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蛐蛐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白露节气以后,秋高气爽,明月如霜。一个属于这样的季节的小精灵,属于秋季的夜晚的昆虫,就会有节奏的鸣唱,它就是蛐蛐。蛐蛐学名叫做蟋蟀,在桑梓老家河南省方城县叫这昆虫为“cucu”,读过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促织》后,觉得可以用“促促”来代替。
《诗经》中就有蛐蛐的记载:“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在古人的诗文中,成了被广泛歌咏的对象,秉承载着人的思想。《古诗十九首》“用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表现伤心哀鸣,杜甫的用“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表现哀怨凄切,白居易用“蟋蟀暮啾啾,光阴不少留”表现光阴流逝,岳飞从“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表现知音难觅,叶绍翁从“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表现游子的乡愁,诗经用“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表现的是一种士人的立身行事的态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暮色四合、华灯初上时分,秋意阑珊的夜晚,树影绰约,淡烟迷离,蛐蛐的鸣叫,宛如悠远的古筝曲,那种美妙、悦耳的音律,在秋夜初上的季节,真是令人陶醉,动人心扉。一声声如钟如号的鸣音便是小径边的小夜曲。不由得会想起崔涯的诗“蛩鸣古砌金风紧,蝉噪空庭玉露生。莫谓微虫无意识,秋来总做不平声。”
蛐蛐的鸣声很好听,它依靠双翅的摩擦振动,触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有时高昂短促,好像是发出战斗的声音,又像在警告来犯的敌人;有时低沉绵长,仿佛在弹奏抒情的乐曲,炫耀自己高超的演奏技巧。
清晨,拨开蘸满露水的石缝,一只蛐蛐就出现了:身长寸许,头浑圆而硕大,触角柔韧而修长,自头部弯曲成优美的弧形,一直伸展到尾部为止。前足和中足是细而短的,长着尖刺的后大腿粗壮而有力;腹部肥厚丰满,赤红的钢牙, 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双翅收拢,尾巴直挺,黑到发亮的翅膀上描绘着精美的图案。这是一种非常有个性的昆虫,也是生来就极为精致的小虫儿。
蛐蛐是秋天的小精灵,虽然微小,但是属于这个季节的特殊的故事组成。它们是秋天的演员,到了这个季节,它们就会悄然登场,如约而至,为秋天演奏一曲无与伦比的合唱。其实,地球上的生命,无论是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哪怕是极小的不起眼的存在都是一种力量,都是在地球上的一种精彩存在,这才是生命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