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儿时就会背的这首诗让我魂牵梦萦,我多想听听寒山寺那悠悠的钟声……近日,我有幸造访这座千年古寺。
寒山寺位于苏州阊门西七里之枫桥镇,坐落在古运河畔,那条千年古运河,就象一条巨龙默默地守侯着她。据导游介绍:寒山寺创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502-519年),距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初名“妙利普明塔院”。至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年),当时的名僧寒山和拾得从天台山来此住持,塔院改名为寒山寺。现在的殿宇,都是清光绪二十二年至宣统三年(1896—1911)期间重建的。解放后,经两次全面修整。
寺院门口的黄色墙壁上,是晚清书法名家陶浚宣(浙江绍兴人)题写的“寒山寺”三个魏碑体绿色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耀眼夺目。从照壁两边的大门进去,经过一片阔地,就是寒山寺的山门。山门口两旁各有一尊石狮,其像活灵活现、威风凛凛,日夜镇守在寺院门口。石狮旁边分别长着一棵古老的樟树,犹如两位慈眉善目的老人,站在门口笑迎八面来客。
尽管寒山寺完全是一派江南园林风格,小巧玲珑,景色秀美,一步一景,充满诗情画意。但我还是决定殿也不看,塔也不登,只去钟楼,是为了领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诗中的意境。寒拾殿旁,绿阴丛中,那座精巧的六角钟楼前等着撞钟的游人排成了长长的队,一壮年汉子把守着钟楼,原来撞钟是要收费的,收就收吧,我执著地要寻觅久藏心中的那份感觉。
近在眼前,耳边的钟声“当、当、当”地响着,心中所藏的美好,却在这钟声中慢慢地被撕裂、破碎。也许是靠得太近了,那楼上接踵而至的钟声是惊人地响,“当、当、当”的钟声夹着撞钟人们兴高采烈的吆喝声,听来却是那样地凌乱芜杂……
寒山寺的钟声,本应响在夜半,可为了满足游客闻钟所好,寒山寺时时刻刻都有钟声盈耳。时间改变了一切!我还听说,寒山寺除夕钟声108响原来一直由该寺德高望重的法师撞响,可是从1998年开始,寒山寺除夕夜撞钟人不再是寺院僧人,钟声向“施主们”售卖。
我的心中钟声是无价的,因为我始终认为寒山寺的钟声能够催人警醒、催人励志、催人上进……《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正是悟出钟声的意蕴。张继闻钟写这首诗之前,心情是很苦闷的。从当时唐朝的京城西安赶考落榜以后,到苏州遥遥千里,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下次再考还要等三年以后,诗人的心情是可以想像的。在诗人难以入眠时,寒山寺悠悠的钟声,点化了他:只有努力拼搏,才能拥有坦荡的人生。通过努力,张继于唐玄宗天宝12年(公元753年)中进士。
返程的车上,我望着渐行渐远的寒山寺,那鹅黄的山墙迅速便从眼前消逝了,耳畔似乎还回旋着破碎的钟声。
我只有闭上眼睛将心中那图像慢慢聚合:明月如钩,冷霜点点,渔火远远近近闪烁出一份凄迷,还有那惹人惆怅、愁肠的声声乌啼,一叶小舟慢慢地慢慢地穿过枫桥划过江村桥,此时寺中的古钟悠悠地响起,余音渺渺划破夜空,在心上留下永远……