累累

目光掠过一千年 两千年 三千年

把秦汉风云尽揽胸怀

然后磨练出千古墨香

在字里行间 演绎杀尽中山兔的豪迈

非刀非槊 如刀如槊

鸣金收兵后 书到自然成

穿越飞扬尘土

我看见你列阵排云钢钩屈挑

我看见你破阵而出勒马凯旋

意气风发 仗剑高歌

在晋王朝明媚的开阔处

以一个将军的智慧

用点横撤捺的姿势

就着酒香 拓出一片文字的疆土

我们从这片疆土上走过

在没有屏蔽的地表

疾行的诗行此起彼伏

人影闪烁召唤不断

谁都是那个被感动的人

谁都是那个经年不息的人

谁都是那个望穿秋水的人

谁都是那个落英缤纷的人

体内 爽爽若神 阴阳互补 烽火四起

我们凭意志追随你寻找你

在平铺灿烂的书页

在深刻石碑的高度

在城市在乡野

在梦里梦外

在跋涉中坚守着钟情

头顶史册手握笔锋奔放沉凝

我们在墨香里行走

我们在疏密间行走

我们在纵横恣肆的结构上行走

劈开三山五岳杀伐晋魏文明

横竖撞击出灼灼锋芒

一路走成曲折历练的态度

何处是你的流光异彩

你把品格凝结成古色古香

你在跳荡的灵光中施展魔幻

你在飞扬的线条上云卷云舒

你是日月山水的融合

空灵剔透而遥不可及

我们无法说出你的所在

你永远行走在我们前面

在离我们深远的风景里盛开桂花和鸟鸣

我们无法抵达你

但我们听到了如潮墨香

在路上 风起云涌 照亮了几千年的方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