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朝的头像

周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05
分享

在吉县,倾听山水年轮(组章)

 

1、涅石崩浪在壶口

 

吟倦太湖风月,去看表里山河。这是我第二次到吉县。我想再去看看壶口瀑布,再去看看人祖山……稍做休整之后,还要远赴新疆库尔勒——天山南麓的一个边垂小城。我要把七月的吉县美景尽收行囊,然后传递到辽阔的南疆。

吉县处晋西南边隅,黄河东岸,吕梁山南端,素有“秦晋通衡”之称,因县境吉山“古不被兵”得名。红色苹果、绿色生态、黄色瀑布,以及淀积“人祖文化”的人祖山风景区等,丰富并彰显了吉县众所周知的美誉。这让吉县人说起自己的家乡,无不体面且自信。

特别是让人魂牵梦绕、排名中国第二的壶口瀑布。

黄河在两岸石壁峭立的晋陕大峡谷中奔突至此,在不到500米距离内,河面由300多米宽度,收窄为20余米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3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壮美景观。

郦道元《水经注》云:《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其中水流交衡,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魂。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

时值七月,烈日炎炎,也许更囿于疫情,游客远没有想象的多。但,大河汤汤,万马千军,其声如雷,其势如沸。念去去天地烟波,全部浩渺,都蕴藉着奔放、坚韧和勇毅的光芒。

不免想起当年香港回归之际飞越黄河的柯受良先生,他的豪迈一飞,不仅让壶口瀑布名动天下,更赋予山河地理、自然生灵之深刻人文意义。

诗人姚奠中曰:风从不同起,水自昆仑来;咆哮到壶口,山崩地裂开……只有置身其中,才能真正体味到黄河的桀骜、威慑与豪放。

玉关九转,一壶尽收。壶口瀑布的美感,在于激流猛进,在于声势浩荡,更在于蜿蜒大河刻录在大地上的、博弈不息的品格和精神。

因此,到了吉县,若错过壶口瀑布,不论是谁,都是不应该的。

 

2、寥落佛阁寺

 

在中国农业银行任职的杨向辉先生说要带我去一个好地方看看。虽说,我和他自从去年相识,至今不过见过两次面,但是我觉得,他晓得我对历史文化遗迹情有独钟。他懂我!

因此,听到他说这话时,我吃着早点,心,早已出发很远。

驱车十多分钟,我便看到山脚下一别样院落。移步院中,迎面一无名佛阁显得异常孱弱。佛阁大门紧锁,两边有对联:丹崖悬佛阁晴晴卦山吐岚气,紫溪环锦屏叠叠清水含翠云。

类似佛阁还有几处,只是形制小了很多。依山石而建的佛阁经山水冲刷,局部岌岌可危了。几尊在山崖下站立的石像,颈部以上完全缺失,看着让人心生凄凉。

倒是在佛阁一侧崖壁上的石刻造像和斑驳诗文,给人以另一番震撼。现存的这些造像刻工精细,造型优美,雕饰手法为剔地突起与线雕相结合,龛内多为一佛二菩萨。依石刻文字所记,最早的一尊佛像镌刻于北魏太和元年,即公元477年。其余为隋、唐、宋、金、明僧众所敬造之像。

其中一龛颌首低眉佛像,右手托腮,状有所思,神态丰美,风采俊逸,在整个摩崖石刻群中最为别致,有“东方维纳斯”之誉。嗣后,我在手机上细细品味从不同角度拍下的图片,果然。

《吉县县志》载,唐尉迟敬德曾出征于此,还有传说,唐太宗也曾到过此处。传说终归是传说,没有实据,便不可妄加结论。

由于岁侵月蚀,崖壁上的诗文大多已模糊难辨,幸好巧遇吉县原经委一退休刘姓老人指点,方读出些许文字:唐太宗赞佛,六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化;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同佛者。字迹大体如是,或有差错,便不可知。

其中有岩刻,男女人物、神鸟或神兽之形,有专家学者研究认为乃巫术岩刻,内容关于史前先民劳作、娱乐、孕育、祭祀等,经考证,此岩刻应是1万年前先民的生活记录。

时光飞逝,万年之后,老人、向辉和我到此一游,并尽力想象先民勤奋劳作的生活影像……他们结绳记事,刀耕火种,代代不息……

但此刻,寥落的山坡下,我们之外,再无其他人影。感谢同样喜欢关注文化遗迹的杨向辉先生,他让我聆听到了历史的回响,并让先民坚韧的生活影像,给予我记识和砥砺。

如今,此处已被辟为佛阁寺,院子不大,除了山脚的佛龛和造像,其余空地,便是看门人种植的瓜果蔬菜等,因此,说是寺,其实有些勉强。

寺后有山,寺前有河。山,曰挂甲山;河,曰清水河。

 

3、人祖山遐想

 

人祖山,顾名思义,人类始祖之山。神话传说是,人祖伏羲、女娲两合婚制之后,繁衍生息,自此,人类始焉!

在吉县人祖山,有滚磨沟、穿线梁;有真正意义上的洞房石云洞;有女娲抟土、泥绳造人的上造化坪、下造化坪;有古人类文化遗址群水獭坪;绝顶之上有娲皇宫、伏羲皇帝正庙、伏羲女娲像……吕梁山一带亦有“人根之祖,出在吉州”之说。等等等等,神话传说中的故事细节,在吉县人祖山,有着诸多已经考证的史迹和实料。

比如,考古专家曾在女娲塑像下面发现了盛有6200年前遗骨的木函,女娲遗骨之论引发学界肯定或质疑,但是此地“人祖文化”为最早最光亮最活跃的人类文明之一,这一结论已得到学界认同。

于是,关于女娲、伏羲的传说变成了有历史确证的事实,“让娲、羲二皇走下神坛还原其作为人的真实面目,奠定了他们中华始祖的神圣地位,从而也使人祖山具备了中华人祖圣山的当然资格”,并成为中华文明起源最早、最核心的“主根”发祥地。

据说,考古学者还发现了位于人祖山南麓的“柿子滩古人类文化遗址群”,其中有裸女岩画和鹿龙图岩画。专家们考论,裸女岩画是生活在柿子滩的先民们,对一代代女娲形象及其功绩的图像记载。

今日人祖山,不仅风光秀丽,更有大小庙宇神龛200余座。这些神龛,时间跨度大,遗存价值高,供奉神位括儒、释、道三界,不息香火,源远流长。不过,人祖山游人不算多,在高耸入云的人祖庙里,也很难看到“香雾缭绕、香客如织”的景象……但是,人祖山“众多的人文遗存,以及丰富的植物群落,深具原始森林古老风貌”之魅力,时时令众多专家、学者和游客纷至沓来。

绝少人烟草木长。一个人,站在空寂的山崖上,仰首是漫天流云,俯视是万千世界,内心顿生“色空无碍,不物物也;默语无际,不言言也”的超化之境。

清代白汝骥《山中三绝》之一云:严冬偏暖夏偏凉,洞里壶天水自长。高卧不知尘世苦,此身宜住白云乡。

从人祖庙走出,沿山中小道向下,漫山遍野的苍翠,见证着人间万物的生机与蓬勃。回首高处,曾经的传说,在浩渺的云端愈发地遥不可及。疏离于尘世的神祉与痴念,终究不抵真切的凡俗烟火。因此,起初“若时光倒流,我便可以与伏羲女娲共处此人间仙界,共享这良辰美景,多好”的心思便显得相当无妄且矫情。

原来,我的心中,只住着一个喧嚣的朴素世界。


4、克难坡,何始何终

 

一直陪伴我数日的杨向辉先生说,克难坡是一定要去看看的,不为别的,就为刚刚过去的77日。那么,就去?他一打方向盘:当然,必须的。

当年,阎锡山派晋军工程师,在黄河东岸吉县南村坡,为抗日战争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和山西省政府修筑了一座小城,并改名为“克难坡”。“在三颗鸡蛋上跳舞”的阎锡山自此运筹帷幄,一时纵横捭阖于三晋大地,书写了一代枭雄的传奇与壮歌。

如今已成为景区的克难坡,入口实在有些促狭,更谈不上壮观——不过是约有百米长的低矮隧道而已,但走过隧道,再经过一段山路,规模宏大的克难城才真正铺开在人们的视野。

1940年至1945年间,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司令官总部、山西省政府、民族革命同志会等首脑机关曾驻扎在这里,吕梁山上这个小城,成为了彼时山西省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城内建筑有阎公馆、实干堂、田步室、批评室、克难室、竞赛室、检讨室、真理室及忠义祠等,建筑选址各随地势,布防合理,除窑洞外,主要建筑均为石头干砌,是深具黄土高原特色的军事建筑群。

早年流学海外的阎锡山,并非传说中的草莽英雄,他懂政治、军事、经济,还著书立说,胸怀天下。忠烈祠门前石柱两幅对联便见阎锡山之格局和宏阔,一副上联是:千秋庙貌光华胄,下联是:九曲涛声壮国魂;另一幅上联是:百战鼓鼙思壮士,下联是:三河袍泽仰英灵。

更值得一提的是,克难坡后山建有一座石亭,名曰“望河亭”。阎锡山亲书对联:裘带偶登临,看黄流澎湃,直下龙门,走石扬波,阅不尽千古英雄人物;风云莽辽阔,正胡马纵横,欲窥壶口,抽刀断水,誓收复万里破碎山河。

站在望河亭前,目力所及之处,群山起伏,峰峦簇拥。远处,滔滔黄河奔腾不息,犹如一页壮美的史诗,从天地中来,到天地中去……想当年,戮力于整顿改革、颇具气象的阎锡山一定也站在此处,为破碎山河忧心如焚。

世易时移,克难坡犹在,但历史已经如烟。19494月,阎锡山离开山西,后赴台岛,直至终老。他曾苦心经营的克难坡,似乎没有如其所愿:走石扬波,胡马纵横,倒是他的《洪炉歌》词一语成谶:仰俯天地,何始何终?谋国不豫,人物皆空……

 

5、一帧红画图景

 

因考证吉县佛阁寺摩崖石刻篆书“秋红芍㡧”四字,我被折腾了两天,得不到最后的标准答案,实在令人寝食难安。

在寺中刚看到这几个字时,我以为是“秋红节橙”,但总感觉后面两个字不准确。节字的草头篆书实在不标准,另外,橙字是木字旁,石刻上是巾字旁,况且,声旁也不对。那么,节和橙肯定是错误的。郁闷!

于是,将图片发至大学同学群。经过一番讨论,玉萍同学给出了答案:秋红芍㡠。但是,我依然感觉欠准确。

我把图片发给在某大学当教授的庆忠同学,他给出的答案是:秋红芍帧。并释义:秋天一帧红画。但又解释,芍,篆写不标准,是俗篆,“说文”中不是这样写的,所以不确定。

又是一个不确定,这如何是好?

晚上,与吉县县委宣传部刘晓军部长聊天时,我将此图片发给他,第二天,他便考证到相对权威的结论,四字为:秋红芍㡧。

晓军部长所发石刻拓片下面注解文字是:

秋红芍㡧石刻

【简介】

清光绪二年(1876)镌刻。现存于吉县文物管理所后院。碣长条形。红砂石质。高30、宽110厘米。碣文篆书、楷书两体。保存完整

【碣文】

秋紅芍㡧

光緒丙子秋八月石艾黄永恩刻

晓军部长还附有关于㡧字的考据:音zheng ,去声,异体字为幀。

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史晋奎得知情况后,特意从临汾驱车100公里赶回吉县,并不遗余力地电话咨询、查阅资料、帮助考证。他说,中国古文化浩瀚无垠,至今,这四个字,应该还没有最终极的释义。另外,他还极力地推荐柿子滩文化遗址,让我一定要去看看。

但是,至此,我心结纾解,即使不是终极结论,但至少正接近标准。感谢晓军部长,晋奎书记,庆忠、玉萍、赵磊及一众同学,藉以他们的求知求是精神,我在吉县深受厚重历史的照拂,致使在我客居此地的很多日子,梦里梦外,都有一帧红画般的文化图景。

 

6、柿子滩遗梦

 

我竟然没去柿子滩。史晋奎先生给我推荐过,杨向辉先生给我推荐过,直至临离开吉县,文化旅游局局长强朝晖先生再度给我说:柿子滩,真的应该去看一看的。

看来,不经意间,我错过了一处足以让我遗憾且疼痛的文化遗址——尽管,我常常不吝行程,对各地的文化古迹情有独钟。

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距吉县县城约20公里,据专家考证,这里是中国目前距今2万至1万年间现存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內涵最丰富的一处原地埋藏遗址。柿子滩遗址群田野资料的石制品组合特征呈现了中国旧石器文化的西部风格,代表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和黄河中游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

据说,柿子滩课题研究正深入开展,这对建立西部史前文化的时空构架,探索中国细石器文化的区系类型以及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等,都深具学术意义。

文化造诣颇深、到柿子滩考察过无数次的强朝晖先生介绍,遗址群有比较完整的篝火遗迹,有可能碾磨黍物的石磨盘,有修整石器的工作区及石制品、动物化石,有制作精美的蚌质穿孔装饰品,还有记录先民劳作、娱乐、祭祀、生育的古人类岩画等。

说起岩画,想起在佛阁寺看到的一副崖刻。画面中心为一男子,头上有三根刻线,梢端稍有弯曲,身旁有女子,裙裾飞扬,载歌载舞。崖刻左边为一对男女,或劳作,或娱乐;右边似人形鸟形叠加。强朝晖诠释,这应该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的生活记录,中间男子头上有羽毛,象征权位,右边人鸟之形象征孕育新生。

我没有看到柿子滩岩画,但是,两处的岩刻和岩画一定有着渊源。据说,柿子滩岩画画面复杂,线条粗细不匀,但形象鲜明,具女性特征,躯体丰满,两腿下部和周围分别六个圆点,象征母亲所生子女或大地。很显然,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体制和特征。

屈原《楚辞天问》曰: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说文》十二卷亦云: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各种文化典籍所记“女娲女性,创造万物”之文字,俯拾即是。而与我肌肤相亲的吉县大地,其遍地史迹遗存,已被专家证实女娲伏羲曾经在此繁衍生息并孕育了华夏文明的底色。

2002年4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里,柿子滩的考古发现被列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人根之祖,出于吉州”。原来,我所在的吉县,我所错过的柿子滩,竟然是我的文化原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