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大新的头像

周大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文学评论
201805/19
分享

大气、厚重、动人

阅读《命脉——南水北调与人类水文明》对我来说是非常亲切的。因为我家在邓州,过去叫邓县。渠首这个地方原来属于邓县,当时建设的时候,邓县也出了几万人,我要不是当兵也就参加这个渠首建设了。现在我在北京喝上了家乡的水,所以对这个作品感到非常亲切。

我读这本书有三点感受。

第一,这是一部气魄宏大、全景式地呈现南水北调工程的大气之作。原来写这个工程的书我也看过一些,多是站在河南的立场上或者是站在湖北的立场上,或者是从移民的角度,或者是从施工者的角度。而《命脉》不是站在某一个方面的立场上,而是从全局,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来谈这个工程。这里面既写到了领袖们对南水北调最初的设想,又写了工程规划、设计的过程与历史,还有工程艰苦的施工过程,还有艰辛悲壮的移民精神,更有工程完工之后运营的情况和真实效益的报告。这部作品是一个全景性的作品,是一部不带任何偏见的作品,回答了人们的各种质疑。

第二,这是一部思考深刻、把南水北调工程放在人类生存、人与水的关系的大背景下进行观照和评说的厚重之作。书中,两位作家把水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水与中华文明发展的关系,水与中国当下社会发展进步的关系,南水北调与中国北方社会进步发展的关系都讲清了,这个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一般写工程建设都是直接进入,这部作品不是这样,而是从更高的高度来思考。对一个工程究竟怎么去评价?用儒家的思想怎样评价?用道家的思想评价?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思想评价?这部作品给出了很好的回答,思想含量非常大,是一部非常厚重的作品,它有别于我们之前看到的几乎所有关于这个工程的作品。

第三,这是一部饱含感情、把发掘人间真爱当作全书创作主旨的动人之作。两位作者都生活在水源地,吴元成本身就是移民,所以他们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带着浓烈的感情来写的。书中展示了工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心中有爱,这些人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去设想、规划这个工程?没有爱,是难以理解的,这个爱就是不能让京津这两个城市的人无法生活。天津有些时期是限制用水的,每天规定淡水用量。如果没有这个工程,北京市民的生活也是非常艰难的。没有爱心,不可能去设计规划这个工程。工程的施工者心中也有爱,为了早日把水送进缺水地,工程建设中,邓县、淅川都牺牲了100多人,邓县伤残了2000多人,淅川是1000多人。在农村,伤残后的生活是非常困难的。这些人全是因为执行命令才不得不去干吗?恐怕不全是这样,这些人心中也有爱。这部作品给了移民很大的篇幅。我老家是个行政村,就接受了两个移民村,本来每人平均的土地就有限,这两个村来了以后,要腾出地来给他们,现在每个人平均的土地已经大大减少。而这两个移民村到我们这儿也很难受,无法融入当地的生活。原来我们这个行政村有好几个自然村,互相通婚,关系都非常密切,哪一家的情况其他村的人都知道。而移民来了后跟大家完全是隔离的,互不来往,他们自己生活、自己交流,所以他们好多年的生活都是非常寂寞、孤独和无助的。这些移民是心中有爱的。工程的运营者应该说也是心中有爱的。进程1000多公里,一直到北京,每一段的运行要排除一些污染现象,还有水的管理,这些人如果不负责任,也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效果。这两个作者写这本书的意义,就是挖掘人们心中的爱。

读了这本书以后首先是很兴奋,几十年的浩大工程终于完工了,而且成功运行;同时也很沉重,那么多人为工程操心流汗甚至流血,我们该向他们表达一份敬意。我还很忧虑,一个忧虑就是我们“南水”就这样一直能调下去吗?其实我们南阳也很缺水,我的家乡所有的水塘、沟渠全干了,没有一点水了,我小时候村里十几个水塘,沟渠里到处都是水,干活的时候到地头可以捧着水直接喝,现在什么水都没有了。前年大旱的时候,丹江口水库的水位降得很低,南阳人非常焦虑,怕这个水供不成。还有一个忧虑,就是一些北京人不注意节水。我们知道北京有很多富人,很多人还有家庭游泳池,他们觉得自己有钱,用水根本不知道心疼。

我读了作品之后也很骄傲,我们国家举全国之力干大事的能力确实值得骄傲。工程建设中表现出的坚韧精神,也很值得骄傲。

这部作品确实值得全国人,特别是北京人好好学习要让大家都懂得节约用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