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卓尼,人文故土
李德全
一个被青山簇拥,被河流环绕的山城,在大西北浩瀚的疆域里并不多见。然而地处甘肃南部的卓尼县却得天独厚。她北面是辽阔的扎尕草原,草原上星罗棋布的帐篷,如白云般点缀;南面是广袤的原始森林,森林是珍禽异兽的乐园。一条舒涓的洮河从县境蜿蜒而过,把两岸滋润得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一座恢宏的禅定寺金碧辉煌,香烟袅绕,梵音清缭,在巍峨的大山神的怀抱里庄严肃穆。每当天光熹微,缥缈的云雾徐徐散去,这个山城宛若一位刚刚掀起盖头的新娘,清丽水灵,光艳照人。
这就是卓尼,一个山峦竞秀、河谷纵横的地方;一个历史悠久、充满传奇的地方;一个富有智慧、盛产洮砚的地方;一个民风淳朴、引人入胜的地方。
这就是卓尼,从电光石火、刀耕火种的远古走来;从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的岁月走来;从屯耕戍卒、金戈铁马的边关走来;从游牧青藏、驰骋风雪的草原走来。
这就是卓尼,如她动人的名字一样,充满了勃勃生机,永远盎然卓立于大西北春夏秋冬的永恒里。
早在公元1254年,西藏萨迦第五代法王八思巴应忽必烈邀请赴内地,在途经这里时,发现这里是一处风水宝地,便决定在这里修建寺院。在选定的寺院地址上生长着两棵挺拔茂盛的马尾松,当地藏民称之为“觉乃”,于是便以此命名这片神山圣水的风光宝地——卓尼(觉乃之音变)。从此,这个民族交替,兵家纷争的边鄙一隅,便有了一个葱郁挺拔的名字,亮丽在中国的西北角。
1926年,美籍奥裔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在卓尼境内,考察了大量的多样性生物资料,并获取了珍贵的稀有物种样本。随后便写下了《生活在卓尼喇嘛寺》。他说,“在甘肃再没有别的地方有如此之多的森林和无可比拟的风景。”他站在云缠雾绕的扎尕那说,“我平生未见过如此绚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曾看见迭部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是的,亚当和夏娃不该在伊甸园,扎尕那才是人间最美的香巴拉。他在卓尼喇嘛寺院里发现了珍贵的紫斑牡丹,并将种子寄回美国,在欧美各国开始培育、引种紫斑牡丹。如今,这种美丽而珍贵的紫斑牡丹被西方人称之为“洛克牡丹”。
1935年8月20日,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到达卓尼,与杨积庆土司在博峪衙门——土司司令部促膝而谈。他发现杨土司聪敏过人,幼习汉书,汉文汉语皆甚通畅。杨土司告诉记者说,近十年来,英、美、法人到辖区内调查者,已有二三十人,甚至有在他家中居住一二年的人,然中国新闻记者至其境者,尚以范长江为第一人。
1938年5月18日,著名史学家顾颉刚途径卓尼。在他的《西北考察日记》中写道:“卓尼风景俱佳,洮水清而松林黝,水边万柳毵毵,深密之甚。禅定寺独居一城,临于卓尼城之上,围城皆松与杨,行其中殊静谧。”在他即将离开卓尼时,写下了一首留恋卓尼的诗,“榴红照眼忆乡关,已染胡尘不欲还。五月寻芳飞乱蝶,马兰紫遍卓尼山。”不仅如此,他还说,在他走过的地方,卓尼最好。甚至他计划选择一处房子,希望以后永远居住在卓尼。
卓尼是洮砚之乡。一条碧绿的洮河,婉婉延延,流过草原,流过森林,带着青藏高原的清纯,在卓尼境内,蕴育出了绿如蓝、润如玉的洮河绿石。这种绿石,凝聚了山川之秀色,蕴含着洮水之波痕,绿漪雅嫩,千姿百态。自汉唐开采以来,经无数能工巧匠的雕琢,使一方方洮砚,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珠玉,巧夺天工,精美绝伦。或高山流水,或龙飞凤舞,或踏雪寻梅,或曲水流觞……。把中华文化之精髓和地方人文之情怀,一刀刀镌刻成精美的翰墨瑰宝,镶嵌在中华文明史的历史殿堂,万古流芳。
卓尼是藏王故里。藏王,即西藏摄政王之简称。在西藏藏传佛教历史上,策墨林活佛系统出任摄政的时间居于四大林(丹吉林、策墨林、功德林和锡德林)活佛之最。因为卓尼先后有四世活佛出任西藏摄政王。一世策墨林•阿旺楚臣(1721年-1791年),出生于卓尼县洮砚乡下达勿村。1777年,乾隆皇帝派其离京赴藏摄政。二世策墨林•阿旺绛白楚臣嘉措(1792年-1863年),出生于卓尼县城唐尕川村。1795年被认定为一世策墨林活佛转世灵童,1808年被迎请入藏,期间曾担任过北京雍和宫堪布一职。1818年,嘉庆皇帝降旨正式任命其摄政。三世策墨林•阿旺洛桑丹白坚参(1858年-1919年),出生于卓尼县城唐尕川村。1904年摄政,先后两次摄政达八年。四世策墨林•阿旺凯珠嘉措(1921年-1948年),出生于卓尼县奤盖族村。1924年被认定为伊犁仓活佛转世灵童。1931年迎请入藏习经。四世策墨林聪慧有识,才华横溢,但因屡遭嫉恨,英年早逝。
卓尼是三格毛儿(汉族方言称)的聚居地,这是一个别具特色的藏民族,是洮河流域半农半牧文化的集中体现。早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就生息、繁衍在洮河流域。秦汉时期,羌戎部落定居于洮河流域。至唐代,随着吐蕃民族的逐渐东扩,这里成了吐蕃军队的根据地,羌族部落成为其属部。吐蕃政权崩溃后,当地弱小族群依附于羌族部落,形成民族融合。直至元末明初,县境各部落,以及来自江淮一带的屯兵戍卒,经过定居、通化、融合,形成了卓尼独特的藏民族,使卓尼藏族从生产劳动、语言服饰、风俗民情等方面独具特色,形成了一个富有丰富内涵的特有民族种群——三格毛儿。她是整个藏区独一无二的,具有个性鲜明、风姿优雅,亦牧亦农、能歌善舞的藏民族。
卓尼又是一个土司历史最悠久、政教合一制度最完善的地区。一代代土司守土开疆,功不可没。自公元1418年(明永乐十六年)始祖些地始,至1949年,凡二十代,531年,是甘肃几个藏族土司中沿袭时间最长,直辖地域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土司。而且,历代土司都能审时度势,顺应时代的发展。第十一代土司杨汝松和第十四代土司杨声在禅定寺创办了藏经刻印院,对旧版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进行了精确的校正,并编纂刻板,形成了风格独特、精美绝伦的卓尼版《大藏经》。这是《大藏经》刻制史上的一次创举,它不仅对佛教的传播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对藏文化的继承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卓尼以及禅定寺也因此而名扬中外。在震惊世界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转战西南,北上抗日,途经卓尼辖区迭部时,杨积庆土司深明大义,拒不执行国民党阻击红军的指令,暗中指示部下和当地藏族群众为过境红军将士抢修栈道,开仓放粮,妥善安置流落红军,并使红军顺利通过天险腊子口,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和实现中国革命的伟大使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杨复兴先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北,一切反动势力或闻风而逃,或负隅顽抗的形势下,于1949年9月11日率部起义,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的人民政权,完成了卓尼各族人民社会政治制度上的一个重大转机。这些举措,对当地,乃至西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为当地社会稳定和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卓尼的风光四季分明,南北迥异。洮河以南,是四季常青之森林,绵延逶迤,辽阔苍茫;洮河以北是草原和农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自然资源丰富多彩,风物荟萃。俗语有,车巴沟的骗牛,拉力沟的木头,卓尼族的丫头,喇嘛崖的石头。有秀美奇绝的卓尼八景:迭山横雪、洮水流珠、石门金锁、冶海冰图、九天石门、山角奇石、扎尕湿地、高峡平湖。又有洮砚之乡、藏王故里、古刹钟声、廊桥遗踪。真是物华天宝,钟灵毓秀。
如今的卓尼,天翻地覆,风光无限。一条奔流不息的洮河,依然飘飘渺渺,飞花溅玉,润泽着两岸山林,滋养着各族儿女。一座座桥梁飞架洮河两岸,车水马龙,天堑通途。
在这条潺缓的洮河水域,处处有野鸭戏水,天鹅振羽;处处有群鹿腾跃、百鸟争鸣。每当春暖花开,滨河路边清风徐徐,杨柳依依,花团锦簇,香气袭人。每当晨光熹微,紫霞初露,晨练的人们,你追我赶,朝气蓬勃。每当长河落日,晚照斜辉,一盏盏花灯初上,一串串霓虹闪烁。这涛声灯影,这流光溢彩,把一个精致秀丽的山城,打扮得越发玲珑剔透,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